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人 物
 
  第一章 人物传略
 
 
  ...回目录 
  张彭春(1892—1957) 字仲述。天津人。清光绪三十五年(1909)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宣统二年(1910)参加游美学务处,与赵元任、胡适、竺可桢等70名“清国直接留美生”赴美留学。先后获艺术教育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1916年回国,协助其兄张伯苓经营南开校务,担任南开中学主任、代校长。此间,被推选为南开新剧团副团长兼导演。他主持、指导、排演了一系列中外著名话剧,如自编的《一念差》、《新村正》,易卜生的《傀儡家庭》、《国民公敌》,高尔斯华绥的《争强》,莫里哀的《财狂》和果戈里的《巡按》等剧。他是中国话剧运动早期实践家,培养了中国著名的剧作家曹禺等人。1923年任清华大学教务长。1926年回天津任南开中学和南开女中代理校长,兼南开大学教授。1930和1935年两次应梅兰芳之邀先后赴美国和苏联演出,他担任剧团的总剧目导演和随团顾问。他考虑国外观众的需要,提出对戏曲剧本力求精炼、减少场次、废除检场、净化舞台等建议,被梅兰芳采纳,协助梅兰芳在国外演出获得成功,对中外戏剧交流做出了贡献。1937年转业从事国民外交活动,1940年任中国驻土耳其公使,后任驻智利公使。抗战胜利前后,转任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中国代表。后留居美国。
  萧心泉(1892—1965) 字曼公,号近水楼主。天津武清人。幼读私塾,后在天津单级师范练习所毕业。其间,曾参加天津广智馆附设城西画会学画。他对宋、元、明、清历代花鸟画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创作出大量既有传统特点、又有生活基础和个人感受的作品,达到以形写生的艺术效果。其作品意境清新,格调高雅,在运笔、赋彩方面不拘一格,工致中兼施写意,对比、衬映协调自然,写出多种花鸟的神采。与刘奎龄、刘芷清、陆莘农、刘子久合有“津门画家五老”之称。1954年被聘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赵元任(1892—1982) 字宜仲。天津人,祖籍江苏武进 ,入美国籍。在天津受中等教育 。清宣统二年(1910)考入清华学校留美第二班后,入康奈尔大学,1914年毕业获数学学士学位。1915年转入哈佛大学修数理与哲学,兼修音乐,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到清华大学任教 。他的音乐创作有1913年为《花八板与湘江浪》编配的风琴曲 ,1914年发表的中国第一首钢琴曲 《和平进行曲》,1922年谱写的 《劳动歌》、《卖布谣》、《织布》等;为胡适作词创作的歌曲有《上山》、《他》、《小诗》、《也是微云》、《爱国歌》等;为刘半农谱写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合唱曲《呜呼三月一十八》、《听雨》和《茶花女》中的《饮酒歌》等;大型合唱曲《海韵》(徐志摩词)、明末童谣《老天爷你年纪大》等。还为陶行知许多歌词谱了曲,刊登在《儿童节歌曲集》上。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民众教育歌曲集》中有他写的《注意符号歌》等。198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五线谱版的《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收集各类创作歌曲83首、编配的合唱曲24首、民歌19首、器乐小品6首,总计132首 。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忱使他为祖国音乐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萧友梅称赞赵元任“ 替我国音乐界开一个新纪元 ”。1973年和1981年他两度回国访问,先后受到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著作有《新诗歌体》、《中国社会与语言的各方面》等。
  王继昌(1893—1964) 河北霸县人。工艺美术艺人。“灯笼王”第二代。父王玉树早年在胜芳镇务农,喜好花灯,每于冬闲即到做花灯的手艺人处观察习艺。经过刻苦钻研,终于掌握一套精湛的制灯艺术,所做的荷花灯 、鲤鱼灯最受欢迎,因而赢得了“灯笼王”的雅号 。20世纪20年代移居天津谋生,仍兼制灯手艺。他子承父业,制做技术较其父更为精进。他能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会生物的生活习性,用心揣摩,所做鸭、鱼、鸡、兔等花灯,栩栩如生,观者无不称赏。天津解放后,在天津华锦城文具店工作,培养了一批扎制灯笼的人才。曾当选南开区人大代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