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后 记
 
   
 
 
  ...回总目录 
  《天津通志·文化艺术志》是《天津通志》的一部重要分志,由天津市文化局承修,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总编纂,市地方志办公室尤润生、杨德英先后负责联络和指导。
  本志的编修,自1985年开始酝酿准备,1990年1月正式启动,2004年6月编修完成,同年12月“蓝本”通过评审。其间,大体经历了6个阶段:
  一、酝酿筹备,试编《简志》(1985~1990)
  1985年3月,天津市文化局根据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建立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加强修志工作的指示,成立由张新生副局长主持、有关业务处(室)和局属文化艺术单位负责人组成的“文化史志编修领导小组”,开始《文化艺术志》编修的准备。当时抽调申战江、吴智杰 、张乃华3人赴武汉市、南京市文化局学习、考察修志工作。6月,组织他们和王绪周、陈笑暇共5人参加市地方志编委会总编室开办的地方志学习班,学习修志基本知识。
  1987年3月,市文化局建立文化史志编修委员会和史志办公室。局长谢国祥兼任编委会主任,副局长张新生兼任常务副主任 ;李秉谦任史志办公室主任,陈杜之任副主任,局办公室主任孟广瑞兼任副主任;先后调进罗真容、杨磊、郭鸿林做编辑工作。
  局史志办成立后,按照市地方志编委会的部署,编写出《天津简志》中的文化艺术章节稿和1949~1986年天津文化艺术大事记稿,并以这两稿为基础编辑成《天津文化简志稿》(25万字),于1988年10月印制成书,为编修《天津通志·文化艺术志》提供了主线提纲和行文借鉴。
  二、征集史料,组织编修队伍(1990~1996)
  1990年1月18日,市文化局谢国祥局长主持召开文化史志编修委员会会议 。市地方志编委会总编室主任董坤靖莅会介绍了全国和天津市修志概况以及《天津通志》的编修设想。会议讨论通过《文化艺术志》编修方案、篇目设计(草案)和编委会组成名单。会后启动《天津通志·文化艺术志》的编修工作。
  第一,抓文化史料的征集工作。一是向全市文化部门及知情人士征稿,并选编出书。编辑出版《天津文化史料》5辑 ,共76万字。二是委托天津图书馆查阅解放前天津出版的主要报刊上登载的文化艺术活动资料,摘录制成卡片,共4000多张,30余万字。三是从市档案馆和市文化局的文书档案中查寻抄录文化艺术工作的历史资料。四是从天津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和戏剧博物馆的馆藏资料查阅、摘录文化战线的革命文化史料。五是访问或致函文艺界的老领导、老专家,请他们回忆和提供有关天津文化工作的史料,收集老同志的文艺著作、论文集、回忆录和文化艺术单位编印的纪念文集等。六是与市政协《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市文史馆、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料室、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编委会《天津史志》编辑部、市出版局史志办公室以及文化部《新文化史料》编辑部交换资料,从中获得不少有关天津的文化史料。七是从天津、北京的古旧书店和文史书店搜寻选购载有天津文化史料的书刊 。八是各篇章编写组根据各自的需要查阅档案和访问知情人士 ,收集文化史料。据估计,市文化局史志办和各编写组收集到的文化史料约有2000万字。
  第二,组织编修队伍,落实编写任务。按照专业对口的办法,将各篇章分配给局有关处室和直属单位负责编写。1990年开始,先后建立图书馆、群众文化、电影、戏剧、曲艺、杂技、音乐 、舞蹈、美术 、文物、博物馆、对外交往与交流 、文化市场管理共13个编写组。经过5年的努力,部分篇章写出初稿。在此期间还选派陈杜之、唐家驹等7人参加市地方志编委会与北京市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修志人员培训班 ,学习修志工作基本知识和外地的编修经验。同时调进文启明做编辑工作。
  由于有些篇章(群众文化、美术、电影)需请有关单位协作完成,1996年10月,市地方志办公室召开有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和天津电影制片厂派员参加的协作会议,就协作编修《文化艺术志》作出安排。同年11月,市文化局召开文化系统修志工作会议,张志副局长作动员;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刘瑞森介绍编修进展情况和对下阶段工作的安排意见,要求各单位提高对修志工作的认识,增强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保证高效、优质地完成编修任务。
