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见证三晋千年文化 木板漆画南北朝时代声色仍在
     
 

  木板漆画———1965年11月出土于山西大同市东南十三里的石家寨村北魏琅邪康王司马金龙夫妇的墓室中,是南北朝时代难得的一份重要画迹。
  墓室里的大量艺术品
  这座墓室全长17.5米,墓道长28米, 是已发现的北魏早期墓中最大的一座。 据考古专家考证,墓曾被盗,但仍出土450余件珍贵文物,其中半数以上是披有铠甲的步兵和骑兵, 骑兵的战马也披有铠甲,还有驮粮的马匹及骆驼等。还出土了石砚﹑陶壶﹑青瓷唾壶﹑漆﹑铁剪和马镫等物。在后室西侧,有一张雕饰精美的石床,用来放置棺木。床足雕出承托状的力士,足间雕壶门,壶门以上雕忍冬图案,图案中雕出伎乐、龙虎、凤凰、金翅鸟等。
  据专家介绍,司马金龙墓的形制和室内布置,继承了魏晋时期中原地区的传统,和同时期南方地区上层统治阶级的墓葬基本一致,表明了当时中国南北各地文化上的联系。但随葬俑群中的大量甲骑具装俑和马驼畜群,又显示出游牧经济和北方民族军队的特色。
  墓中出土的石棺床、石雕柱础及木板漆画,更是一批罕见的艺术珍品。石棺床东侧的雕刻及石雕柱础造型优美,雕工精细,内容类似云冈的而比云冈的更为生动、细致。彩画漆屏风出土时已朽散,只有5块残段能反映原貌。 这是一组人物故事彩绘描漆屏风,每块木板高81.5厘米,宽20.5厘米。 漆屏风用木板制成,遍涂朱漆然后作画, 有黄色墨书榜题和题记。屏风两面原皆有画,入葬时朝下的一面腐蚀严重,原貌难以辨别,向上一面保存较完好。第一、二块屏风画用栏界分为四层。第一层六个人物,为帝舜恪守孝道的故事;第二层三个人物为周太王妃太姜、周武王母大姐、周文王母太任的立像;第三层两个人物,为鲁师春姜及春姜女像;第四层六个人物,为班捷仔辞成帝同乘辇故事。以上故事多出自西汉刘向所著《列女传》等,专家分析应是姬辰陪葬物。
  漆画手法与顾恺之画相似
  据专家考证,出土的木板漆画中,所画的内容与汉代以历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的传统相承袭,画中用黑线作铁线描,脸、手涂铅白,服饰器具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渲染,画风与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十分相似,面相则已见南朝“秀骨清相”之端倪。用漆或油彩作画比在纸、帛上作画更为不易,可见当时漆工技艺高超。
  这件屏风不但在当时属于上品,在现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难得的精品。与屏风同时出土的还有四个石雕屏趺,当初是插立屏风用的,每件边长约32厘米,高6.5厘米。 屏趺雕刻极精,但内容与屏风画没有联系,均与佛教有关,说明当时北魏佛教十分兴盛。
  木板漆画的出土,填补了这一时期漆器研究的空白,同时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研究材料。每幅画上都有文字题记,如“汉成帝班”“卫灵公”等。像这样具有明确纪年,保存这样完好的书法墨迹实属少见。它是现在能够见到的北魏书法中难得的佳品,应该占有重要地位。人物劲线淡彩,画面题字秀丽遒健,近于楷法,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典型。在司马金龙墓中,还出土有墓表碑2通,均系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十一月随葬,碑石字迹完好,书刻俱佳,有大家气度,为北魏早期书法的代表,疑为北魏书法家刘芳手笔。墨书笔画方严劲挺,结字平正宽博。如“有”、“男”等字下部非常舒展,形成刚健、洞达的基本特色。有些字如“汉成帝”等,还可看出隶书的遗意。同墓出土的还有石墓志三种,为《司马金龙墓表》、《司马金龙墓志铭》和《姬辰墓铭》。里书题字同墓表等字体十分接近,或为一人所书。

                                        2008-04-30
                                     (新闻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