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人 物
 
  第一章 人物传略
 
 
  ...回目录 
  刘 潜(1874—卒年不详) 字芸生。天津人。早年赴日留学,毕业于弘文学院师范速成科 。曾任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等职。对南开大学建校有赞助 。1920年南开大学董事会成立时被延请为董事。1933年8月任河北省立第一图书资料馆馆长。任职期间向河北省各县政府发函征集各县县志,函称:“无论旧刊新释,或现编稿本,均所欢迎”。各县遂陆续送来县志 ,丰富了省馆地方志收藏 。在图书馆管理上,注重规章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阅览规则、阅报简章、借书规则等。著有《精庐三策》、《癸辛疑梦集》、《吾谋录》等。
  成兆才(1874—1929) 字捷三,艺名东来顺。河北滦县人。早期评剧演员、剧作家。出身贫苦农家。清光绪十七年(1891)学唱莲花落。3年后随班到天津,以“撂地”形式活动于南市“三不管”、北开、侯家后一带。他以演小花脸 、彩旦、老生著称。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金鸽子、张玉琛、孙凤鸣、孙凤岗等20余人组班,再次进津,在一些茶楼演出,渐有名气,后被清政府驱逐出津。从宣统元年(1909)起,他与一批艺人对莲花落音乐、表演、剧本进行全面革新,并编排大量剧目。民国初期,以庆春平腔梆子名义多次进津演出。剧目有《占花魁》、《杜十娘》、《珍珠衫》、《花为媒》、《回杯记》及根据时事编写的《沉香床败子回头》等20余出,从此扭转了当时天津中、上层社会对落子的一些偏见,使富贾豪绅也成了观众,随之名声鹊起。后长期在东北演出。1924年再度入津演出。他从艺20多年中,根据莲花落、宝卷、皮影、河北梆子和《今古奇观》、《聊斋》、《宣讲拾遗》及时事新闻等,创作、改编、加工、整理、移植有90余个剧目。他还致力于戏曲艺术教育工作,著名评剧演员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等均受其益。
  李学曾(1874—1933) 字子和,号鲁斋。天津人。清朝秀才。父李香谷享有文名。他幼承家学,13岁能通临各种碑帖,常为乡里书写商号牌匾。书法上溯周秦、两汉篆隶碑拓,下及六朝以来各家,临二王(羲之、献之)、赵孟頫,综合千古自成一家,是20世纪30年代天津著名的书法家。其作品意在笔先,力透纸背,自然挺健 ,神融笔畅,被称为佳品。他热心教育 ,曾与其兄耀曾创办民立第六小学,并书写各体小楷书字帖,为学生及书法爱好者临摹规范。
  杨芝华(1874—1948) 字学川。天津人。自幼酷爱民族音乐。1915年在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音乐传习所教授十番乐兼昆曲。常应约参加严修家中十番会,兼音乐教习。所著《大嘉兴十番谱》和昆曲谱《絮阁》、《坠马》、《三醉》、《水漫金山寺》等书,对天津早期音乐与昆曲活动的开展颇有影响。抗日战争时期,他抵制教唱敌伪歌曲,而传授李叔同的学堂乐歌和黎锦辉的儿童歌舞曲,并用风琴弹奏《熏风曲》、《梅花三弄》等民间古曲引导学生欣赏。他是天津“卫子弟书”的传人,曾传授给学生刘吉典,使这一濒临绝响的曲艺品种后继有人。他青年时期曾向江南人学练江南丝竹乐的技法与曲谱,并与天津地方的弦索相结合,形成天津丝竹乐这一重要乐种。他还是“天津十番乐”的重要传人,曾任天津女子师范学校、南开中学等十余所学校的十番乐会和社会上十余处大型十番乐社团的艺术指导。他是天津文庙每年祭孔活动的“丁祭乐”主持人,在独具特色的“丁祭乐”的传承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他对民族音乐理论的修养高深,把不少传统的工尺谱进行科学的整理,方便了教学,并使这些乐曲得以流传。他还培养了如刘吉典、杨大明、熊履方、邹轲、陈嘉瑞等一批造诣较深的民乐家。
  孙宝山(1875—1941) 天津人。1927年接营“下天仙舞台”,后改名“新明影戏院”,每晚先演戏,后放电影,注重服务,并增添服务人员,振兴业务。30年代在法租界开设“ 新中央电影院 ”(今滨江乐园址)和“皇后电影院”(地址在今南昌路),在平安街开设“新东方电影院”。1938年,日本宪队为强行没收孙经营的影戏院竟强加罪名,将其关押在监狱,致孙含冤而死。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