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的18个区县中有14个区县设有由区县教育局主办的少年宫。少年宫集文化、艺术、科技、体育活动于一体,面向少年儿童、面向学校和社会,常年开展活动,成为少年儿童课外进行文体活动的理想场所和学习多种知识的第二课堂。
一、和平区少年宫
和平区少年宫于20世纪60年代建立。 90年代与区科技宫合并后称和平区青少年宫。宫舍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 ,建有剧场、多功能厅、科普美术展厅、演播厅、天文馆等;设艺术部、科技部、办公室、总务处4个职能部门;1995年有教职员工59人,其中高级教师6人,中级教师36人。
该宫有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棋类 、计算机、业余电台、无线电测向、小制作 、生物、环保等30余项培训班组,培养中小学生在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该宫组建有“小白鸽书画艺术团”和“小白鸽音乐舞蹈艺术团”。其中民乐队、舞蹈队、书画队等均有较高的知名度。
该宫负责组织和平区一年一度的科普周、科技节、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三项棋类比赛、征文等活动,并多次组队参加天津市、全国的多项比赛。在第八、九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中共获得5金4银的好成绩。在全国城区少年宫系统文艺调演中获舞蹈一等奖、器乐一等奖。在全国青少年业余电台、计算机两项比赛中分获团队总分第一。参加天津市国际少年儿童书法展、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均获第一名。参加全国少儿活动中心组织的“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活动,连续4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和“市级先进集体”。
二、河东区少年宫
河东区少年宫前身为河东区少年之家,建于1964年。 1973年迁至新址,改名“河东区少年宫”。宫舍占地8182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 职能机构设教务处、培训部、文艺组、美术组、科技组、体育组等。 1995年有教职工49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31人,初级职称6人。建宫以来,以“一切为了孩子,对祖国和人民负责”为办宫宗旨,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学校,面向少先队,面向全区少年儿童。
该宫自1983—1992年举办声乐、器乐、舞蹈、美术、书法、电子琴等艺术学习班,培养了大量“特长学生”,其中优秀学员被输送到专业团体和专业院校。同时期,该宫多次负责组织市、区大型活动和“迎宾”任务。 1987年举办的京津中学生艺术5项全能竞赛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该宫培训部连续多年被评为区级和市级“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
三、河西区少年宫
河西区少年宫始建于1958年,地址在无锡道,时称“少年之家”。1960年改称“少年宫”。1986年迁到新围堤道82号。新址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各10000平方米。 设有教学楼、科技楼、文艺楼、影剧场、报告厅、活动厅、展览厅、天象厅、音像厅等场所和80余间兴趣培训室。可接纳3000余名儿童开展活动。1995年有教职员工60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37人,初级职称10人。
该宫是全区少年儿童社区文化网络的网头。 它以“面向全体少年儿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特点,全面育人”为办宫宗旨,坚持发挥“指导、培训、阵地”三个作用,开展科技、文艺、美术、体育、群文等项活动。1963年建立“小红旗艺术团”,1984年成立对学龄前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小红旗艺术幼儿园”,随后成立突出特色的“小红旗艺术学校”,形成了团、校、园“三位一体”的交叉活动格局。
1985—1992年,参加全国、国际多项专业比赛、展览演出活动均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区重大演出活动中受到好评。“小红旗艺术团”多次应邀赴日本、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访问演出。
该宫是全国校外教育先进单位,连续11年获得全国“双有”主题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连续获“天津市模范集体”、河西区“少年儿童社区先进网络”等称号。
四、河北区少年宫
