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解放后,由工会系统兴办的工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建成市、区(县)两级不同规格的工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共25处,工厂企业的职工俱乐部4000多个。这些文化宫、俱乐部,经过不断充实和完善,都具备了多种功能,已成为广大职工开展文化娱乐,进行文化学习、体育锻炼和自我教育的重要场所。
一、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
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简称“一宫”)是天津解放后由市总工会在原意大利租界地回力球场的基础上建立的,地址在河北区民族路,初期名“天津市工人俱乐部”,1950年元旦开幕。当时,周恩来总理赠给一批图书以示祝贺。1951年主楼大剧场经过改建装修,成为设有2300个座位的全市最大的剧场,定名为“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宫正门左侧墙壁上方镶嵌着解放后第一任市委书记、市长黄敬的题字:“战斗式工作文化式休息”10个大字。
该宫设有宣传、文体、行政、人保以及图书馆、职工学校等职能部门和机构。 初期有职工20多人。70年代增加70多人。到1995年有105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23人。
主要设施有: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教学楼, 藏书50000册的图书馆,容纳1500人的迪斯科舞厅,以及游艺厅、小舞厅、台球厅、集邮厅、文艺排练室等。文化服务活动有:科学文化教育,声乐、器乐、舞蹈、影视、美术等培训,文学、摄影艺术创作,老年大学,休闲娱乐活动等。该宫是天津市职工开展文化活动的中心阵地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国内外大型文艺团体及著名演员来津,均在该宫剧场演出。 1953—1995年,先后组建市职工艺术团、市职工文化协会、市职工摄影研究会等社团,汇集近千名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骨干,形成了形式多样的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网络。
改革开放后,该宫作为全市广大职工的“学校和乐园”,坚持为职工服务、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工运服务的宗旨,努力适应和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除搞好阵地的文化娱乐、文化服务和文化社团活动外,每年都举办多项大型职工文化活动。1986—1992年连续举办6届职工“百花迎春”大联欢;1994年举办第五届“擎天柱”杯职工摄影艺术展;1995年举办首届爵士鼓大赛等,均收到预期效果。
二、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
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简称“二宫”)始建于1952年,是市总工会直属的又一处群众文化活动阵地,坐落在河东区光华路,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380平方米,是园林式工人文化活动场所。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已成为风景秀丽的综合性、多功能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
(一)教育功能。50年代兴建的建筑面积为7142平方米的“工”字型剧场大楼,设有1567个座席;二楼音乐室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地方;图书馆大楼面积2800平方米,藏书近10万册,每年有数以万计的读者在此阅览或借阅图书;职工业校、老年大学常年举办各类学习班、培训班,培养各类人才。
(二)体育功能。1992年建设的“天津市工人体育场”,可容纳11000名观众; 设有比较先进的大型显示屏和绿草如茵的场地,承办过足球比赛和社会团体及学校的运动会;所设健身馆、室,是全市职工举办体育比赛和训练的活动场地,也是市体育协会及各分会的活动场所;所设门球场,吸引着大批爱好者,是离退休干部职工锻练与休闲的地方。
(三)娱乐功能。 在游乐场里,设有自动控制飞机、滑行机、风驰车、碰碰车等大型游乐设施;也有为儿童准备的小火车、电动马、摇摆车、回旋坦克、双人摩托、激光打靶、游艺机等小型游乐器具。 剧场楼内装饰豪华的“小雨歌舞厅”、“小雨KTV歌厅”,配有大理石地面舞池和高级音响设备。1992年建成的水上乐园内的流水池、嬉水池、高台水滑梯和游泳池,是供人们夏季避暑游乐的场所。
1994年建成的“职贸楼”,能为娱乐、餐饮、办公、住宿提供综合服务。
该宫以其具有的阵地条件和功能,每年举办(或承办)天津市职工“五一”游园大联欢、天津市职工“国庆”游园大联欢、天津市“沽上之夏”消夏纳凉晚会;曾连续举办14届“沽上春好”大型灯会;曾承办第一届和第二届天津市秧歌健身舞大赛。其戏剧、美术、风筝、门球、灯谜等活动,不仅在天津市有较大影响,有些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该宫组建的职工业余京剧团、河北梆子剧团、评剧团、小百花越剧团均常年坚持活动。风筝协会多次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风筝比赛取得好成绩。
三、区、县、局工人俱乐部、文化宫
1952—1960年,河北区、南开区、和平区、红桥区、河西区、塘沽区,塘沽新港,以及文教、交通、建工、电力等工会系统,相继建立了工人俱乐部或文化宫,建筑总面积为80000余平方米。其中包括影剧院8座,图书馆10座,以及游艺室、美术室、戏剧室、展览室、教室和足球、篮球、排球场地等,并配备相关设施和器材。
“文化大革命”期间,上述设施有些关闭停用,有些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后,职工群众文化活动得到恢复和发展。1979年,市总工会投资1827万元,先后新建或重建了塘沽工人文化宫剧场、汉沽工人文化宫,以及河东区、南开区、北辰区、武清县、宁河县、宝坻县工人俱乐部,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 至1986年,全市区、县、局级的工人俱乐部、文化宫已有23个,总占地面积为4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8万多平方米。这些文化阵地每天平均吸引2万多名职工参加活动。
区、县、局工人俱乐部、文化宫开展的活动,逐渐形成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河北区工人俱乐部的曲艺活动,涌现出“天津快板”的创始人王家骏、谢连科,代表作有《夜战海河》、《肯尼迪惊梦》等;文学活动涌现出工人作家王德奎、杨柏林、白金等。
和平区工人俱乐部的曲艺活动涌现出曲艺演员董湘昆、崔文和、甄金堂、张万年,曲艺作者冯宝良、张凤民等;京剧活动常年组织业余京剧社团开展活动,曾承办全市性以至全国性的京剧票友大奖赛等。
红桥区工人俱乐部的音乐活动涌现出歌手许德爽,作者金贵光、刘震中,代表作有大合唱《三条石的春天》。
南开区工人俱乐部的文学活动涌现出工人作家万国儒、张知行、王静、夏寿邦等;舞蹈活动涌现出编、导、演员李世纪、赵建强、琚俊玲,代表作有双人舞《青春》、群舞《炉前曲》。
河西区工人俱乐部的舞蹈活动涌现出编导、演员汪加千、利辛、高岫,代表作有群舞《愉快的炊事员》、《送货去山乡》等。
塘沽区工人文化宫的音乐活动涌现出歌手李春英、孟广来,曲作者樊英俊等;戏剧活动涌现出编剧陆岗、王永良,代表作有歌剧《风格》、评剧《大沽遗恨》等。
交通运输局工人俱乐部组建的“六号门工人艺术团”,涌现出舞蹈编、导、演员赵恩录、刘培瑜、东光敏,代表作有群舞《下乡访问》、双人舞《胡二卖子》等。
四、工厂企业的工人俱乐部、文化室
1950年,全市一些有条件的工厂陆续建立“工人之家”、“青年之家”(后改称“职工俱乐部”)。 这些文化阵地开展文艺演唱、图书借阅、扫盲学文化和游艺体育活动,都向职工开放。
到60年代中期,全市的大中型工厂、企业(包括一机、冶金、纺织、轻工、建设、建材系统和塘沽、汉沽、大港区的石化系统)都建立了职工俱乐部或文化室。
据1987年统计, 全市有70%的工厂、企业建立约4000多个职工俱乐部或文化室,42600多个职工兴趣小组,参加活动的职工有40万人;还有职工业余艺术团队1050个,参加活动的有26600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