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潼关发现汉建筑遗址 解疑十二连城烽火台年代定性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近日,我省文物专家深入基层指导文物普查, 以过人的专业眼光,在潼关“十二连城”烽火台旁发现了汉代建筑遗迹,使该遗址多年悬而未决的年代问题获得了解疑的钥匙。
  4月27——28日, 我省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派出张在明、徐进、阎毓民、刘彦博等专家组一行,到潼关县检查指导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潼关十二连城是当地著名的文物遗址,又名烽火台,俗称墩台,位于距潼关县城东约三公里的禁沟西岸。此次,他们在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沿线获得重要发现——在距离“北七烽火台遗址”西北20米处的禁沟崖壁上,发现了约15厘米厚的汉代建筑材料堆积层,现场出土了绳纹板瓦等遗物。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为早年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时代原定为唐—清。后有学者认为其时代上限应在汉魏时期,还有学者认为其时代当早到西周。专家组这次实地指导直接深入一线,通过细致的访询复查,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这次的重要发现,为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的年代定性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据介绍,潼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关隘之一,位于秦、晋、豫三省要冲的黄河、渭河交汇处南岸台地上。据文献记载,潼关在东汉以前还未设关城, 东汉末年,曹操为防御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同时废弃函谷关。到隋大业七年(611年), 移关城于南北连城间的坑兽槛谷, 即禁沟口。唐朝天授二年(691年),又迁隋潼关城于黄、渭河南岸。1959年因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城搬迁而废没。

                                         2008-05-06
                                      (新闻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