  三、检查督促,推动志稿编写(1997~1999)
  经过编修工作会议的推动和局史志办的检查指导,各编写组抓紧运作,多数篇章陆续完成初稿或修改稿。
  这期间,史志办一方面检查督促各编写组的编写工作,一方面编辑出版《天津文化史料》第6辑(16万字)和纪念天津解放50周年文化史料专集 《人民文艺花开津门》(与天津市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合编 ,35万字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文化史料专集 《津沽文化50年》(35万字)。同时,对前段编修情况进行分析,调整部分篇章的内容和篇目设置,增设《音像》篇。
  在这一阶段,局史志编委会领导和史志办公室工作人员有些变动。1996年6月,常务副主任张新生副局长退休。同年11月 ,陈杜之辞去史志办副主任职务,林泰山(局共青团委书记)兼任史志办主任,张文锦任副主任。不久,林泰山调出,张文锦病休。1997年7月 ,聘请吴智杰到史志办工作;8月,编委会副主任刘瑞森病逝。1998年9月,调进刘文艳做编务工作。
  四、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规范志稿写作,抓紧编审(1999~2003)
  1999年4月13日,市文化局党委第三次常委扩大会议作出决定:傅林山(局党委办公室主任)兼任史志办公室主任,吴智杰任史志办副主任;同意史志办增加编修人员。随后,史志办先后增聘罗真容、郭凤桐、王绪周做编审工作,编审人员增至7人。
  为保证编修质量,1999年7月,将群众文化、电影、图书馆3篇的初稿各一章报请市地志办审阅 。市志指导处副编审尤润生审阅后指出这3篇志稿在体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她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我们认真研究,并结合学习了《地方志基础知识选编》(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一书中讲述的体例规范常识。于同年9月20日召开部分篇章编修座谈会,由吴智杰副主任讲述志稿撰写常识,提出应把握的各项原则和要领 ,对志稿编修进行辅导。为加快工作进度,有音乐、杂技、舞蹈、对外交往与交流、文化娱乐场所5篇志稿未返回撰稿人 ,分别由史志办杨磊、郭凤桐、罗真容、吴智杰4人改写。
  此时,我们研究了文物篇和博物馆篇的内容及特点。同年10月赴京参观全国地方志成果展览,见到有些省市均单独编纂《文物志》,从中受到启发,后经研究,决定将文物篇、博物馆篇从《文化艺术志》分出,单独编纂《天津通志·文物博物志》。
这期间,我们制订了志稿的“三审”制度。2002年6月,将完成“三审”的6篇志稿报请市地志办市志指导处审阅。该处副编审杨德英审阅后,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到2003年8月,有10篇经“三审”定稿,并完成全书综述、大事记略和人物传略的编写 、审定,以及各艺术门类资料照片的征集工作。
  五、拾遗补缺,充实调整,完成总纂(2003~2004)
  对因编写组人员变动而尚未完稿的戏剧篇,负责本篇撰稿的市艺术研究所抓紧工作,安排得力人员,加快工作进度,较好地完成任务。美术篇在市文化局及所属文化艺术单位的撰稿任务完成后,协作单位市书法家协会承担的撰稿任务于2002年12月完成,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积极配合,2004年3月基本完稿。
  我们对审完的各篇章志稿进行复审和进一步加工,由执行副主编吴智杰完成全书文稿的总纂。2004年6月 ,经市地志办市志指导处安排打印“蓝本”。
  六、“蓝本”评审,进一步加工完善,交付出版(2004~2006)
  2004年12月初,市地志办召开《天津通志·文化艺术志》( 蓝本 )评审会。出席会议的专家有:市历史学会理事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振江,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罗澍伟,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连升;市地志办主任何志英,副主任、编审刘俊臣,副主任、副编审赵予生和市志指导处副处长、副编审徐勇,副编审杨德英、张镜、张月光,共10人。市文化局出席会议的人员有:局党委书记、局长、文化史志编委会主任、《文化艺术志》主编方伯敬,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文化史志编委会副主任张志,局党委常委、局纪委书记、局党委办公室主任兼史志办主任、文化史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文化艺术志》副主编董暖田,文化史志编委会委员、局史志办副主任、《文化艺术志》执行副主编吴智杰,文化史志编委会委员、《文化艺术志》副主编陈杜之,以及文化史志编委会委员、《文化艺术志》编辑杨磊、罗真容、郭凤桐、王绪周、王文全。