河北区少年宫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现宫舍为1989年拆旧重建而成,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还有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游泳池。该宫设教务处(包括美术书法组、文艺组、体育科技组、群文组)、游泳池组、剧场组、艺术幼儿园,办公室等职能机构。1995年有职工72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0人, 初级职称18人。自1992年确立“以社会效益为主导,经济效益为基础,面向全区中小学生”的办宫宗旨。
该宫每年组织区内中小学生4至5万人次参加市、区和全国各类课外、校外活动,多次获奖。如在全国性的“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活动中,1984—1993年连续10年被国家教委等部门评为“全国双有先进单位”。1993年获全国少儿舞蹈比赛第二名。1994年被评为全国“新艺杯”少年业余乒乓球赛团体第一名和天津市航空模型运动模范单位。1995年获全国航空模型比赛总分第三名。
1993—1995年承办全国业余体校少儿乒乓球比赛、国际绘画书法比赛、国际航空绘画天津赛区的比赛、每年一度的天津市航空模型比赛、天津市火箭专项模型比赛、天津市中小学乒乓球比赛等大型赛事20余次。
该宫培训活动建立了初、中、高三级结业制度。 每年举办各类艺术、体育培训班100多个。近10年来经培训输送到专业院校和体育、文艺团体的人才有2000人。
1985—1993年接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少儿演出团、云南省广播电视厅彩云艺术团等来访和演出,进行交流,促进了相互了解。还接待来访的欧洲、东南亚等外国朋友2000人次。应邀组队访问了韩国、日本等国家。
五、南开区少年宫
南开区少年宫建于1975年。后经5次搬迁,于1987年1月迁至平湖里2号现址。宫舍占地15亩,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职能机构设有群文处、教务处、总务处、艺术幼儿园。1995年有职工65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7人,初级职称16人。
20多年来,该宫坚持开展校外教育活动。在艺术教育的实践中,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学校、面向少先队、面向少年儿童)的办宫方向,走科研兴教、科研兴宫之路。自1988—1992年,先后开办声乐、器乐、舞蹈、美术等学习班36个,共培训6000余名学员。
该宫以艺术教育骨干为基础, 于1991年组建“红星艺术团”,在全区形成教育网络。 重视优化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广泛招生(每期学员5000余人),提出并实施“精品计划”,优秀节目和作品不断涌现,为学校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自1988年起,每年举办和参加各类演出、比赛、展览数十次,到1993年获奖学员已有500多人次,为各类专业院校输送优秀学员40人。 1995年该宫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六、红桥区少年宫
红桥区少年宫建于1973年,地址在二道桥街3号院(西沽公园对面)。 1985年6月1日建成的新宫舍大楼,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设有舞蹈厅、乒乓厅、天象厅、艺术厅、健美厅及文、体、美教室20余间。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为该宫题名并题字:“艺术幼儿园,成长的摇篮”。职能机构有群文部、培训部、幼教部、后勤总务部。1995年有教职工51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32人,初级职称9人。
该宫注重培训工作,强化教学管理,坚持抓“五有”(有教学计划、有教学进度、有备课教案、有考勤记录、有课后小结和每学期教师的论文宣讲或经验交流会及成果展示活动。十几年来共举办培训班56期,培训科目累计60余项,共开办5600个班,学员11万人。其中26项在天津市、全国和国际比赛中获奖。突出的有:舞蹈队演出的《板扇舞》参加1993年第三届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比赛获“金玫瑰奖”,并于1995年代表中国赴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参加艺术节演出48场。兵乓球获得21次天津市冠军、3次全国亚军,向国家输送10名队员。 围棋班学员牛雨田、张学斌分别被吸收为国家围棋队员。国画班学员高侠、摄影班学员王琦代表天津市出访日本;高磊的国画《荷塘情趣》入编《当代国际书画篆刻精品博览画集》。武术班王菊(已输送给天津市武术队)连续4年获天津市武术比赛冠军, 同时被评为全国“学赖宁挂奖章好少年”、“天津市红星好少年”和“津门童星”。该宫培训班连续5年被评为区级和市级“社会办学先进单位”。
该宫重视全区中、小学课外活动的开展,自1980—1995年连续承办15届中、小学课外活动“百分赛”活动。 活动内容有文、体、科、美等70多项,其中特色项目有:定向越野比赛、流星雨观测、万人校园秧歌大赛等。每届参赛校占全区中小学80%以上。“百分赛”活动曾在天津市区及全国推广。
该宫天文观测小组观测的资料走向世界,如1992年《流星雨观测》一文在《国际流星》刊物上刊登。航模队25次获得天津市团体冠军,两次获得全国冠军。
七、东丽区少年宫
