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礼(1868—1939) 字体仁、幼梅,号藏斋。天津人。书法苏轼 ,并有创造,为临苏较有成就者。与华世奎、孟广慧 、严修合称津门“四大书家”。
张 城(1868—1922) 字寿甫、受绂,笔名瘦虎、小白云溪客。原籍江苏武进,流寓天津。幼承家学,能文善画。早年曾任教北洋客籍学堂,任职直隶实业厅 、教育厅。对山水 、人物画有很深造诣,仕女工笔画尤为擅长。其作品1914年曾代表中国选送巴拿马通航开幕式万国博览会,获古铜奖牌。他愤世嫉俗,在军阀混战时期,常在天津出版的画报上发表讽刺官僚现象和社会不良风气的作品。一生作画很多,还为天津文美斋画有花笺行世。其子张肖虎是音乐家。
梅振瀛(清同治、光绪年间人) 字韵生。清光绪十四年(1888)贡生。梅之桢之子。善画兰竹 、山水 ,尤喜画金鱼。亦善篆、隶、行、楷,书法精工。诗书画堪称“三绝”。
王维贤(清末人) 字竹村。天津人。善楷书。颇得欧阳询真髓。其书端谨精严,形神兼似,被称为“天津学欧第一好手”。
刘宝全(1869 —1942) 字逸民,艺名小宝全。直隶省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幼年随父(刘能 ,木板大鼓艺人)在天津北城根一带撂地演唱,并为父弹三弦伴奏。曾拜王庆和、郑国勋(郑大辫子)、宋五(玉昆)为师,习三弦技艺,学唱木板大鼓、南板马头调,学唱石韵,并学京剧老生。后为胡十(金堂)、霍明亮伴奏。16岁登场演唱。19世纪90年代到北京演唱。20世纪始长期在天津演唱,还先后到北京 、沈阳 、上海、汉口、济南、南京、保定等地演出。30年代中期常在天津仁昌等广播电台播音。他通晓多个曲种、多种乐器。他丰富了京韵大鼓的唱腔和板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刘派”京韵大鼓,享誉曲坛。他早年常演曲目有七八十段,其中《博望坡》、《徐母骂曹》、《古城会》、《百山图》、《丑末寅初》等20余段为保留曲目。40年代初,上演的新曲目有《双玉听琴》、《怀德别女》、《杨志卖刀》等。留有舞台纪录影片《宁武关》和唱片《大西厢》等30余张。京津一带的京韵大鼓演员大多得到他的师传和授艺。
何达子(约1870 —1920) 本名何景云。河北武强人。幼年入本村“同泰和班”学演河北梆子 ,艺宗老梁达子(梁宗旺),同时私淑吴永顺,工老生。出科后,因主要在天津演出,也标“卫达子”。他技艺全面,音厚域宽,唱、做都有独到之处。他敢于突破山陕派旧规,开创了河北梆子老生行当的新流派,为卫派梆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代表剧目有《铁冠图》、《战北原》、《空城计》、《杀宫》、《四郎探母》、《南北合》等。他扮演的诸葛亮神形兼备,声情并茂。谭鑫培来天津演戏,常去戏园看何演剧,并对友人说:“我演的诸葛孔明,不及何达子。”何不仅唱工出众,做工功底亦深厚,表演技巧尤以甩发最为突出。他的入室弟子不多,以天津的小有奎最为知名。私淑者有季金亭等人。
金万昌(1870 —1944) 北京人,祖籍奉天(今沈阳)。梅花大鼓演员。13岁从韩万祥学唱京韵大鼓,20岁向文玉成学唱梅花调 。20世纪初,与韩永忠、韩永禄、苏起元一起对梅花调进行改革。1917年他将梅花调(时称“梅花大鼓”、“南板梅花调”)带入天津。至40年代中期,常来津演出,并到各广播电台播唱,在杂耍界享有“梅花鼓王”的盛誉。他的嗓音宏亮宽厚,高低音咸宜,行腔曲折婉转,韵味醇浓,演唱技艺精湛娴熟。他经常上演的曲目有10余段 ,其中独有的曲目为 《古城会》、《活捉三郎》、《大西厢》等,代表曲目为《老妈上京》、《指日高升》、《宝玉探病》等。他演唱的《指日高升》、《黛玉葬花》、《宝玉劝黛玉》等曲目,均灌制了唱片。1944年3月,他最后一次来津演出,6月病逝于北京。
穆文庆(约19世纪70年代生,卒年不详) 天津北郊天穆镇人 。回族。戏法魔术艺人。早年拜师宫廷戏法大师张宝清学中国戏法 ,20世纪20年代组班担任主演,活跃在津、京和东北地区。1926年到朝鲜、日本演出,在日本拜识了日本魔术家天一师。回国后起艺名“大天一”,改班名为“神州大天一魔术团”。1929年出国到北美洲和南洋演出。演出节目除中国戏法和武术外,还有箱囊换人 、钓鱼 、长绳套和米酒互变等魔术。30年代,他购置一批洋魔术道具,从东南亚返津,一露演即引起轰动。他收徒多人,多数成为戏法大师和魔术师,如杨晓亭、陈亚南、徐剑秋、杨发清、郭新民、谢启福、吕启山、刘启福、小天敏、刘凤莲及其子穆成义等。他对中国戏法、魔术的继承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