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人 物
 
  第一章 人物传略
 
 
  ...回目录 
  曾振庭(1880 —1964) 北京人,汉军旗人,姓利雅加(译为李),名曾如,艺名玉梁。联珠快书和单弦演员 。14岁开始票演,曾向联珠快书大师奎松斋学艺,技艺猛进,弹唱兼优,渐渐出名,后又拜于福田门下,从事专业演出。20世纪40年代来津,以演唱联珠快书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加入天津市曲艺团 ,虽已年过古稀,仍不断演出。他在奎派联珠快书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条件有所发展和创造,形成曾派。他嗓音较低,但苍劲淳厚,善于运用。他的吐字、发音、收韵有独到功夫,听来清晰遒劲,沉着有力。他演唱单弦,唱法灵活,以内容幽默见长,常在说白中出笑料,常演曲目有《崂山道士》、《相思局》、《变羊记》等。代表曲目有《蜈蚣岭》、《斩华雄》、《挑滑牛》等10余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保存有他的《蜈蚣岭》、《崂山道士》等录音。他表演的《蜈蚣岭》被拍摄了电影 。40年代在津收徒张伯扬 、小映云、小映霖等。
  元元红(1881—1922) 原名魏联升,小名德宝。河北安次人。12岁入河北梆子“永盛和班”从纪发(“十二红”)习须生。18岁出科后来天津,首演于金声园,后与旦角“小秃红”合作,声名鹊起。曾先后到营口、哈尔滨、上海等地演出。他在传统唱腔基础上,吸收同辈须生何达子(景云)等人的唱法,根据河北地方语言音调,并结合自己特有条件创造出新的演唱风格,发展了河北梆子唱腔艺术,影响很大,为后来许多须生演员所效法。他的唱腔优美 、圆润、流畅 、华丽,既高亢激越,又婉转低回,变化多端,真假声结合巧妙,尤善用衬字行腔。表演洒脱自然。代表剧目有《战北原》、《南北合》、《芦花计》、《蝴蝶杯》、《南天门》等。1922年由天津赴哈尔滨演出时遇害身亡。
  孙凤鸣(1881—1942) 又名孙锡山,号岐山,艺名东发红。河北丰南人。自幼喜爱莲花落,十几岁入乐亭县崔八班学艺,专工丑行。曾参加成兆才的“永盛和”班,表演诙谐,能戏很多。后与其兄孙凤利、弟凤岗(东发亮),凤龄(开花炮)组“岐山评戏社”。1922年来天津,称“孙家班”,广收女徒授艺。在天津十余年间,培养不少优秀人才。被称为评剧“四大名旦”的李金顺、筱桂花(张丽云)、白玉霜都是他的学生。刘翠霞也跟他学过艺。花莲舫、金灵芝、花小仙、爱莲君等都出其门下。后带领戏班到东北沈阳、营口一带演出,享名一时,与同期活跃于东北一带的孙洪奎戏班并称“南孙”和“北孙”。
  李德钖(1881—1926) 原名李佩亭,相声谱名李德钖。其父李广义是太平歌词艺人,艺名“万人迷”。父去世后,他也以“万人迷”为艺名。他自幼随父学说相声和唱杂曲,边学艺边演出。清光绪十七年(1891)拜恩绪为师,还曾向“穷不怕”(朱绍文)的弟子桂桢学艺,也受过穷不怕的指点。在京、津演出,与同辈裕德隆、焦德海、马德禄等互为捧逗。光绪三十二年(1906)他从保定将师弟张德泉带到天津。1912后,他与张德泉成为南市“四海升平”戏园的“台柱”,被称为“相声大王”。1919年,他与马德禄、周德山合作,1923年起与张寿臣合作,互为捧逗。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多次为惨案罢业同胞募捐义演。他的曲目很多,能连演三个月不翻头。他对一些低级趣味的相声段子进行整理,改掉其中的脏口、臭包袱,提出“三分逗,七分捧”的主张,与合作者互换捧逗。他善于讽刺揭露,滑稽逗乐都有深度。曾收马桂元为徒。留有光绪末年(1908)与张德泉合灌的唱片,一为《发卖春联》和《灯谜隐语》,一为《怯封钱粮》和《巧对春联》。
  瑞诚泳(1881—1927) 天津人。评书“端正派”代表人物 。师承胡连城,自1910年始在天津茶楼说评书 。擅演《隋唐》、《三侠五义》等。其主要特点是讲究智、打、多、险、岐、突、纹,注重书情书理与文扣武扣相结合,惊险中有曲折,繁中求精细。擅长铺叙,有条不紊。情节展开,人物凸现后以“贯口”背诵各种赞赋,一气呵成。在描写群像时具有概括力,紧扣思想内容,烘托紧张气氛。同时又能通过特写镜头重点描绘主要人物的外貌和内心活动。使听众留下紧凑、清晰、鲜明的印象。弟子蔡豫清亦有相当艺术造诣。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