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臣(约生于19世纪末,卒年不详) 天津著名藏书家,热心教育事业。1930年将部分家藏古书捐赠南开大学图书馆。所增书籍包括经、史、子、集、丛以及碑帖、戏曲等总计7.3万余册,内多珍籍。
王兆麟(约1900 —1932) (原籍不详)。幼年从师裕德隆学说相声,谱名王顺福。20岁时,在天津撂地演出相声,兼唱太平歌词 ,嗓音宽亮动听。1926年后赴上海,与吉坪三同在大世界游艺场演出,以太平歌词应工,颇受欢迎,为太平歌词在中高档杂耍园单独演出之先例。他曾在上海胜利唱片公司灌制太平歌词唱片(《韩信算卦》和《劝人方》),还与吉坪三合灌相声《绕口令》唱片。他于1930年回津,曾在歌舞楼等中高档杂耍园上演太平歌词。他为太平歌词脱离相声成为独立曲种做出了重要贡献。1932年病逝于天津。
沈观澜(1900 —1976) 天津人。滑稽演员。在上中学时,酷爱口技、说唱。与同学张志成、蒋书文3人同台表演口技 ,自称“沈君”,后3人一同“下海”成为专业演员。常演曲目有《草裙舞》、《白俄舞》、《接活佛》、《逛北京》、《正月里》等 。他学唱周璇的《何日君再来》、高庆奎的《逍遥津》、王佩臣的“醋溜大鼓”、董桂芝的河南坠子等惟妙惟肖;以口琴摹仿各种音响更为一绝。自编自演的《小堂会》很受观众欢迎。曾拜郭荣山、韩永先为师。50年代参加天津市和平区曲艺团,1964年退休。
阿 英(1900 —1977) 原名钱杏邨,笔名魏如晦。安徽芜湖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冬与蒋光慈等组织 “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等报刊,发表革命文学。1930年参加“左联”,被选为常委,后任“文总”常委。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编辑《救亡日报》、《文献》,创作宣传抗日救亡的戏剧多种。1941年起在新四军工作,主编《江淮文化》、《新知识》等。1943年在苏北参加陈毅领导的抗日文艺团体湖海诗文社。1945年任华中文协常委。1946年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后任大连市文委书记。1949年4月调天津工作 ,历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华北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副秘书长等职。生平重视对弹词小说的研究,尤对中国近代文学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卓著。著有史论《晚清小说史》,曲艺论集《弹词小说评考》、《小说三谈》等,文章辑录成书有《鸦片战争文学集》、《晚清文学丛钞》等。1978年出版《阿英文集》。他是现代作家、文学史家。
金钢钻(1900 —1948) 女。原名王莹仙。北京人。河北梆子演员。12岁从青菊花学艺,工青衣。13岁登台演出,嗓音高亮宽厚,有“金嗓钢喉”之誉。表演艺术善于博采众长,勇于革新,使唱腔较老派梆子有很多创新。行腔激越奔放,所唱大按板,迂回跌宕,摇曳生姿,有一唱三叹之趣,尤以团音擅胜。1929年后,常年在津演出,上演的剧目有《汾河湾》、《桑园会》、《大拾万金》、《玉虎坠》、《妻党同恶报》、《苦中苦》、《孟姜女》等,代表剧目为《三娘教子》。后因穷愁潦倒,贫病交加,在一次夜场演出时猝死于天津中华茶园。
荀慧生(1900 —1968) 原名词儿,又名秉彝 、秉超,字慧声 ,艺名白牡丹,别署小留香馆主 。河北阜城人 。7岁时以50元身价“ 写给”天津小桃红梆子戏班,后被庞启发赎为手把徒弟,在天津“ 义顺和班 ”借台习艺。初学河北梆子青衣 、花旦 ,学艺三四年 ,即以“ 白牡丹”艺名首演于天津魁星楼。老生孙菊仙喜其聪明伶俐,颇多提携。13岁随师兄庞三秃进北京“三乐社”带艺入科,遇路三宝、吴菱仙、王瑶卿等名师,艺乃大进。后改演京剧。他在编剧家陈墨香的熏陶下,文学艺术修养颇深;对表演艺术精益求精,创造出清新绮丽、别具一格的花旦表演艺术,称为“荀派”,被誉为“四大名旦”之一。“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于1968年12月26日在北京逝世。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