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2006年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近日,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2006年考古发掘工作汇报会在十堰市召开。湖北省文物局副巡视员吴宏堂、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乔梁、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考古处张凌,湖北省南水北调考古发掘各项目协调和协作方负责人、项目领队,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参加湖北省2006年南水北调考古发掘工作各项目领队的工作汇报,与会专家对开展南水北调湖北丹江口库区科研课题研究的有关情况进行了研讨。
  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考古发掘工作自2006年10月全面启动以来,省文物局垫支经费,邀请了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考古工作者,对水位低、工作量大、遗存价值重要的文物点,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各项目承担单位,克服了民工难请,交通不便,生活艰苦等困难,垫支经费进入库区进行考古发掘,为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各协调方、协作方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为各项目承担单位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协调、协作工作,为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本省已累计完成勘探面积37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8.7万平方米,发掘取得各时期的陶、瓷、铜、铁、银、玉、玛瑙、石等珍贵文物14000余件 ,其中有至少十个以上的考古成果属于第一次发现。如在双树旧石器点的地层中发现的一批时代准确、工艺精美的手斧;在青龙泉遗址系统揭示的仰韶、屈家岭、石家河三叠文化层;在大寺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丛葬坑;在乔家院墓群发现的春秋时期人殉墓葬和楚国年代最早的玉剑;在辽瓦店子遗址发现的丰富的夏、商时期文化遗存和商代最大的陶鬲;在北泰山庙墓群发现的一批高规格战国时期墓葬;在丹江口莲花池墓地发现的秦巴风格交融的墓群;在郧县龙门堂遗址发现的汉代地方豪强的庄园建筑遗迹;在郧县前房遗址发现的规模庞大的崖墓群等等,都是第一次发现。此外在丹江口金陂墓群发现的彩绘陶璧、结构独特的陶仓、在丹江口北泰山墓地发现的龙形把手铜杯和在郧县上宝盖遗址发现的陶质“鸳鸯火锅”等文物,其制作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堪称库区发掘文物中的瑰宝。同时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第一本考古学专题报告——《郧县老幸福院墓地》已经出版。这些成果对研究从古人类的起源到明清丧葬习俗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于解决楚文化的来源及其与中原同时期文化的关系,具有里程碑意义。
  吴宏堂同志在汇报会上指出,湖北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实现了“五个一”的良好开端,即完成了一批发掘面积,抢救了一批珍贵文化遗产,挂了一块湖北省南水北调博物馆的牌子,创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培养了一支能战斗的队伍。他要求各方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做到“三个加强,三个提高”,即进一步加强田野工作,提高发掘质量;进一步加强课题意识,提高科研水平;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此次会议及时总结了湖北省2006年南水北调考古发掘工作,梳理了近年来重要考古发现和考古学研究新线索,加强了考古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学习,明确了今后工作的重点,研讨并确立了南水北调湖北库区科研课题方向与内容,对于不断提升本省南水北调考古发掘工作的质量和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省文物局将在此次会议的基础上编辑出版《湖北省南水北调2006年重要考古发现》一书,并拟在十堰市博物馆举办“南水北调出土文物展览”,加大系统宣传工作,扩大影响。
                                         2007-07-02
                                    (新闻来源:国家文物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