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天津出现的“宣讲处”、“阅报处”和30年代出现的“民众教育馆”,有社会人士创办的,也有官办的,都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场所。
一、宣讲处
天津最早出现的宣讲处,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进行通俗演讲的会场。这期间设立的宣讲处主要有:
天齐庙宣讲处,在东门外,由旧庙宇修缮而成,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6月1日)设立。
西马路宣讲处,在西马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2月5日)设立。
地藏庵宣讲处,在河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2月10日)设立。
甘露寺宣讲处,在河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7月5日)设立。
宣讲处一般设有总理、宣讲师、书记、庶务等人员,各司其职。宣讲场所类似教室,设讲坛、黑板、长凳等,一般可容纳百人左右。宣讲的内容大多是时事新闻及报刊中大众关注的社情报道,还有移风易俗的事项等。听讲人多属中下层百姓。
1929年“宣讲处”改称“通俗讲演所”,共有4处。 即:东马路的第一讲演所,北马路的第二讲演所,西马路的第三讲演所,河东的第四讲演所。
1933年在南马路建立第五通俗讲演所,它是以巡回讲演和化装讲演等形式向民众进行时事宣传和破除旧风俗习惯的宣传。
宁河县于1939年在芦台镇建立讲演所一处。
二、阅报处
阅报处也称“阅报社”、“阅报所”,是供民众阅读书报杂志的场所。最早的一处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东门外设立。同期设立的还有以下几处:
启文阅报社,创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6月),在东北角新建的一处房屋内。
准提庵后看报处,创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7月),在河东准提庵后。
进明阅报社,创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在河东过街阁上。
日新阅报社,创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1月10日),在河东地藏庵宣讲处内。
小老爷庙看报处,创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0月),由河东兴隆街小老爷庙修缮而成。
阅报处的经费由社会上有志者捐助。
三、民众教育馆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民众教育馆暂行规程》,要求建立省、市、县民众教育馆。
天津市于1930年7月筹建市立民众教育馆。 当时天津市教育局委任孙泽民(士琛)为馆长,下设事务部、陈设部、教务组。以后陆续在小王庄和土城各建立一个馆。这期间,原属河北省的蓟县、武清县、宁河县均建立民众教育馆。各馆一般都开展图书借阅、演讲和文体活动。
1937年日本侵略军入侵后,天津上述各县均将民众教育馆改称“新民教育馆”。 日伪天津特别市公署于1938年9月20日颁布的市字第2288号“令”,将已有的新民教育馆2处、通俗图书馆6处、通俗讲演所5处、新民阅报处10处,按当时全市9个教区,调整合并为9个新民教育馆。9个馆被冠以“第一”到“第九”的名称,地址分别在南市歌女感化所旧址、西马路、北大关、地藏庵、三义庄、河东地道外、郭庄子、土城、大王庄9处。
到1939年,新民教育馆改称“民众教育馆”。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天津市政府于1947年根据行政区划调整,按全市所设10个区,每区设一个民众教育馆,共为10个。民众教育馆隶属市教育局社会教育科。由于房屋简陋,机构残缺,经费不足,活动很少。到解放前夕,10个民众教育馆有的已有名无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