东丽区(原东郊区)少年宫建于1985年,宫址在区中心地带的跃进路。1983年在市妇联和团中央大力支持下,由区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4部门发起向驻区各单位募捐,共募集建设资金50余万元。 工程于1984年动工,1985年竣工,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职能部门设学前教育组、文艺组、美术组、后勤组等。1995年有教职员工25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6人。
该宫建立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4个方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抓普及。坚持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艺术节、科技周、小星火计划活动:举办跳绳、跳皮筋、踢毽比赛等20多项课外活动。1991年组织毽球队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农运会、民族运动会、中学生毽球赛,均取得优异成绩。
二抓提高。自建宫至1994年,约有4万名少年儿童在该宫学习,有1000多名学员在区、市、国际的文艺演出、绘画、书法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先后有100多名学员考入艺术类大中专院校。
三抓师资。1987年以来,该宫开办每周一天的美术教师培训班;1988年组建的教师合唱团,多次参加市级的合唱演出;还承办两期音美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班,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
四办实事。定期深入边远乡校,建立教学点,便于孩子就近学习艺术专业知识,帮助基层中小学排练节目,指导绘画技艺。
1994年该宫被评为“天津市校外教育先进单位”。
八、津南区少年宫
津南区(原南郊区)少年宫于1974年2月始建于咸水沽镇一座民宅内, 经过多次改建扩建,新宫舍于1993年建成,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职能机构设活动部、培训部、总务部、办公室和童星幼儿园。1995年有教职员工22人,其中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14人。
该宫坚持面向少年儿童、面向学校、面向社会的办宫宗旨,采取阵地培训、基层单位与少年宫挂钩等多种办学途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自1991年起,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注重团队活动和人才培养,每年开展主题教育活动20多项,活动成绩均在天津市名列前茅,发挥了校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该宫开设的声乐、舞蹈、电子琴、儿童画、中国画、书法、写作、英语、曲艺、围棋、武术、计算机等专业培训班,每年培训学员4000余人次,他们在各自的学校起到了艺术骨干作用。该宫每年均向全国大中专业学校和艺术团体输送艺术人才。
自1991—1995年,该宫多次获天津市和国家级活动优秀组织奖,并被评为津南区“精神文明单位”、“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绿化先进单位”、“安全保卫先进单位”。
九、西青区少年宫
西青区(原西郊区)少年宫始建于1975年4月,坐落在杨柳青镇,为四合院建筑,建筑面积280平方米。1990年由区政府投资修建的新宫舍坐落杨柳青二经路, 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1991年7月落成。职能机构设培训部、群文组、美术组、科技组等。1995年有教职员工24人,其中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13人。
该宫设有电子琴、声乐、民乐、舞蹈、绘画、书法6个教室和科技制作室、电子计算机房。每年能接纳2000余人参加各种培训。
曾组织声乐、舞蹈、器乐、朗诵、舰船模型比赛和电子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等活动。参加活动的包括全区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自1987年至1994年,在这些活动中获得市级、国家级奖励的同学累计千人以上。
十、北辰区少年宫
北郊区少年宫于1987年建成,建筑面积1270平方米。1994年随区名改为“北辰区”改称“北辰区少年宫”。职能机构设教务部、群文部、办公室等。1995年有教职员工14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2人。
自1990年起每年举办各类艺术学习班10余个。许多知名教师如天津市中青年书法协会主席孟宪维及陈相文、翟澄廷、毛大我等曾来宫指导,使少儿绘画水平有明显提高。 幼儿申腾的作品参加1996年第十届中国少年儿童书画展获一等奖;他曾代表天津市幼儿去日本、香港进行绘画交流。
该宫重视群众文化工作。1991—1994年多次组织中小学生和幼儿的文体活动,如“祖国我爱你”声乐、器乐比赛,少年儿童英语竞赛,“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朗诵演讲比赛,“少年儿童三跳”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十一、塘沽区青少年宫
