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草原丝绸之路——世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
     
  (接上页)
  隋唐时期,中国丝绸外销的主要客户是东罗马和波斯,居间贩卖者为中亚的游牧民族及印度洋上的舟航。突厥族在左右波斯与东罗马的丝绸贸易中, 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成吉思汗及其黄金家族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使中国的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传播到欧洲。 正是这些马背民族扮演的「信使」,保持了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 使相隔万里的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两河文明、希腊文明及罗马文明之间相互注入新鲜血液,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从内蒙古出土的一些器物尤其是突厥族的金银器上可以看出,游牧文化凝聚吸收了西方文化、波斯、东罗马和印度等民族文化及中原文化的因素。另外瓷器、佛像、拜占庭金币、波斯萨珊王朝银币、波斯银壶等文物的出土也印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西方的宗教艺术以及天文学医学等也输入到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草原丝绸之路为开放的元朝带来了高度繁荣,从而使草原文明达于极盛。与中原丝绸之路相比,草原丝路分布的领域远为广大只要有水草的地方,也就有路可走,草原丝路的中心地带也随着时代、局势的不同而改变,如匈奴时代主要在漠北,鲜卑时代在漠南,契丹与蒙元时代在内蒙古东部草原上,因此发现的遗迹遗物也是这样分布的。   
  北方草原战争迭起,明代修筑万里长城,设置边关重镇,一时隔断中原与草原的联系。到十四世纪中叶,清朝建立后,又因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而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加之明朝时期海运业兴起,中西方贸易多取道海路,兴盛了两千多年之久的草原丝绸之路,便逐渐衰落。   
  尽管如此,明清两代的茶马市还是十分繁盛,有「茶叶之道」之称。而从草原丝路北行再西去的旅蒙商人,直到明国时期还经常来往于乌兰巴托、科布多,甚至莫斯科之间,这是草原丝绸之路整个乐章尾声中的回音与余韵了。   
  古往今来,岁月悠悠,绵延万里的草原丝绸之路, 一直是连接、 贯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辽阔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是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文化风格的汇合地。它不仅完成了东西方文化相互传播的伟大历史使命,而且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汇流中,吸取着各种「营养」,在保持本地区和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创造了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草原文明在对外交流中走向繁荣,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2006-11-12
                                          (新闻来源: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