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见证生物灭绝灾难 南京专家找出唯一化石证据
     
 

  地质史上出现过好几次生物大灭绝,但每一次生物大灭绝并不是将所有的生物一网打尽,都会有“幸存者”成为生物复苏的种子。但是,发生在距今4.46亿年至4.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中究竟有哪些生物是“幸存者”,一直是个谜,因为在世界上始终没有找到那个时期的生物化石。记者昨天从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詹仁斌研究员处获悉,他们在杭州发现了距今4.44亿年的“小乐昂贝—小达尔曼虫动物群”化石,这个化石成了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唯一经历过那场生物大灭绝灾难的“证据”。
  2005年7月,浙江地质调查院的俞国华教授在杭州安乐塔附近一座亭子旁边的石壁上 ,发现了直径仅几毫米的贝壳化石。此后,他又先后发现了三叶虫、海百合等三种化石 。这块化石是属于志留纪早期的 。但在古地理上,杭州在奥陶纪末、志留纪初(距今4.4亿年左右)处于较深水区,对于当时的像三叶虫这样的低等动物来说,深海区是无法生存的 。因为奇怪 ,所以他将采集到的一块化石提供给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这块化石引起了戎嘉余院士和詹仁斌研究员的浓厚兴趣。
  “这块化石吸引着我们来到了杭州,本来想找志留纪早期的海洋生物化石,可没想到那里还有更加惊喜的发现,”詹仁斌教授说,这些“幸存者”的“个头”很小,主要以腕足类生物为主,还有一些三叶虫等。它们的“身高”只有3—5毫米。根据这些特征,这些化石是属于4.4亿年前奥陶纪末的腕足动物 ,而腕足动物是当时活跃在地球上的深水壳相动物的主要种群。这些特征让专家们肯定这些小小的生物就是奥陶纪末期到志留纪早期生物演化的连接,而这也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唯一证据。
  奥陶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持续了200多万年之久 。科学家们已经认定灾难出现的原因是一次冰期的到来,冰川增加,使得海平面急剧下降 ,估计下降幅度有150米到200米,造成海洋生物大面积死亡。“小乐昂贝-小达尔曼虫动物群”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是怎么活下来的呢 ?詹仁斌介绍说,根据在其他地方发现的较早时期的“小乐昂贝-小达尔曼虫动物群”化石看,它们本来是生活在浅水里的,“个头”也有10毫米,但为了应对灾难,它们只能“移民”到120—150米的深海里。而在深水环境中 ,由于光照少,营养物质的缺乏 ,使它们的个头“缩水”到只有3—5毫米那么校“它再一次证明了,适者生存是生物得以演化的必要前提。”
  为什么目前世界范围内只在杭州地区找到这些“幸存者”?詹仁斌告诉记者,科学家虽然没有在世界其他地方发现类似的化石,但没有发现不等于没有。至于为什么是杭州,是因为在奥陶纪末期、志留纪早期,杭州还处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气温相对较高;再加上杭州东南面的“华夏古陆”在不断往西北方向推进,使得杭州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这才让杭州成为最理想的“避难所”。所以,可以说杭州这个深水区曾经是志留纪生物复苏的源泉之一。
  据了解,“小乐昂贝—小达尔曼虫动物群”化石现在仍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里等待进一步研究。
                                            2008-01-23
                                        (新闻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