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人 物
 
  第一章 人物传略
 
 
  ...回目录 
  方尔谦(1871—1936) 字地山、无隅,别署大方。祖籍江苏扬州。清末举人。与弟尔咸(泽山)文坛齐名,世称“二方”。早年为袁世凯西席,做过一任海关监督。长期在津作寓公。工诗善书,书法挺峭 ,有山林气,自谓习唐人写经,而自成一格。尤长于属对 ,擅制“嵌字”联语,因人书赠,出口成章,有“联圣”之称。雅好集藏文物,以古泉为多,所收多异品,曾载于丁福宝关于古泉的著述中。
  魏元泰(1872—1961) 天津人。以制做风筝享名,人称“风筝魏”。16岁入天津北门外蒋记天福斋扎彩铺学徒 ,4年期满,学会做扎彩、风筝手艺,在东门里大街开设长清斋扎彩铺。从此进一步钻研风筝制作的技艺 ,由最初的“平拍”类风筝 ,发展为“圆型立体”和“软翅”风筝,最后又创造出能够折叠的风筝。所制的风筝用料讲究 ,样式繁多,造型形象逼真 ,色调和谐,骨架用铜箍衔接,能拆散折叠。数丈长的风筝,能拆散放在一尺大小的盒子内或大信封里,邮寄携带都方便,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曾在1915年巴拿马赛会上获得银奖。新中国成立后,曾是第一届(1955年)天津市政协委员。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
  傅增湘(1872—1949) 字沅叔。四川江安人,移居天津。藏书家、校勘家。清光绪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直隶提学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等职。宣统元年(1909)年任直隶提学使期间,着意扩充发展图书馆。多方筹集巨款,广泛搜集新旧典籍,为图书馆购书12万余卷(其中有大量江浙著名藏书家的遗书),并嘱嘉兴学者谭新嘉及韩梯云等编《直隶图书馆书目》32卷,亲自作序。这批藏书奠定了天津图书馆古籍线装书的基础。1927年后致力于藏书与版本目录研究。还曾于1929年捐助南开大学资金和珍本图书。
  王季烈(1873—1952) 字君九,别号螾庐。江苏苏州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进士,曾任学部专门司司长,宣统三年(1911)辞职。民国初年,迁居天津。雅好昆曲,长于度曲,娴习音韵、曲谱与传奇源流 、词曲掌故,颇有创见。与吴梅 、俞粟庐在当时并称为“三大曲家”。他汇集旅津昆曲名家组“景憬社”,后又组“审音社”,社员有许雨香 、屠正苏等。1922年与嘉兴刘风叔编《集成曲谱》 ,匡正音律乖误。又著《度曲要旨》,为后学津梁。1928年撰《螾庐曲谈》问世。所组曲社及与许雨香主办的“同咏社”,对活跃天津业余昆曲活动起到了促进作用。所著《与众曲谱》1940年由昆曲合笙社出版。
  尚和玉(1873—1957) 名璧。天津宝坻人。京剧著名演员(工武生)。宗法俞菊笙 ,以武技稳准扎实见长 ,为同代著名武生杨小楼所推重 。《四平山》为其代表作 ,《铁笼山》、《艳阳楼》、《挑滑车》等剧亦甚著名 。早期在天津演出 ,后到北京。1937年应聘为天津“稽古社”名誉社长,主持子弟班的教学长达8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戏曲学校聘为名誉教授。一生培养不少京剧人才。
  王钟声(1874—1911) 原名熙普,又名宗成。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早期话剧(时称“新剧”)的创始人之一。早年留学日本,1907年在上海创立国内第一个新剧团——“春阳社”。1908年出资创办“通鉴学校”,专门培养新剧人才。1909年率剧团来津,在下天仙戏院(今人民剧场)演出一个多月,上演《缘外缘》、《孽海花》、《林文忠焚烟强国》等7个剧目。1911年在同乐茶园演出《热血》、《秋瑾》等话剧 ,宣传革命思想。同年10月武昌起义后,他潜赴上海,参加上海光复活动,并出任沪军都督府参谋。11月奉派来天津策划北方武装起义工作,由于事机不密,于12月2日被天津探访局逮捕,翌日被杀害。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