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河南濮阳戚城遗址文物调查取得重要收获
     
 

  戚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市城区内,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戚城是春秋时期卫国边陲军事重镇,因其雄踞古黄河东南岸,与晋国隔河相望,交通发达,水陆俱畅,成为当时的战略要地。戚城古城墙历经2700余年风雨侵蚀,坍塌风化严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4年,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开始对古城墙进行大规模维修。在此次维修工程中,该处陆续开展了一些文物调查工作,并取得重要收获,为今后制定大遗址保护规划提供了丰富的文物资料。
  一、关于古城墙的收获
  戚城遗址城址面积14.4万平方米,城垣周长1520米,城墙残存最宽处16米,最高处8.5米。 戚城遗址还是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其文化序列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周文化、汉文化等。
  2004年春,《濮阳戚城遗址古城墙保护维修方案》甫获国家文物局批准,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即对首期工程段进行了文物勘探,以搞清春秋时期城墙的基槽情况。结果在北城墙外侧今地面0.3米深处发现春秋城墙叠压下的早期城墙。 该段城墙夯土为红褐色花土,行夯良好,夯层厚8厘米至12厘米,地下残高8.2米,少量的包含物皆为龙山、仰韶文化遗物,东西走向与春秋时期北城墙平行。北城墙外侧2.8米处有一条宽9米至10米,深6米许的“U”形壕沟,直接打破并坐落在早期城墙之上。 北城墙内侧没有发现早期城墙。 由于该段早期城墙南边缘叠压在春秋城墙之下,其总宽度暂不可考。
  在戚城遗址西城墙内侧发现有深2.8米至3.8米,宽12米至14米,南北走向与西城墙平行的早期城墙,其土质土色与北城墙叠压下的早期城墙一致。夯土中出土泥质灰陶、泥质夹砂灰陶、泥质磨光黑陶皆为龙山文化遗物, 其中2块泥质加蚌土红色厚胎陶片时代可能更早。初步探明,该段早期城墙仅被春秋西城墙叠压1米余。
  二、关于城址内早期遗迹的收获
  2006年底, 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在植树造林活动中,在城址内西南角偶然发现1座被东周地层和近代水井打破的小型灰坑H1,填土仅剩1/3,约1立方米。填土为松软的草木灰和黄灰相间的花土,抢救性清理出土1组龙山文化晚期遗物。 陶器有鬶、甗、罐、瓮、盆、碗、杯;骨器有笄、锥;蚌器有刀、镰;动物遗骸有猪趾骨、肋骨,羊下腭及獐肢骨等。未发现石器。陶器纹饰以方格纹为主,篮纹次之,绳纹再次,少量弦纹、沟槽纹、划纹、泥耳、小乳钉及磨光黑陶等。部分器底细绳交叉切割脱盘留下的偏心涡纹清晰。其中1件泥质褐色陶罐,鼓腹,大平底内凹,器腹及器底遍饰菱形方格纹。 此种在底面装饰纹饰的文化风格在濮阳地区为首次发现。
  在城址内东部发现近万平方米的夯土台1座。台体呈正方形,东面呈陡坡, 北面和西面可能是由于后期破坏或洪水冲毁呈斜坡,南面发现疑似台阶。台高7米至8米,最浅处0.3米即至台顶,台顶活动面只有零星分布, 暂未发现建筑遗迹。夯土土质为褐红色沙土,上部行夯良好,下部稍次,土质较为纯净,未发现遗物。在台顶靠近南边缘, 发现2条东、西对应不相接的灰沟,长15米至20米,宽3米至4米,深2米余。填土为松软的草木灰,包含有泥质灰陶、泥质黑陶, 烧骨、烧土块等遗物,陶器纹饰以绳纹、篮纹为主,素面、素面磨光次之。经初步鉴定皆为龙山文化遗物。
  另在H1东南40米处,挖树坑时发现1座房基(局部),重复使用3次的3层居住面之上,塌落的板瓦整齐有序。 初步鉴定为战国时期遗迹,随即封存。
  由于近几年的工作只是为配合古城墙保护维修工程而选择点、位进行的,材料比较零碎。但根据目前出土器物和考古现象分析,戚城作为城市经营,城墙初筑年代可能要上溯到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2008-04-12
                                     (新闻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