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全面拓宽
         水下也将有文物保护区 乡土建筑、工业遗产等列入普查范围
     
 

  10月1日,我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进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记者今天(19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这次历时4年多的文物普查,对文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更深层次拓展,明确提出将水下文物、乡土建筑、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老字号等列为普查对象和重点,并将文物所依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保护列入普查指标项,已经损毁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同样纳入登记范围。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包括中国内海、内河及内湖的水下文物普查被列为专项工作在全国启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司长顾玉才介绍说,这是我国首次对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全国性普查。目前,广东、海南、福建、浙江、山东、辽宁等许多省份已展开了沿海水下文物的调查工作。同时,随着大运河保护工程的开展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一些沿河省份也开始展开内河水下文物的调查。
  我国拥有1.8万多公里长的海岸线,12.3万公里的内河航运里程,以及两万多个天然湖泊 ,历史上留存了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已陆续在福建、广东沿海及西沙群岛附近海域开始了水下文物调查,发现了100余处水下文物遗址线索。在这次全国水下文物普查中,文物部门将与海军以及海洋、国土资源、科技、石油勘探等部门开展多学科合作,不仅确定水下遗址的位置,还将根据其价值公布为水下文物保护单位和水下文物保护区。文物部门还将在此基础上开展水下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加强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
  除水下文物之外,乡土建筑、工业遗产等也列入普查范围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刘小和说 ,将乡土建筑、工业遗产纳入文物普查范围,是这次普查工作的重要突破,体现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可和重视。他认为,在普查工作中,对乡土建筑和工业遗址要避免过于偏狭的认识。乡土建筑不等于农村建筑,它是体现了民族风格、民俗特点和独特建筑工艺的建筑,这样的建筑,在城市中也是有可能存在的。工业遗产不仅包括了工业化时代以后的现代工业遗产,我国古代的造纸业作坊、瓷窑等传统工业遗产,作为服务于人类生活的制造业遗产,也应包括在内。
  据了解,第三次文物普查将充分运用信息网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文物普查的时效性和相关标本、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完整性。在为期两年半、数万人参加的田野普查中 ,GPS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的科技手段都将在现场运用。另外,根据水下考古对人员和技术的特殊要求,我国目前已将声呐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等运用于水下文物的调查中,并对来自全国的数十位考古工作者进行水下作业培训。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 ,传统调查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 ,能够采集更为丰富的文物信息数据。在此基础上,我国将首次建立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基础数据库和电子地图。
                                          2007-09-20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