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人 物
 
  第一章 人物传略
 
 
  ...回目录 
  杨宝森(1909 —1958) 字钟秀,号菊人。生于北京,祖籍安徽合肥。出身梨园世家。9岁拜裘桂仙、陈秀华等学老生 ,后从鲍吉祥问艺。学艺时曾搭斌庆社边学边演。童年嗓音高亢,能演《上天台》、《断密涧》,有“小神童”之称。16岁倒嗓,失去高音,且略带沙音,其中音、低音音域宽广,音质浑厚。他一面悉心研究谭、余两派精华,一面另辟新径,终于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20世纪40年代后,世以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并列为京剧“四人须生”。常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筱翠花、金少山等同台演出。1943年组班“瑞义社 ”,演出于南北各大城市。1956年8月率“宝华社”部分演员加入天津市京剧团 ,任第一任团长。此后 ,与鼓师杭子和、琴师杨宝忠密切协作,被观众叹为“三绝”,使杨派的演唱艺术日臻成熟 。代表剧目有《空城计》、《伍子胥》、《杨家将》等 。弟子有汪正华、蒋慕萍、金妙声、程正泰、吴喜声等。
  花四宝(约1910 —1941) 女。本名范静宜 。天津人 。幼时家贫,被卖为养女 ,改名张淑文,艺名“花四宝”。10岁从邱玉山学梅花大鼓,14岁开始演唱。后拜卢成科为师,卢并为其弹弦。她与卢合作,对梅花大鼓进行改革。变金万昌的梅花大鼓之苍劲典雅为婉转华丽,变悲凉凄楚为柔媚俏皮,使之成为适宜女声演唱,兼具“ 悲、脆、媚 ”特色的唱腔,被后人称为“花派”或“卢派”梅花大鼓,也有“津派梅花”之称 。1932年《大中华报》举办的群众票选中她荣膺“ 梅花女鼓王 ”称号。她的嗓音甜美,吐字准而脆 ,唱腔旋律简洁。代表曲目有《杏元和番》、《青楼遗恨》、《王二姐思夫》、《鸿雁捎书》等,留有唱片多张。
  乔清秀(1910 —1944) 女。本名袁金秀。河南内黄人。13岁拜河南坠子艺人乔利元为师,改名乔清秀,后与乔结为夫妇 。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天津,曾短期撂地卖艺,后入玉茗春茶社、小梨园、燕乐等戏园演出。30年代中期在天津商业电台、仁昌电台演播,与鼓王刘宝全相埒。她广泛吸收戏曲 、鼓曲以及民歌 、流行歌曲、数来宝的韵律与曲调,化用于坠子唱腔中,形成鲜明而独特的风格,被观众称为“坠子皇后”、“ 坠子大王 ”。常演的曲目,大书以《五虎平南传》、《五虎平西传》为代表,短段有《凤仪亭》、《河北寻兄》、《孙夫人怨兄》、《度林英》、《独占花魁》 等数十个。其中部分曲目系与乔利元对唱。留有唱片多张 。为她伴奏的弦师有乔利元、王清顺和康元林。1943年末因病辍演,翌年逝世。
  金慧君(1910 —1973) 女。艺名“小黑姑娘”。满族。北京人。幼时随养母黑姑娘(曹桂喜)学艺,12岁延师韩永禄 、韩德泉教唱京韵大鼓 。16岁在北京城南游艺园、四海升平游艺园等处演出。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天津登台,不久享名 。1929年赴沈阳演出载誉而归。至30年代初,与白云鹏同台,在劝业场、天祥商场茶社、戏园等处演出。1933年结婚后辍演。1942年重新在天津燕乐杂耍园登台。1949年参与主持群声曲艺团,后加入和平区曲艺杂技团,授徒传艺。她早期的演唱略带“时调”韵味,在艺术上宗刘宝全。她嗓音甜润、柔韧,有刘宝全中期唱腔中的阳刚特色,是学刘有成的代表 。演唱曲目有《博望坡》、《长坂坡》、《草船借箭》、《华容道》、《战长沙》等几十个 。留有30年代灌制的《大西厢》、《长坂坡》唱片及50年代以后的录音《草船借箭》等。
  高渤海(1910 —1982) 别名伯林 。天津人 。读中学时酷爱京剧并拜尚和玉为师 ,以演《长坂坡》、《连环套》、《刺巴杰》、《铁笼山》等为拿手,且能司鼓、操琴。1929年,他以劝业场少东家身份,承办天华景戏院“稽古社”。初期经营失利。遂加强演员阵容,提高演出质量;在服装、道具、布景上出奇制胜;重用连本戏编导陈俊卿,排演《西游记》,一时轰动津域。“稽古社”因之成为著名的“彩头班”。他曾不惜重金聘请名师,经营子弟班前后8年,培养出学生100余人。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排演外国题材的京剧剧目《侠盗罗宾汉》、《月宫宝盒》及现代题材剧目《侠盗燕子李三》等。1944年后改营影业公司。1952年4月,在“反封建把头”运动期间被捕,判刑12年。1959年特赦出狱 ,留用于板桥京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副团长,传授了《岳飞》、《搜孤救孤》、《艳阳楼》、《恶虎村》、《铡美案》、《徐策跑城》等10余个剧目。1963年排了现代戏《儿女风尘记》。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