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精巧便携 中国最早梳妆盒的主人是男性
     
 

  30日,《剑舞楚天——湖北九连墩战国墓文物展》将在广东省博物馆隆重开幕。 精选的111件(套)九连墩战国墓出土文物,从礼、乐、兵、文、生5个方面再现了“楚大夫的一生”。
  据了解,该展览是省博自全面实行免费开放来、从外省引进的第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展览。 精选的111件(套)文物来自湖北九连墩战国墓。
  九连墩1、2号战国墓是一组战国末年楚国大夫级贵族墓。1号墓以出土组合较为完整的青铜礼器为主,2号墓出土了大量的木质漆礼器组合,这两座墓都有大型的车马坑作陪葬。111件(套)文物,从礼、乐、兵、文、生5个方面再现楚大夫高雅的贵族气质、浪漫的艺术情怀、骁勇的英雄气概。
  展品有多个之“最”:如目前楚国贵族墓中最大的铜鼎、 全国首次发现的木质漆鉴、 全国最早的一件梳妆盒等。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30日。
  文物特写 最早梳妆盒精巧便携
  展品中有一件“便携式”梳妆盒,出土于九连墩1号墓出土,据说是我国最早的。 记者看到,该梳妆盒由两块木板雕凿铰结而成,盒面以篾青镶成外框,篾黄嵌出几何纹图案。盒内相应部位凿空,分置着铜镜、木梳、刮刀、脂粉盒和小木梳。铜镜颜色斑驳,带有绿色铜锈。这个梳装盒之所以“便携”,是因为它像现代女士的梳妆盒一样可以合盖,体积也比现在的大不了多少。同时,盒子的上下各装一可伸缩的支撑,以便使用时承镜。
  除了功能齐全外,这只梳妆盒外部的图案也很漂亮。让人意外的是,这只精致的梳妆盒,主人竟是男性。据省博工作人员介绍,“古时的美男子也很注意修饰外表,他们用刮刀修鬓角、刮胡子,用胭脂修饰肤色,古人还会用‘明眸皓齿’形容男子。”
  楚墓最大鼎残留牛骨
  进入展馆,一件近一米高的鼎十分吸引“眼球”。这件镬鼎通高93.8厘米,口径达81.2厘米、重121.74公斤,是目前楚墓发掘出来最大的鼎。鼎的外部均匀地环绕着一圈圈雕刻的花纹,花纹以方形、圆形交错而成,虽然很多部分已经被磨损得“若有似无”,但还是可以看出它的雕功非常细致。 镬鼎是古代贵族在祭祀、 宴饮等重大礼仪活动中煮牲肉的烹食器。据了解,这只镬鼎出土时,鼎内还残有牛骨。 该墓墓主是战国末年楚国大夫级贵族, 所以这件镬鼎也是“重量级”的。
  战国甲胄“重获新生”
  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火纷纷, 那时的战甲是怎样的? 在博物馆一角, 记者看到5个平时用来展示时装的模特儿,“身穿”战国时期的甲胄,重现当时的战争场景。据介绍,甲胄是防御性兵器,身上穿的叫甲,头上戴的叫胄。这次展出的一组甲胄共5套,甲长97厘米,肩宽40厘米,下摆周长170厘米,用皮革制作。这些甲胄出土时多为残片状,经磨压、髹漆等多道工序再以丝带编缀而成,最终还原为全套可穿的甲胄。
  漆木盛具“奇形怪状”
  “漆器是楚文物中最具特色的器物,它富有想象力的造型与图案反映了楚人的审美观念与艺术品位。”省博工作人员介绍道。记者发现,光是漆木制的盛具,就有四五种不同的造型。
  漆木方鉴通俗的说就是大盆,造型大体为长方形,颜色交融着红、紫、黄,十分绚丽。据了解,古代在没有普遍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用来照容貌。 早期的鉴是陶质的,春秋时期开始铸造铜鉴,九连墩2号墓里出土的这种木质漆鉴是首次见到。
  龙凤蛇纹漆圆盒则是用来盛食物的,它在出土时里面竟残留一些果核。整个盒子由盖、身、足三部分组成,分别用整木挖旋、雕刻、粘接后髹漆彩绘而成。圆盒的表面有浮雕龙、凤、蛇纹,其中器盖雕有八条交错纠结的龙,器身至器足则雕有竞相缠绕的八龙、八凤、八蛇,生机盎然。

                                        2008-04-30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