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人 物
 
  第一章 人物传略
 
 
  ...回目录 
  张杰鑫(约1862—1927) 河北保定人。评书演员。自幼喜好评书,后在天津拜王致久为师,正式下海说书。民国初年演出的《三侠剑》,成为红极一时的书目,20世纪20年代中期《新天津报》予以连载。他是较早在茶楼说短打书的演员,其表演深沉凝练,长枪、短打书均很擅长,刻画人物各具特色。民初时收徒有马轸元、孔轸清、杜轸明等。
  林墨青(1862—1933) 名兆翰 ,号更生 。天津人。教育家 ,曲艺活动组织者 。清光绪十三年( 1887 )入县学为生员。光绪二十八年(1902),首创民立第一小学堂,为天津新制小学之始。1912年被委任为社会教育办事处总董。1913年,他参与发起成立“艺曲改良社”,后任社长,直至1928年。其间,将曲艺艺人组织起来,与社会教育工作者相结合,编写新唱词,审订旧唱词,改良艺曲:教育艺人不嫖、不赌、不滋事、不唱淫词,保护艺人权益 。1925年,艺曲改良社为声援“五卅运动” ,组织万人迷(李德钖)、马德禄等社员在西马路宣讲所举行募捐义演。他喜爱卫子弟书等曲种,曾粉墨登场。
  华世奎(1863—1942) 字启臣,号璧臣、思暗。先世由江苏无锡迁居天津,经营盐业,为天津一时豪富,号称“八大家”之一。清光绪五年(1879)入泮。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由内阁中书荐升军机处章京。光绪十九年(1893)中举,擢升三品衔军机领班。宣统三年(1911)奕劻组亲贵内阁,又被升任内阁丞。袁世凯任内阁总理大臣时,升正二品。民国成立后,即退隐家居,以遗老自命。自号“北海逸民”,至死不剪发辫,不用民国年号。1917年张勋拥溥仪复辟,是与奉召入京之列的班底之一。1927年与严修创立崇化学会,严去世后,一直由华主其事。为有名的书法家,与孟(广慧)、严(修)、赵(元礼)并称为四大家。书颜体字功力很深,榜书遒劲,有馆阁气魄,尤为人所称赞。今天津劝业场悬挂的匾额所书“天津劝业场”为其真迹。
  张玉亭(1863—1954) 名兆荣。天津人。张明山第五子,“泥人张”第二代传人。他继承父业,把彩塑工艺的创作艺术和生产结合起来,使彩塑艺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组织创作生产班子,自己负责造型创作,全体成员流水作业,每道工艺均精益求精,创作生产的质量和数量远远超过第一代。他继承其父的优秀技艺,善于从人物的动态中刻画形象。经常深入戏院、茶楼体验生活,注意观察和收集素材。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红楼梦》和《西厢记》,塑造的仙女 ,衣袖裙带恍如迎风飘动 ,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传世代表作有《钟馗嫁妹》、《花木兰》、《渔妇》、《袭人》、《吹糖人》等。《钟馗嫁妹》曾获巴拿马赛会一等奖。
  王守恂(1865—1936) 字仁安,别号阮南,晚署拙老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曾多年从事政务,学问文章见重于时,并致力于纂编家乡文献。书法笔意纤细劲健,别具风貌。著有《王仁安集》、《天津政俗沿革记》等。
  孟广慧(1867—1939) 字定生,别号錞于室、问梅吟社 、白云山人。祖籍安徽寿光 ,久居天津 。清末诸生。家学渊源,8岁能写擘窠大字,12岁摹写何绍基字,为津门临摹南帖北碑的名手。在近代天津四大书家华(世奎)、孟广慧、严(修)、赵(元礼)中居第二位。孟壮年游历闽 、浙、苏 、鄂诸省名山大川。与画家马家桐合作,仿古代名画容笑貌,马绘画,孟题款兼摹刻图章,直可乱真,被称“ 津门二甲 ”(谐“假” 音)。平生以鬻字为生。
  郑炳勋(1867—1954) 字菊茹。天津人。留学日本入弘文学院师范科。1939年任天津特别市市立第二图书馆(原直隶图书馆)馆长。任职期间,适逢天津水灾,主持抢救馆藏大量珍贵图书,免遭水浸。灾后即组织清理藏书,编制目录,使馆业得以迅速恢复。在任时主持编印《天津特别市市立第二图书馆概况》,介绍该馆沿革、机构、藏书、借阅章程等。著有《毛诗讲义》及古近体诗四卷。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