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人 物
 
  第一章 人物传略
 
 
  ...回目录 
  张明山(1826—1906) 名长林。天津人。祖籍浙江绍兴。其父张万全以捏制出售泥制小人儿、小动物等为生。少时念过私塾,除帮父亲做泥人外,刻苦学习绘画,早年学人物画,中年后学山水画,人物画继承了清初画家上官周的风格。他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18岁时,因做名演员余三胜肖像而名声大振。他还为名艺人刘赶三、谭鑫培、杨月楼等捏过肖像。经长年累月细心揣摩与刻苦实践,对捏塑泥人儿技术终获独得之秘。操作时悠游自得,若不经意,得心应手。为人捏像只须对坐谈笑,抟泥于手,顷刻而成;且能藏泥于袖,悄悄抟塑人像,形象逼真。作品有古装仕女、戏剧角色和各行业人像。传世代表作有《渔樵问答》、《白蛇传》、《刘国华》、《严振》肖像及《蒋门神》泥制小像等。他的作品曾获1915年巴拿马赛会一等奖状和南洋各地展览会的奖状奖牌,多达20余件。他还能画巨幅山水和人物、花卉、鸟虫,率意落笔,气度不凡,自成一家。
  高荫章(1835—1906) 字桐轩。天津人。幼即嗜画 ,工写真。32岁征入清廷如意馆,为慈禧太后画像 。后往来京津,为人画肖像及行乐图。与焦达安合作,高画肖像,焦填腔作景。60岁后,集中精力作年画,并开设雪鸿山馆画室。所作独具风格 ,雅俗共赏 ,兼善诗词。遗作有《荷亭消夏》、《瑞雪丰年》。其精品曾被选刊于《杨柳青木刻年画选集》。
  戴彬元(1835—1889) 字愚卿,天津汉沽人。清光绪庚辰(1880)科传胪,翰林院庶吉士,后做朝廷编修,三品官衔,工诗善书。初设馆于坊间,及第后,书名大噪,一时有“南黄(自元)北戴”之称。楷书染颜真卿,笔墨凝重,柔润中带刚毅。行书涉何子贞,颇得其神韵,行笔抑扬顿挫遒劲,有“ 金刀锉 ”誉称。有楷书《画品》、《戴太史诗品》,小楷《保和殿试策》及草书等帖传世。他书法之韵超人,文章风采过人。著有《彬元诗集》。
  孙菊仙(1841—1931) 名濂,一名学年,号宝臣。天津人。自幼酷好戏曲,又性喜练武。少年时赴都应武闱试,18岁为武秀才。随提督陈国瑞转战东南,因功保至游击,获三品衔。后由业余爱好而弃官入都,加入京剧班社演唱。嗓音宽亮,唱腔朴直苍劲,能以气行腔,吞放自如,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孙派”。清同治 、光绪年间,与谭鑫培 、汪桂芬鼎峙一时。能戏以《完璧归赵》、《骂杨广》著名。“下海”不久,即被选入升平署,为内廷供奉,并入储秀宫任教习。在宫中18年,甚受慈禧称赏,曾赏赐三品顶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京寓被毁,乃举家去上海,经营剧班。辛亥事起,重至北京,后返津定居。晚年在津演戏,并组织“鹤鸣社”票房,言传身教,受益者众,津人习称他为“老乡亲”。平日慷慨好义,凡水旱赈灾、养老恤孤之事 ,都乐为之,至老不疲。在他80岁高龄时,还参加为天津广智馆等的义务演出。晚年终老于天津故居。
  张体信(1844—1911) 字翔生。清光绪元年(1875)举人 。其书由欧(阳询)颜(真卿)入而致力于汉魏碑刻 ,善以颜真卿笔法写隶书《石门颂》。长于以鸡毫长锋写大字,自成一家。康有为称赞他“功力深厚,意境超绝,世所稀有”。
  霍明亮(1846—1904) 北京人。木板大鼓、京韵大鼓演员。清同治年间来津,在宝和轩等杂耍园登台。19世纪80年代已在津享名,是木板大鼓转化为怯大鼓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天津早期京韵大鼓代表人物之一。常演大书有著名的《梅花三国》,短段有《长坂坡》、《草船借箭》、《借东风》、《华容道》、《战长沙》、《单刀会》等,19世纪末收徒刘宝全。他为刘宝全伴奏时,率先为京韵大鼓增加了伴奏乐器四胡。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