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鉴真曾在此庵住 西湖镇村民挖出千年古庵
     
 

  昨天中午,西湖镇中心村一村民向本报报料:在村边一古庵遗址上,挖出了一块长约116厘米、宽约30厘米、厚约8厘米,刻有依稀可见的繁体“古华严庵”字样的石刻,在村中引起轰动,引来上百人观看。
  石刻——
  光绪九年此庵重建时所刻
  根据当地民间传说,村边的这个古庵(注:庵即小寺庙之意)与鉴真和尚有关。据此推算,村民挖出的是千年古庵的遗物?鉴真年代的这个古庵就叫“古华严庵”?记者随即赶往现场察看。
  在西湖镇中心村前庄组此庵的遗址上,记者看到了刻有“古华严庵”的石刻。石刻位于一堵青砖残门内,上面覆盖着些许泥土,周边有青砖镶嵌。一居民擦净石刻上的泥土,用水冲刷完后,“古华严庵”几字清晰可见,字体苍劲有力。
  记者和村民继续清理石刻周边的泥土,并将其小心挖出细细观察,只见石刻的右首刻有“光绪九年十月”字样,左首刻有繁体“众姓重见”的字样。“众姓重建”几字的上方, 有模糊不清的4个字排成一列。据此推测,此石刻应是光绪九年所刻。
  盛传——
  鉴真和尚曾在此庵呆过

  记者走访前庄组一些村民发现, 直到现在, 民间仍流传着这样的传说,鉴真和尚出家后不久,曾在此庵呆过。他们说, 这是居住在此庵里的和尚一辈辈传下来的。 费尽周折,记者找到了居住在此庵的最后一批和尚中的法号叫秀海的家人——现年79岁的周老太。
  周老太说, 秀海的俗名叫赵城壁, 十几岁就在此庵出家,后一直居住在庵内,直到1976年去世。相传庙里有资料记载,鉴真和尚出家后不久确实在此庵呆过。现年69岁的杨先生称,据老一辈讲,此庵香火曾非常旺盛,很多外省香客慕名前来。
  还原——
  年长村民描述此庵盛景

  据前庄组几位七旬以上的年长村民回忆,他们幼年时曾目睹过此庵的繁荣。那时,此庵占地约十多亩,住着十几个和尚,殿里供应着地藏王等一些神像,香火很旺盛。在庵门的前面,是名叫转沟子的湖,中间有一土岛,岛与湖边有一吊桥相连。和尚就是通过一弯曲似龙状的“龙埂”到土岛上纳凉。
  如今,这个湖和土岛仍然存在,只是没了吊桥,岛也小了很多。而在庙的东面,曾有一个常年冒清泉的古井。据40多年前参与拆井的现年50多岁的施福祥讲,当时这井全是用青砖堆砌成的,后青砖用于盖生产队的猪圈了。而上世纪60年代参与拆庙的居民称,当时多数木料和砖等用于公社的碾稻房了,神像等庙里东西在文革期间被扔进了转沟子湖。
  疑惑——
  吁请权威专家进行考证

  在一些村民家中,记者见到了一些当年此庵的残垣断壁。居先生的家中,就收藏了一个龙头形状的东西和古井中的一块青砖;而在其门前的地里,则横躺着一块断了花纹的石壁。
  一些村民心中疑惑:光绪九年之前,此庵因何遭到破坏被重建?鉴真和尚是否曾在此庵呆过?这些残垣断壁和这块石刻又有着怎样的文化价值?目前,村民已自发地把石刻搬回家中看守。他们称,希望有关部门能前来考证,并能在此地立碑解读,让更多人了解其历史。
  西湖镇文化站站长刘广圣向记者证实,以前那确实有庵,民间确实有与鉴真有关的传说。如传说被考证属实,则此庵至少有千年以上历史。他们将进行走访和了解,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希望能考证这一历史。
  截稿前,记者电话联系了市文物局顾副局长,在听取了记者向他介绍的相关情况后,他表示,光凭看石刻,并不能说明什么,印象中他也没听说过此庵的情况。他同时希望有熟悉此庵的权威人士,能对此进行考证。


                                         2008-02-19
                                     (新闻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