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人 物
 
  第一章 人物传略
 
 
  ...回目录 
  童芷苓(1922—1995) 女。天津人,祖籍江西南昌。自幼喜好京剧,11岁学戏,16岁崭露头角 ,主演全本 《玉堂春》、《十三妹》等。17岁在津拜京剧大师荀慧生门下,甚得荀派表演艺术薪传。后经荀慧生的引荐,从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瑶卿专攻青衣,在津声誉日起。后长期在沪演出。能潜心学习,博采众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韦汉声(1923—1995) 天津人。早年在庆云戏院做工时喜爱魔术,拜陈亚南为师,后加入“兄弟剧团”担任北派魔术的主演。1951年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慰问演出。回国后一度自营民间杂技团,并任团长。自1953年起先后在天津市曲艺团、天津广播曲艺团、天津市杂技团担任魔术主演,长期与陈鸿章合作,配合默契,对口严谨,为继承发展陈氏北派魔术作出了贡献。
  六岁红(1923—1995) 女。原名孙芸竹。山东人。评剧演员。中共党员。4岁时被人贩子卖给“北孙家班”学唱评剧,6岁登台演出,11岁担纲主演。她继承李(金顺)派和刘(翠霞)派的演唱风格,结合自身特点形成舒展流畅、刚柔相济的演唱特色。在东北各地演出20年。1948年到天津入“正风剧社”,任副社长。1953年入天津市评剧团(后为天津评剧院),担任主演,并任副团长、副院长。她的代表剧目传统戏有《花魁》、《茶瓶记》、《宝龙山》等,现代戏有《年青一代》、《妇女代表》、《罗汉钱》等。她曾于1956年随天津市评剧团赴朝鲜演出。1959年随中国工会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演出。3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 、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她于1951年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53年出席中华全国总工会代表大会。1956年出席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她是天津市第一、二、三、四、五、六、九、十届人大代表;曾任天津市总工会委员兼文艺工会副主席、天津市妇联执委、天津市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振兴评剧委员会顾问。
  石慧儒(1923—1967) 女。北京人。幼年随父母迁居天津。12岁从师花连仲学唱单弦,8个月后便登台演唱 。13岁即能演出《宁武关》、《五圣朝天》、《杜十娘》、《金山寺》、《高老庄》等10余个中、短篇曲目,并在天津中华电台演播,一举成名。17岁拜谢芮芝为师。到20世纪40年代,她的演唱既有荣剑尘韵味醇厚、委婉悠扬、儒雅大方的特点;又有常澍田明快爽利、不粘不拖的特色;还有她自己的华丽圆润、嘹亮响脆、激越而不失稳重、雍容而兼有巧俏的风格。成为天津首屈一指的单弦女演员,报刊称她为“单弦女王”。1952年入天津市曲艺工作团,排演许多新曲目,如《大生产》、《好夫妻》、《电灯费》等。其中《劳动模范张淑云》由中国唱片公司灌成唱片。她除演唱单弦外,还参加演出曲艺剧《新事新办》等。60年代前期,她排演了《二上庐山》、《地下苍松》和岔曲《赞雷锋》、《沁园春·雪》、《红军过草地》等;整理、改编的传统曲目有《杜十娘》、《鞭打芦花》、《金山寺》、《花木兰》、《孔雀东南飞》等。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保存有她的演唱录音。她的弟子有苏良慎、马增惠等。
  厉慧良(1923—1995) 生于江苏海门,祖籍北京。满族。自幼随父母学习京剧。12岁初露头角于南京、上海,被誉为“ 厉家神童 ”。在“厉家班”担任领衔主演。抗日战争爆发后“厉家班”入川。他师从敖伯言学余派,从罗孝可学谭派、马派,并始任导演。1945年曾为国共两党重庆和谈代表团演出 《三国志》。17岁变声前以文戏为主,变声后以武戏为主。主张“ 南功北戏 ”、“艺为宗一”、“博采众长”,建 “厉派”风格。代表剧目有《长坂坡》、《汉津口》、《挑滑车》、《艳阳楼》、《钟馗嫁妹》、《铁笼山》等。1956年组建天津市京剧团,他任团长。曾多次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他积极参加京剧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196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演出《火烧望海楼》。1964年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出演 《六号门》。70年代末 ,为振兴京剧艺术多次参加义演。1985年随中国京剧艺术家演出团赴香港演出。90年代走遍大江南北传授技艺,并着力培养青少年,受到赞誉。他是天津市第一、二、三、六、七、八届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振兴京剧艺术基金会名誉会长。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