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泰宁张家坊发现明代青石碑 记载古代庙学搬迁
     
 

  近日,泰宁县文物普查办的工作人员在该县杉城镇张家坊村农家发现一方记载泰宁古代庙学搬迁的青石碑。 该碑高2米、宽1米,碑顶为圆头形,正面碑首横刻“泰宁庙学迁记”6字篆体, 正文竖刻688字楷书,字体周正秀美;碑沿满刻祥云、缠枝花纹饰,做工精良,碑身背面还记载了大量捐助名单。
  此碑原位于泰宁张家坊水口文昌塔遗址,自该塔于1972年被拆毁后,数十年失没于荒山野草中。当地农民隐约意识到此碑为县里文物,便在几年前搬回家中保护,并数次拒绝外地文物商贩高价收购要求,为现今完好保存此碑做了贡献。
  《泰宁庙学迁记碑》刻于明嘉靖癸末年,距今已有475年历史。 从碑文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古代泰宁人民对求知读书的追求和理想,也可以从中找到泰宁人民自古崇文尚德的佐证,是显现泰宁厚重人文历史十分重要的文物实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清乾隆版《泰宁县志》对此碑的碑文有确切记载, 还表明了迁学的原因是: 泰宁自明代“永乐以来,人才不乏”、“而自成化庚子至嘉靖癸末,科第寥寥,谓地弗利,遂迁学于蓦湖之坳”。迁学后,“未及十年,人才销铄过半,盖地邻漏泽,兼近僧庐,甚非所以妥圣人之灵也。”不管是迷信还是巧合,似乎这次迁学立碑对泰宁贤才辈出发挥了重要作用。
  庙学搬迁与文昌塔是泰宁古代两个时期的两件事,从时间上看,迁学事件在明嘉靖癸末年间,而文昌塔建成于万历二十八年六月,足足晚了77年。 那么,为什么先有的《泰宁庙学迁记碑》会设立在后建的文昌塔前呢? 再从两者的内涵来看,“文昌”为文化昌盛之义,与庙学搬迁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可以说,纪念泰宁庙学搬迁是建设文昌塔的重要目的之一。可惜的是,这座七层八面、高度26米的楼阁式文昌塔先毁于文革,留下这方青石碑形单影只。

                                        2008-05-01
                                     (新闻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