与会的专家和市地志办的领导一致认为《文化艺术志》的蓝本比较成熟。表现在史实丰富,特点突出,结构合理,体例严谨,表述清楚,文字精炼,真实地反映了天津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思想性、理论性、政策性和可读性比较强,基本达到出版的要求。同时,也指出了蓝本一些篇章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修改、加工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还将蓝本发给文化史志编委会主任、副主任、顾问(离退休的局领导)、知情的老同志以及各编写组审阅,征求意见,得到他们的重视,提出不少补充和修改意见与建议。
  评审会后,我们认真研究了领导、专家及各方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对全部志稿进行复审和加工、修改,并增补一些新的内容,如 :文化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概况,文化系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录,劳动模范名录和高级职称人员名录。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艰苦工作,至2005年7月 ,完成《天津通志·文化艺术志》的编纂任务,上报市地志办。该志送审稿经市地志办总编审人员认真审改后,报请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审定验收。2006年8月市领导批准出版。
  回顾本志的编修历程,深感此项工程之浩大,编修任务之艰巨。它的出版问世,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地志办的精心指导下,市文化局历届领导的重视、关怀,全市文化系统各单位和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文联及各协会、天津电影制片厂、天津电影机制造厂等协作单位的支持与配合,以及其它有关部门、单位的热心人士的协助下,经过上百名编修人员十多年辛勤劳动所取得的成果。
  在整个编修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重视、关怀修志工作的领导和有志于“志”、无私奉献的编修人员。在此:
  我们缅怀曾经领导本志编修工作、已经逝世的市文化局原局长、文化史志编委会主任谢国祥,副局长、常务副主任刘瑞森,副局长兼史志办公室主任傅林山,编委兼首任史志办公室主任李秉谦,顾问、编委兼戏剧、曲艺编写组负责人贺照和刘梓钰,以及音乐篇撰稿人陈嘉瑞和舞蹈篇撰稿人李澄、冯德。他们未能看到本志出版,但他们为本志编修付出的心血均已载入史册。
  我们衷心感谢一贯关怀、支持《文化艺术志》编修,并给予热心指导的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
  参与编修工作和承担撰稿任务的有60多人。他们认真负责,努力写作,圆满完成任务。应约为本志撰稿和提供资料的有170多人 ,其中有些同志还为本志的编修提出合理化建议。负责出版印刷等方面的人士也为本志付出了辛劳。对所有给予本志编修出版以支持和帮助的人士,我们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局史志办全体编修人员团结合作,积极奉献,以实现本志胜利出版为己任。参与修志近20年的离休人员陈杜之、吴智杰、杨磊、罗真容4人,其中陈杜之年逾8旬,其他3位均年过“古稀”。他们不顾年老 ,不辞辛苦,充分发挥余热。尤其是吴智杰自1999年4月被任命为史志办副主任,担负起本志执行副主编的重任后,以执着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主持全室工作,承上启下,务内联外,认真负责,努力钻研修志理论和编修实践,严把编审质量关。几年来,他以身作则,团结全室人员,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任务。郭凤桐、王绪周、王文全、刘树明、文启明,都是从文化部门领导岗位上退休的人员,他们都勤勤恳恳、尽心尽力,为本志的编修做出了贡献。
  本志编修历经十余年,虽反复修改加工,力争完善,但由于我们缺乏经验,且天津的文化艺术历史源远流长,门类繁多,搜集、记述难以周全,疏漏、舛误在所难免。诚盼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及热心的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