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广西6000年前贝丘遗址再现先民“时髦”生活
     
 

  今年10月以来,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崇左市文物局,对位于崇左市江州区的两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11月30日,记者赶赴发掘现场,目击出土的大量史前墓葬遗物。
  遗址位于左江岸边 展现先民生活轨迹
  第一处遗址位于崇左市江州区太平镇冲塘村,就在左江西岸转湾的悬崖峭壁上。记者在现场看到,考古人员掘进地表约1.6米,发现十多座史前墓葬 。同时出土的还有石器、骨器、蚌器、装饰品、碳化植物果核及大量的水生、陆生动物碎骨。
  据考古人员分析,冲塘遗址的文化应来自于邕江流域顶蛳山,但地域文化差异比较明显。年代初步推测距今6000年左右,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第二处遗址位于崇左市江州区濑湍镇何村,在左江左岸的台地上。记者需乘当地渔民渡船十余分钟才能抵达。何村遗址发现了超过50具墓葬个体。出土了制作精美的双肩蚌铲,还有火候较高的折肩陶器残片。这些器物在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较为罕见。
  据介绍,何村遗址年代当在距今6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此次发掘为左江流域第一次发掘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对于建立左江流域史前文化发展的年代序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
  牙齿完整粒粒雪白 墓葬人骨保存完好
  两处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墓葬人骨。在冲塘遗址有一座墓葬遗骨保存十分完好,206块人骨几乎一块不缺 。这具男性骨骼还保持着屈身抱膝的姿势,一口牙齿粒粒雪白,是同时期墓葬中十分罕见的。这具人骨将作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骨标本,填补该时期的空白。
  离这名男性先民不远,还有一名女性先民的骨骼 ,腹腔内有小孩颅骨及指骨碎片 。据考古人员推测,小孩可能是胎儿,该墓葬主人可能因难产而死。此个例在广西史前考古中是首次发现,对研究该时期广西人类体质特征和生育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两处遗址发现的墓葬中,葬式十分丰富 ,比较流行仰身或侧身的曲肢葬,即屈身抱膝 ,很可能还是捆绑后下葬的。还有肢解葬,即把死者的头颅、四肢砍下,放在死者怀中下葬。为何要让死者保持这些姿势,说法有不少,可能是表示死后回归胎儿在母体中的状态,或者是与原始崇拜有关。
  有意思的是,一些墓葬还紧紧压在红烧土上。红烧土是原始先民在聚居地长期用火,给土壤留下的印记。据考古人员分析,有可能是原始部落在迁居之后,把原来的“老家”作为死者安息之地,因此就将死者埋葬在红烧土上。依此看来,“落叶归根”的传统由来已久。
  吃山蜗牛用玻璃“刀” 串蚌项链美感十足
  两处贝丘遗址都出土了大量螺壳。左江的水生动物看来是原始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在冲塘遗址还发现了许多山蜗牛壳,这是在其他遗址极少见到的。考古人员分析,崇左地处石山地区,山蜗牛在当时很可能是人类的食物之一,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除了山蜗牛大餐,左江的先民们还用上了玻璃“餐具”。冲塘遗址的泥土中筛出大量玻璃陨石,原始部落用这些玻璃陨石制作成锋利的切削器,估计是用于剥动物皮。
  有了玻璃“刀”,这里的原始人类对石器的制作就似乎不是那么热心。冲塘遗址出土的石器少见磨制石器,几乎不见打制的砍砸器。不过在何村遗址,出土了几件大型研磨器,形状很像今天的保龄球。不过这些“保龄球”的作用和舂杆一样,是用来研磨谷物等食物的。
  在原始先民的“饭桌”遗物中,比较少见大型动物骨骼,主要的食物还是果核、螺壳等等。说明当时的先民生活还是以采集、渔猎为主,狩猎活动和农业似乎不活跃,饭桌上可能难见肉香。
  除了衣食住行,冲塘遗址出土的一串蚌壳项链说明原始人类也有“美”的需要。这串项链由穿孔的小蚌壳组成,用现代眼光看来仍然不乏艺术感。这也是广西首次在贝丘遗址墓葬中发现有穿孔蚌饰随葬。
                                           2007-12-11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