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人 物
 
  第一章 人物传略
 
 
  ...回目录 
  杭子和(1887—1967) 原名学均。北京人 。满族 。自幼酷爱京剧司鼓 。8岁能干武场下手活。12岁入私塾读书,已能司鼓打戏。15岁入“华夏正声”票房。因司鼓板眼准,在伶票两界颇有声名。16岁作正式鼓师,专傍武生沈华轩,同入“鸿庆班”。还先后参加“玉成”、“小吉祥”和“富连成”等班社应官中鼓。30岁左右,为余叔岩司鼓。余息影舞台后,他应邀加入北京宝华京剧团,为杨宝森司鼓。1956年随宝华京剧团来津,组建天津市京剧团,仍为杨宝森司鼓。1960年起在天津市戏曲学校任教。他全面继承其师沈宝钧的司鼓技艺,博采众多京剧鼓师和琴师所长,尤喜打老生戏。曾先后为汪桂芬、杨宝忠、谭富英等不同行当和不同流派风格的演员司鼓,调动场面,游刃有余。晚年任教期间,口述其艰苦习艺经历和司鼓的经验、体会,在保存戏曲史料和掌故方面,留有可贵的资料。
  郝英吉(1887—1949) 河北高阳人。家贫,喜爱说书,先拜马小疯子为师,后又拜师王殿邦,约于1914年来津演出。他嗓音宏亮,气力充沛,唱词清楚,白口干净,成为“三不管”(指法租界不管,日租界不管,中国政府也不管的天津南市一带)等处受欢迎的西河大鼓演员之一。他的表演讲究尺度:手、眼、身、法、步,掌握准确;善于变换嗓音和神态,以表现各种情绪,刻画各种人物:唱腔擅于二黄大反腔、双高等;常利用口技烘托气氛,惟妙惟肖;唱垛字句与串口流利、准确;弹三弦也颇见功夫。为适应长期靠地演出,他刻意钻研长篇书目,把不少中篇书连接成长篇书。书目有《前后七国》、《东汉》、《隋唐》 、全部《薛家将》 、全部《杨家将》、全部《呼家将》、《红风传》、《江大人私访》、《彭公案》等数十个。1934年,他举家离津赴大连、沈阳等地演出。1948年返津。他“代拉”张英勋为师弟,徒弟有雷秉安、程秉泉、王秉章、曹秉义等。子女7人有6人从艺:子庆轩(演员)、庆国(弦师),女艳春(弦师)、艳霞(演唱兼弦师)、艳芳(演员)、艳卿(演员)都自幼随父学艺,故郝氏一家在曲艺界有“西河世家”之称。
  戴愚庵(约1887—1945) 名锡庚,字渔清,号愚庵,笔名娱园。浙江吴兴人,久居天津。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曾任天津官立第八学校校长多年。他知识广博,20世纪初开始研究曲艺,经常撰写有关曲艺评论文章。他对曲艺历史、演出场所、演员的掌故轶事和风尚习俗等知之甚详。1941年起主持编辑《游艺画刊》杂耍版,并将有关知识写成文章发表,从而保存了大量曲艺资料。此外,他还写过多篇有关组织鼓曲、相声等专场演出及由滑稽演员串场报幕等评论和建议 ,都在后来的发展中实现 。他的民俗作品有《沽水旧闻》、《沽上英雄谱》等,小说有《秋雨销魂录》、《花市春柔记》、《嫁娶镜》等。
  张兴泽(1888—1962) 山东阳信人。杨柳青年画著名艺人。幼时家境贫寒,父母早亡,15岁时流浪到杨柳青镇小甸村落户。农忙时为人放牛、打轻工,冬闲时向民间画师学画;后为“齐健隆”、“戴廉增”年画作坊画活。新中国成立后参加杨柳青年画互助组、合作社。1957年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他曾是天津市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
  盖叫天(1888—1971) 原名张英杰 ,号燕南。曾用艺名小菊仙、小白旋风。河北高阳人。8岁入天津“隆庆和”科班学艺,以武旦开蒙,梆、簧兼学,不久改学武生,师事齐瑞亭。入科不久,即以《昊天关》显示才艺。11岁时随大哥张英甫(艺名赛阵风)在津郊蜂窝庙赶庙会,演出《花蝴蝶》,以身手迅捷,获得“小白旋风”绰号。出科后曾为天津“鸣凤班”基本演员。13岁赴江南演出,后即在南方落户。他讲究人物造型美,尤以外形动作突出人物气质的“武戏文唱”为特征 ,以“江南第一武生”誉满全国;擅演武松剧,有“江南活武松”之称。“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1971年在杭州逝世。
  王庾生(1889 —1971) 名元恺,号冷虹,别号冷虹移主。天津人。回族。河北省立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曾在天津文昌宫学校任教 。自幼酷嗜京剧,一面读书,一面学戏,开蒙师为余叔岩的业师吴连奎及武戏老师冯黑灯。后在天津“隆庆和”科班与盖叫天一起练功,结成密友。及年纪稍长,从杨小楼学武功,甚得杨派艺术薪传。他对谭派老生演唱艺术亦颇有造诣,以其毕生精力专注京剧研究,广学博采,文武兼能,演来均有独到之处。20世纪30年代在津曾被选为“天津票王”。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河北梆子的研究工作,曾任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编导。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