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东钱湖考古:瓷器纹饰佐证宁波“海上丝路”地位
     
 

  昨天,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该所所长褚晓波激动地发布了一个消息 :在东钱湖郭童岙经过7个月的考古挖掘,共发现8处龙窑和3处馒头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标本2万多件 。这些瓷器上的纹饰说明大多瓷器是用来出口的。
  继上林湖之后,东钱湖郭童岙窑址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宁波是越窑青瓷的故乡,宁波和“海上丝绸之路”关系密切。
  保存状况比上林湖还要好
  宁波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林湖窑场。与上林湖窑场相比,东钱湖窑场部分窑址的保存状况更好。
  郭童岙窑址是东钱湖窑场中一处重要的遗址。1986年,当时的鄞县人民政府公布此地为文物保护点,但当时仅发现了一座窑址。
  2007年5月至11月,为配合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寨基运动村住宅项目的建设,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住宅项目范围内的郭童岙窑址进行先期抢救性考古勘探和发掘。
  据宁波市考古所王结华副所长介绍,东钱湖窑场是越窑青瓷三大生产中心之一,也是在宁波地域内仅次于慈溪上林湖窑场的第二大越窑窑场,其开烧时间始于东汉,停烧时间约在北宋晚期,先后经历了1000多年,对后来各大瓷窑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我国青瓷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也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内涵。
  出土2万多件文物标本
  此次考古勘探面积5万余平方米 ,发掘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 ,共发现并清理越瓷窑址11座 ,包括8座龙窑和3座馒头窑,以及作坊建筑遗迹2处、古墓葬11座。窑址时代分属于汉代、五代至北宋中晚期。
  8座龙窑遗址,最长的41.42米。遗址基本保存完好,窑门、火膛、窑室、火门、排烟孔、排烟室等遗迹清晰。
  11号、7号、10号和4号龙窑竟然叠在一起,最早的为11号 ,之后由于窑址的破坏,就在上面重新建设新窑,一直到4号窑,“说明这个地理位置非常方便烧制青瓷,原料可以使用几百年。”褚晓波说,一般来说,窑场应该具有取水、土容易,运输方便的条件。
  同时发现的还有3座馒头窑,排烟、火门等结构非常清晰,是宁波考古后唯一留存的一组馒头窑。
  这次发掘过程中出土了青瓷杯 、盏、执壶、碟、盅、罐、碗、盆、杯、瓶、灯台、盘、支具、垫具等各类器物标本2万余件,其中可修复完整的器物2000余件。
  “2万多件文物标本装了300多箱,从东钱湖运回来时,我们动用了两辆卡车。”褚晓波说,“古人把好的瓷器销售,所以剩余的大多为破碎的,或者半成品的瓷器。” 纹饰表明青瓷为外国人定制。
  在这些出土的瓷器中,有些纹饰引起了考古学者的兴趣 ,这些文字和图案曾在外国的一些文物瓷器中出现 ,现代印度、伊朗、埃及、日本等国古港口、古越堡遗址,均发现有来自宁波所产的青瓷遗物。
  褚晓波介绍,宁波越窑青瓷的高度发展,使瓷器同丝织品一样成为明州港输出的主要商品。在唐代,开辟了从明州通向海外的“陶瓷之路”,北达高丽(朝鲜),东至日本。南经广州,通向两条路线,一是向东南,通向菲律宾、马来西亚诸国;另一是向西南,沿海岸至越南达泰国、缅甸,经孟加拉湾,到印度、巴基斯坦,以至直抵波斯湾和地中海沿岸伊朗、埃及等。
  “这些带有莲花纹等图案和外国文字,应该为外国人来宁波定制,成品之后经过港口运送到目的地。”褚晓波说。
  10处窑址已进行原址保护
  10月12日,宁波市就窑址的保护问题进行了论证,将保存状况相对较好的10处窑址进行原址回填保护。
  王结华解释,原址回填保护,就是用一层不可腐蚀的塑料纸覆在原址上,然后再用纯净的黄土盖在上面,“最重要的是在原址上,不能盖房和栽种大树,仅有的装饰只能是草坪或灌木丛。”王结华称,今后,他们还将对此立碑说明。
  由于该处属于一个房产项目,开发商“华润置业”以每亩300万的价格获得这片古老的土地 ,准备开发一栋两套的双拼别墅,自从窑址被发现后,开发公司着手改变整体规划,包括主干道的设计。
  王结华表示,此次对郭童岙窑址群的大规模发掘发现,这批分布地点集中、窑址类型多样、产品种类繁杂、保存状况较好的越瓷窑址的发现与发掘,不仅为深入探讨我国青瓷发展史和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又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和有力佐证,进一步丰富了名城宁波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2007-12-16
                                       (新闻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