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80处市民最喜爱文物揭晓
    市文物局联合本报举办“知家乡文化遗产、爱天津历史传承”主题活动结束
     
 

  从今年6月9日第二届“文化遗产日”起,本报和市文物局联合举办了“知家乡文化遗产、爱天津历史传承”的主题系列活动,广大读者积极参与到了评选“80处最喜爱的文物”的活动中。到目前为止,历时4个多月,共收到读者来信、邮件、网络点击等方式的投票38964张。这次活动,不但让更多市民了解了本市文物古迹背后的故事,也动员全市人民保护身边每一处文物,唤起每一位普通公众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此次文物评选活动共收到3万多张选票,市文物局工作人员将这些选票一一拆封、累加票数。他们说,选票承载了市民对文物保护的关注和对我们这座城市的热爱。最终,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大港油田的发现井——港5井、福聚兴机器厂旧址、津浦铁路线静海站和杨柳青站、蓟县旧石器遗址群、马可波罗广场意式建筑群、塘沽火车站旧址、原四行储蓄会大楼、原天津印字馆、造币总厂旧址等80处文物获选。
  38964张选票
  保护文物 全市总动员
  活动之初,市文物局通过本报,共公布了全市范围内的104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碑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六大类。这4个多月来,本报连续报道了《全国首家捐赠的老城博物馆》《塘沽区北塘炮台见证英法联军罪行》《这座小洋楼曾是英国印字馆》《范长江从这座小楼走向全国》等数篇文物介绍,让更多读者了解津城内不可移动文物,增强广大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受益权。
  随着稿件刊发,投票越来越多。在数以万计热心参与活动的市民中,河东区的刘长盛先生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不但对列选文物进行了评选,还自己动手拍摄文物建筑照片。谈起拍历史风貌建筑,刘长盛从去年开始带着4岁的小外孙出去拍照,时间一长,市内各个区的小洋楼都被刘长盛拍遍了,他把这些照片整理成册。别小看这影集,从意式风情区的小洋楼到五大道风情,从百年和平路到解放北路……里面几乎记录了天津近百年历史上最著名的风景。此外,还有许多“全家总动员”参评的,朋友同事相约共同参评的……报社几乎每天都能收到热心读者的选票。最终,38964张选票决定了“市民80处最喜爱文物”的诞生。
  历时4个多月
  如数家珍 家乡文物事
  市文物局副局长张志对本次活动给予了较高评价,他说,文化遗产植根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与当地居民有着天然的历史文化和情感渊源,这种联系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这次活动持续了4个多月,影响几万人参与其中,激发了大家对文物保护的热情,也增加了人们对文物基础知识的了解。家住和平区的肖女士在来信中说,她集齐本报刊发的所有文物名单、文物报道,通过这次活动,她和家人对家乡文物的了解增进了许多。
  就是要从点滴做起,从保护身边的文物做起,使文化遗产保护形成强大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提升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利于市民对历史发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可以提高本市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10位幸运读者
  喜获奖励 博物馆套票
  在投票的热心读者中,本报与市文物局共同评选出了10位幸运读者,他们是:刘长盛、张国瑞、程志勇、张吉慧、刘全旗、李瑞君、刘全凤、张明秀、马洪江、马辉。10位幸运读者可以获得本市十多家文博单位提供的门票,每家单位可提供三张,您可以一家人一起参观。我们将尽快公布领取奖品的方式以及时间。请获奖读者关注近期《城市快报》。
                                    2007-10-30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网——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