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朋弟(1907—1983) 原名冯棣。原籍北京,久居天津 。毕业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1933年来天津任音乐、美术教员,后成为职业漫画工作者。作品有《马大夫》、《万能博士》、《老夫子》、《阿摩林》,尤以《老白薯》为最著名。这一组画共500余幅 ,在报章连载发表,从各个角度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犀利隽永,脍炙人口,曾在天津产生很大影响,1937年天津沦陷后,为逃避日伪的迫胁利用,携带妻小出走四川。抗战胜利后返津,继续作画揭露沦陷时大后方的腐朽与黑暗。一生共发表作品1200余件,多数为连环画,其次为讽刺画。对中国山水画也甚有功力,每用朱墨绘成,笔力苍劲,章法新奇,曾在天津举办展览。1951年到中国戏曲研究院青年艺术剧院工作。
林红玉(1907—1972) 女。本名蔺红玉。天津人。7岁随父母迁居北京。11岁从王文瑞学唱梅花大鼓,以“林红玉”为艺名 。13岁拜于德奎学京韵大鼓 ,15岁出师后在北京新世界游艺园首演《单刀会》。后回津经刘宝全介绍入王贞禄门下,专攻刘派京韵大鼓。16岁起在天津 、北京、汉口等地登台,渐有名气。20世纪20年代,长期与刘宝全同台,得到刘的指点。1929年灌制唱片《宁武关》。1932年春天津《大中华报》举办的观众票选活动中获“女鼓王”称号。她嗓音高亢,音色饱满,吐字清晰,继承刘宝全的演唱特色,并增加了说的成分。她的演唱风格豪放浑朴,晚年更显粗犷,表现人物准确生动。代表曲目有《子期听琴》、《徐母骂曹》、《博望坡》、《长坂坡》、《群英会》等20余个。50年代加入红桥区曲艺团,上演《三勇士推破船》等新编曲目,同时任少年队教师。50年代录音有《桃花庄》、《闹江州》等。在津传人有张秋萍等。
程玉兰(1907—1968) 女。字香圃。河南人。幼从师王玉和学演河南坠子。1934年来津,与董桂枝合作演唱并灌制唱片多种。与河南坠子名家乔清秀、董桂枝形成鼎足之势。40年代初,她独撑天津的坠子曲种,被称为“坠子大王”。后与乔清秀、董桂枝、姚俊英一起被合称为坠子“四大明星”。她嗓音清甜柔润,后期稍趋宽低。演唱用河南方音,口齿流利,注重吐字发音的技巧,表情细致生动,刻画人物准确,以擅唱悲调著称。她演出的曲目大书有《呼家将》、《杨家将》等,短段有《小寡妇上坟》、《小黑驴》、《劝戒大烟》等;常演的有《玉堂春》、《游湖》、《宝玉探病》、《五子登科》、《女起解》等。50年代加入天津市广播曲艺团。后因下肢瘫痪不再演出,专以教艺为业。她直接传艺的学员主要有李如风、刘美华等。
陈亚南(1908—1968) 天津人。14岁加入“神州大天一魔术团”,拜穆文庆为师 。1927年参加国艺魔术团 ,任主演。1932年与胞兄陈海荪、陈亚华等组建“天津亚志旅行魔术团”。1938年与天津曲艺名家合作,组成“兄弟剧团”。他演出的节目以西洋魔术为主,并多为自行设计编排 。他擅长的节目有手彩魔术“ 苗子球”、“指甲套”及不同形式的 “ 牌技”,传统的“ 空囊取蛋”、“吞棍”、“过棍”、“ 米酒三变”、“鸟笼搬家”等和大型魔术“老兵点将”、“镜台献美”、“水晶箱”、“箱囊换人”、“尖刀刺身”等数百个。他与陈亚华对魔术的演出形式、服装及化妆进行改革。将一人表演改为二人表演;把民间戏法中的说白、口彩相连运用到魔术表演中;借鉴曲艺相声的“包袱”手法,创造了“剖活”这一喜剧性极强的魔术节目,从而形成了“北派魔术”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初,参加中华杂技团到苏联及波兰等国访问演出。曾任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天津市杂技团副团长,并当选天津市第一、二、三、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弟子有张少南、金业勤、韦汉声、陈鸿章等20多人。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1978年11月有关部门为他平反昭雪。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