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西安6处14个文物点被列入丝路申遗预备名单
     
 

  在昨日开幕的“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西安市文物部门的代表表示 ,目前西安有6处14个文物点被列入丝路申遗预备名单。
  为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好文化线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工作,10月30日,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和西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隆重开幕 。来自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等国际组织的代表及历史、考古、文物保护、规划、园林、建筑、管理开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著名专家,就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性质、跨国联合申报的理念和方法,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原则、技术等问题进行广泛交流研讨。
  在汉唐之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地图上,长安无疑是一千多年前“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的盛地,当时欧亚大陆上外国人都将长安称为“胡姆丹”(Khumdan),在敦煌发现的公元312年前后的粟特文信件,真实地记载了长安以“胡姆丹”译名在古罗马、叙利亚、波斯等异邦远域传扬流播,对世界文明史产生过重大影响。
  中国唐史学会理事葛承雍说,考古学家根据已发现的文物判断 ,大规模的欧亚游牧民族迁徙运动从公元前7世纪就揭开了历史的序幕。公元前5世纪巴泽雷克(今俄罗斯乌拉干河畔)古墓群和公元前4世纪前后在中亚、印度等国的古墓中,都发现有精美的中国丝绸残片 ,甚至出土了刺绣着凤凰图案的中国丝绸 。所以 ,公元4世纪前的希腊古典著作中称中国为“赛里丝”(Seres丝国)是有史料根据的。
  丝绸古道的存在,必然使地处关中地区的周人、秦人们与西域、中亚地区有着物质和文化的交流。1980年秋,陕西扶风西周宫殿遗址中发掘出两件西周蚌雕人头像,高鼻深目,头戴坚硬高帽,与居住在中亚地区“塞种”人像完全一致。不管这种蚌雕头像是周人制作,还是中亚游牧部落献给周王朝的贡品 ,都说明双方已有着文化交往 。另外,考古文物所证实,仅中国境内就发现波斯萨珊银币近2000枚,在长安还发现了希腊文铅饼、拜占廷式金币和阿拉伯文金币,这都是丝绸之路交流的珍贵证明。
  “丝绸之路通达后,对丝路起点的反馈与喂养,对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变化,也深远影响了中国两千年。”西北大学教授李健超说,将中亚、中国以及中亚以西的国家中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物古迹整合在一起,作为跨国界线形遗产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行动在世界范围内重新激发了人们对丝绸之路的兴趣。“作为文化遗产资源大市,我们仅有一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与西安文物资源大市的地位不太相称,这次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在昨天举行的研讨会上,西安市文物部门的代表表示 ,目前西安有6处14个文物点被列入丝路申遗预备名单,如果这14个文物点申报成功的话,将会使西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的数量大大增加,极大地提高西安的影响力。
  与会专家认为,此次申遗时间要求紧迫 ,从现在起到2009年8月正式提交申报文本 ,仅两年时间 ,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根据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 、吉林高句丽王城与贵族墓地等申遗成功的经验 ,地方政府在申遗中的主要工作是改善、整治遗产的客观环境,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任务十分艰巨。西安市的与会代表表示,作为举世公认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这次丝路申遗,西安应当当仁不让、志在必得,举全市之力把各项工作做到最好。
                                          2007-11-01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