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京津城际天津段考古挖掘两大发现
     
    日前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为配合京津城际铁路天津段建设工程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06年6月至8月对该工程范围内涉及的武清区城关镇八里庄、大桃园、东街,白古屯乡富村、稍子营等5处文物分布地段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发掘汉、唐、明三代不同时期的窑场遗址3处,清理窑址10座,发掘出元、明时期的居住遗址4处。
  考古专家称,京津城际建设工程天津段所进行的考古发掘,文物点基本上围绕武清旧县和城关镇周围 ,与金元时期的大运河相距不远,加上上半年京津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发掘出土的齐庄、兰城诸遗址,对于研究以旧县 、城关镇为中心的历史时期的聚落形成与分布格局、天津地区考古编年研究以及大运河两岸遗存保护及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次发现不同时期连体窑
  据介绍,此次共发掘汉、唐、明三代不同时期的窑场遗址3处,共清理窑址10座,包括大桃园汉代窑址、富村的汉魏之际窑址和唐代窑址、八里庄明代窑址3个地点。因年代及功能的不同,窑的形制各异。
  专家称,无论汉代还是唐代,连体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窑的产量 ,以弥补单体窑窑室过小、产量过低的缺陷。以前天津发现的窑址多是单室窑,此次发掘的汉代、唐代、明代成组和连体窑 ,是天津考古的重要发现。特别是汉魏之际的既烧砖又烧制“鱼骨粉”的窑址,以及明代烧炭窑,更是天津首次发现。因此,此次发现的烧窑遗址 ,年代跨度长、种类丰富、功用齐全,对于天津地区古代烧窑技术、手工业的演变及烧窑发展历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遗址佐证武清县治曾迁址
  此次发掘的稍子营、富村、东街、八里庄4处居住遗址均为元、明时期 。八里庄遗址发掘面积最大 ,堆积达2米多厚,该遗址的元代堆积为原生文化堆积层,而明代堆积层均为流水冲击形成的次生堆积层,多为斜向坡状堆积层 ,有许多流水形成的泥沙层,显示出此地经常遭遇水患的侵扰 。据史书记载,武清地区在至元七年、十四年六月、至大二年十月、延祐元年 、二年等年间均有水患 ,洪武年间更是水灾频繁 ,大的水患达5次之多 。此遗址东北部离武清北魏以来至明初的县治———今旧县村仅4里之遥,所处海拔也较为相近,由此佐证了武清旧县治在明洪武年间迁至今城关镇的原因属实。
  在八里庄遗址,出土了大量元明时期的遗物,种类丰富 。有陶、瓷、铁、石、玻璃以及骨等质地 ,其中以瓷器居多,表明此地与外界经济交往十分频繁 。另外,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主要是牛、马、猪骨骼以及鱼骨等,说明此地畜牧业和养殖业经济发达。
                                            2006-09-18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