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人 物
 
  第一章 人物传略
 
 
  ...回目录 
  任凤苞(1876—1953) 字振采。江苏宜兴人,1928年迁居天津。曾任天津盐业银行董事长、金城银行董事。一生喜研地方志书,收藏全国省、府 、县志书二千五六百种,是国内收藏地方志书的名家。新中国成立后将其家藏志书全部捐赠给天津图书馆。其中有许多孤本 、珍本,如《(天顺)大明一统志》、《(弘治)八闽通志》、《(嘉靖)辽东志》、《(万历)徐州志》、《(康熙)鄜州志》等,为形成天津图书馆地方志书富而精的藏书特色奠定了基础。著有《天春园方志目》。
  张小轩(1876—1945) 北京人。京韵大鼓演员。曾为清户部缮写员。自幼拜朱德庆为师学唱“怯大鼓”。清宣统元年(1909)“下海”从艺。最初即在与刘宝全对台演出中占据优势。他主要宗法霍明亮。嗓音苍劲响亮,唱腔浑朴,尤善唱大段贯口,又常使用天津语音,使他的演唱具有浓厚的“靠山调”色彩 ,粗犷豪壮。他表演不拘小节,时或解开长衫当作铠甲以助身段 ,故有“ 花脸大鼓 ”之称。常演曲目有《鸿雁捎书》、《知音得友》、《刀斩华雄》等20余个,其中以《灯下劝夫》、《华容道》称绝一时。自编曲目有反映天津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马大帅守杨村》,反映现实生活的《天津水灾》等。他也善唱联珠快书、单弦及各种时调小曲,还曾演出新鸳鸯调《学热客》及拆唱八角鼓,并有口含13盏油灯演唱的绝技。30年代末远赴东北 、山东等地演唱,因贫病潦倒 ,殁于沈阳。留有光绪末年(1908)灌制的唱片。他的唱法被称作“张派”,女弟子张金环、“老倭瓜”(崔子明)在其基础上加以变化,形成具有张派特色的滑稽大鼓的一个重要流派。
  韩永禄(1876—1940) 北京人。京韵大鼓弦师。自幼从父韩万祥、兄永先习三弦,12岁拜师方天庚,15岁登台,为刘宝全伴奏,是刘宝全成名初期的得力搭档。20世纪20年代中期,先后为小黑姑娘、白凤鸣、良小楼等伴奏,对他们继承刘派京韵大鼓均有所襄助。30年代初期,在济南得遇女演员骆玉笙(艺名“小彩舞”),乃以所掌握的刘派演唱艺术菁华及其研习所得悉心传授。1936年春同骆到天津,助其成名,如亲自设计唱腔并教授的《击鼓骂曹》与《七星灯》,使之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曲目。他逝世前不久还为骆移植、排练《剑阁闻铃》,为骆派京韵大鼓后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三弦技艺精妙,有“三弦圣手”之誉。他的弹法、指法细腻而刚柔适度,不喧闹,不“夺戏”,注重烘托和突出演员的演唱,讲求托腔保调的自然妥帖。刘宝全20年代中期和小彩舞30年代后期灌制的唱片,大多由他操弦伴奏。
  张 寿(1877—1947) 字君寿,号铁生。天津人。旧学颇有造诣。1900年庚子事变后 ,绝意仕进,闭门读书 。后与陈荣甫创办《醒华画报》,意在开发民智,唤醒民众。民国初年,创办礼遗女学。同时,与高凌雯、王守恂等致力于修纂家乡文献,能诗,富于收藏。书法精妙,行书宗黄山谷,隶书有自己独特风格,在天津书法界颇有影响。
  严 侗(1877—卒年不详) 字台孙。天津人。天津师范讲习所毕业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第一届图书馆讲习会会员。1918年9月起任天津直隶图书馆主任,任职期间以强国兴教为宗旨,按其堂兄严范孙之意添充设备,清理藏书,向社会募集书籍、图画、杂志、日报之类数千件充实馆藏。1924年,奉系军阀司令部及卫队强占河北中山公园内的图书馆馆舍,图书财产遭到严重破坏,他据理力争,使大部分书籍得以保存。1931年主持编印《河北省立第一图书馆概况》,对维护天津直隶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兰英(1878—1954) 女。本姓蓝。河北香河人,久居天津,后迁北京。清光绪十年(1884)入天津宁家坤班,从宁宝山及小红梅学艺。除旦角及红生戏外,老生、小生、武生,及至铜锤与架子花脸,无不兼长。出科后即以坤角老生在津挑班演出,行踪遍及津、京、沪、汉、鲁、豫以及东北。她戏路宽博,以中期宗汪(笑侬)派时为最佳阶段。代表剧目有《哭祖庙》、《受禅台》、《打严嵩》等剧。她还曾与杨小楼合演《连环套》(饰窦尔墩),与李吉瑞合演《巴骆和》,与盖叫天合演《八蜡庙》等,颇负时誉。民国初年嫁给河北梆子演员姚长海(艺名“一斗金”),曾组夫妻班远去新加坡及南洋群岛献艺。1953年,在北京组新声京剧团,曾与梅兰芳、盖叫天等合演《龙凤呈祥》,她饰刘备,声誉不减当年。1954年病逝。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