塘沽区青少年宫于1984年6月1日落成,建筑面积2882平方米,坐落塘沽区和平路中心,毗邻儿童公园。邓颖超题写宫名“塘沽青少年宫”。 1995年有干部职工50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16人。职能机构设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
该宫坚持“面向学校,面向少年儿童,面向社会”的办宫方向。自1986年起开设的培训班有国画、素描、书法、钢琴、手风琴、小提琴、电子琴、声乐、舞蹈、艺术体操、中国象棋、围棋、航海模型,以及各个层次的英语班。1995年有培训班40多个,学员2980多人。1994、1995两年该宫所培养的艺术人才考取大专艺术院校及音乐团体的有30多人,参加市级以上各种类型比赛获得三等奖以上人数达800多人。
该宫负责组织、指导、 推动全区中小学校课外文体活动。 如: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校园歌曲比赛、科技周活动、 文学大赛、“三跳”比赛、美术大赛、棋类大赛、航模竞赛等。
该宫成立的“小海螺艺术团”,歌唱家关牧村为名誉团长,舞蹈家王堃等任顾问。 1994至1995年该团承担了区、市级一些大型文艺演出任务。
十二、汉沽区少年宫
汉沽区少年宫始建于80年代初,建筑面积1625平方米。1995年有教职工21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7人。
该宫承担面向全区少年儿童校外艺术教育的任务,开设有舞蹈、声乐、器乐、书法、美术、棋类等10几种培训班。1984年该宫学员李晶赴利比亚参加世界儿童画展。1986年汉沽儿童画在北京公园展出,全国妇联负责人林佳楣、范崇燕、罗英等前来参观,对画展给予高度评价,并接见小作者及教师,全国多家新闻媒体作了报道。 1987年4月天津少儿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康克清、雷洁琼等前来参观,并观看了该宫学员现场作画。
1987年5月, 担任天津市少儿书画协会名誉会长的日本友人中原立光由天津市有关领导陪同到该宫学员单克良家中做客。同年,日本友好代表团访问该宫;该宫学员单克良随天津代表团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1984—1992年,该宫在天津市、全国和国际绘画、歌舞大赛、展览、演出中获数百项大奖;向美术、音乐艺术院校输送60多名人才;在各类刊物发表作品千余件。
十三、大港区青少年宫
大港区青少年宫建于1989年,位于文化广场南侧,建筑面积320平方米。 职能机构设群文部、培训部等。1995年有工作人员12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5人。
该宫坚持面向全区儿童、面向学校、面向社会的工作原则;重视阵地活动和人才培养,设钢琴、美术、文学、二胡、声乐、舞蹈、英语、电子等培训班20余个。该宫舞蹈队创作演出的舞蹈《小巧手》1993年获天津市中小学生舞蹈比赛一等奖。该宫每年组织少年儿童和辅导员示范夏令营。自1994年起,多次举办文化艺术节和承办全区中小学文艺汇演。与区环保局合作,以文艺演出和街头宣传等形式唤起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 1995年在“双拥”活动中组织儿童文艺宣传队到部队进行慰问演出。还组织少儿节目参与区文化局举办的消夏纳凉晚会专场演出。
十四、静海县少年宫
静海县少年宫初建于80年代初,由原东窑小学改建而成。 1986年12月县政府投资300万元在县城联盟路繁华地段新建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少年宫,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设有剧场、综合排练厅、练功房、语音室、微机房和电教室,以及舞蹈、声乐、器乐、绘画专用室等10余个活动场地。职能机构设教务处、幼教处、美术部、文艺部和总务处。1995年该宫有干部职工17人,其中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11人。
该宫是全县少年儿童校外科技、艺术活动中心, 以团结、务实、创新、争先为“宫训”,坚持“三个面向” (面向少年儿童,面向中小学校、面向社会),先后创办了科技艺术学校、艺术幼儿园,组建了“少年合唱团”和“彩霞艺术团”。 通过举办文艺、美术、民乐、外语、武术、计算机等培训班,启迪和培养少年儿童,不断创出好成绩。 几年来,培训少年儿童3万余人次。 美术、书法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重大比赛,并获得一、二、三等奖,获奖人数有600多人。 舞蹈多次参加静海县和天津市的重大演出,并在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外语比赛连续两年获天津市口语比赛第一名; 计算机在天津市中小学应用能力比赛中,连续三年获天津市团体总分第三、第二、第一名,连续3年被评为天津市中小学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最佳单位”,受到团市委和市教育局的嘉奖。
该宫获国家教委授予中国少年儿童第三届美术、书法大赛“先进单位”称号;获第十一届国际少年儿童书画大赛“先进单位”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