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日前在明长城天津段发现了古代遗存100多处, 包括烽火台、火池、烟灶、居住址、水窖等。
据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保部部长姜佰国介绍,明长城天津段田野调查是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的分项目,由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天津市测绘院负责实施,经过数月的努力,该项田野调查工作于近日结束,共发现寨堡、敌台、烽火台、火池、烟灶、居住址、水窖、水井等大量相关遗存百余处,采集了详细的文字和影像记录。
明长城天津段全部位于天津市蓟县北部山区,依据自然地理情况,明长城主线墙体自东向西划分为赤霞峪、古强峪、船仓峪、青山岭、车道峪、黄崖关、前甘涧共七个段落。上述赤霞峪、古强峪等七段长城主线墙体除黄崖关段为砖质外,其余六段墙体均为石质。
“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条二道边长城,它们一般修建于山势由陡到缓的半山腰或峡谷的隘口。这些二道边长城实际上对长城主线的防御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作用。”姜佰国说。
考古专家表示,此次调查表明天津市域内长城具有五大特点,一是天津市域内的长城本体、附属设施、相关遗存的修建年代均为明代,为明代蓟镇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市域内不存在其他时期的长城;二是明长城天津段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三是明长城天津段所有石质敌台均不设登台阶梯;四是明长城天津段砖质敌台可以供士兵居住,而石质敌台则不能住人;五是明长城天津段报警系统齐全。
据了解,此次调查除了传统的田野考古调查外,还充分运用CPS全球定位系统、遥感、航空考古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于所有长城本体、附属设施、相关遗存全部绘制了平、立、剖面图纸,并作了详细的文字记录和相对应的摄影与摄像记录。
2008-07-24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网——津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