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群众文化
 
  第二章 群众文化工作机构
 
 
                      第一节 市级机构 ...回目录 
  市级群众文化工作机构,包括1952年建立的工人业余艺术学校、1956年建立的群众艺术馆和1958年建立的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 这三个机构,按照各自承担的任务和职责,分别实施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辅导、检查、指导,以及协调和指挥,推动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并促其健康发展。
  一、天津市工人业余艺术学校
  1952年下半年,由市文化局和市总工会联合创办。人员由市文化局和市总工会配备,先后共调入专兼职干部22人,其中业务干部17人。校长先后由市文化局局长方纪和市总工会宣传部部长王一达兼任。副校长郭鼎(时任市文化局艺术科科长)和崔岩。校址在和平区河南路原天津美术馆旧址。该校除办公用房外,还有每间可容纳80人上课的两间教室。
  当年该校首期开设文学创作、音乐、舞蹈、戏剧、美术5个班,共招收200名学员。学员来自全市各工厂和企事业单位;由市文化局的业务干部担任班主任兼任教学工作。其中,音乐班由高鲁生、王治远负责,文学创作班由吴继云负责,戏剧班由罗荻负责,舞蹈班由何孝欣负责,美术班由聘请的《天津工人报》美术编辑赵克硕负责。学习结业的学员均成为本单位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
  该校从第二期开始,扩大招生人数,增设相应班级。作家、文学家、教授方纪、李何林、何迟、孟志荪、王达津等曾在文学创作班讲课;指挥家黄飞立、郑小瑛长期任教音乐指挥课;画家孙其峰连续几个学期为美术班讲课;导演赵路、沙惟曾为戏剧班讲课和排戏。到1956年,共开办近50个班,培训学员2500余人,其中包括一些文化馆馆长、业务干部和文化宫主任等。
  该校学员创作、排演的作品有不少在全市会演、美展以及全国调演、美展中获奖,有的在报刊上发表。不少学员在业余文艺实践活动中发展了自己的艺术才华,尔后成为名家。 如工人曲艺家董湘昆,作家万国儒,画家闫茂如,歌唱家于淑珍,作曲家万卯辰、鲍元恺,舞蹈编导齐兰等。
  1956年4月,该校整体合并到新成立的天津市群众艺术馆。
     图9-16 60年代,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干部
          在列车上为旅客演唱
  二、天津市群众艺术馆
  天津市群众艺术馆于1956年4月建立, 隶属天津市文化局, 其任务是负责组织、指导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其成员初期由市文化局艺术科、市音乐工作室、市美术工作室及原天津市工人业余艺术学校抽调干部组成。 后陆续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部队转业文艺人员及大专院校毕业生中选调人才加以补充,至1966年上半年共有4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从歌舞剧院调来20多人(后有些人调出),到80年代初共有60多人。1995年设有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文学、美术、摄影、编辑、调研,以及行政后勤等职能部门,在岗人员共72人。
  1956年建馆初期,由刘亚任馆长,崔岩任副馆长。1958年,程瑞征任市文化局群众文化处处长兼群艺馆馆长,郭鼎任群众文化处副处长兼群艺馆副馆长。处、馆合署办公的局面从此形成。1960年初。程瑞征调任市文化局副局长后,群文处、群艺馆由郭鼎负责。“文化大革命”中成立群众艺术馆革委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馆恢复原建制。80年代初胡国华任馆长,赵国斌、王永杨、刘梓钰、杨磊为副馆长。到1993年,孟昭华任馆长,李治邦任副馆长。该馆于1987年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到1995年,在岗的专业人员中,高级职称有15人,中级职称18人,初级及以下16人。
  根据1956年文化部《关于群众艺术馆的任务和工作的通知》和1985年文化部艺术局《关于群众艺术馆工作座谈会的报告》中对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任务提出的要求,天津市群众艺术馆主要开展6项工作:
  (一)培训文化馆干部和业余文艺骨干
  1956年开办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学习班。自1961年起,建立了“文化馆业务干部学习日”制度,不断培训文化馆的业务干部。1980年起举办宫、馆舞蹈干部学习班。1988至1992年分别与新华职工大学和天津教育学院合作,举办两期文化馆干部大专层次“专业证书班”,对无大专学历的100余名干部进行了系统培训。
  为培训业余文艺骨干,1956年成立了业余艺术学校,1962年扩大为业余艺术学院(均与第一工人文化宫合办),设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曲艺4个系,招收全市各行各业的业余文艺骨干600人次。其中有不少人走上专业文艺岗位,成为知名的作家、艺术家的有歌手于淑珍、关牧村、郑绪岚,曲艺演员和作者宋文贵、冯巩、刘伟、石世昌,文学作者桂雨清、关仁山,戏剧作者周振天、李景城等。
  (二)组织和辅导群众文艺活动
  较大型的活动有:参与天津市职工文艺会演、学生文艺会演和农村、街道群众文艺会演的组织评选及辅导工作;“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游行队伍中的文艺梯队的组织、编排和辅导;有计划地举办文艺调演、会演、比赛和专题演出、展览等活动;常年有重点地下厂、下乡辅导群众文艺活动。
  1963年,市文化局以群艺馆干部为主组织了以演出、辅导为任务的农村文化工作队。至1965年先后组织4批,深入郊区64个公社的760个生产队,辅导农村文艺骨干7千余人。 1964年底还组织一支工厂文化工作队,深入天津绵纺四厂和第一轧钢厂,辅导工人业余文化艺术活动,丰富了工厂群众文艺活动的内容。
    图9-17 天津市学校文艺会演中的女声小合唱
  在长期的辅导活动中,建立了一批常年联系的基层“点”。如:六号门、棉纺四厂、列车段、化工厂、交通饭店等22个城区“点”; 新立村、小东庄、双港、天穆镇、大钟庄、大瓦头、管铺头等20个郊县“点”; 驻津部队196师、运输工程学院、武警总队等十几个部队学校“点”。经辅导这些“点”上的演员表演和作品创作水平都有所提高,有些节目在全市和全国的会演、比赛中获奖。
  (三)搜集整理民间艺术遗产
  1956年,派出音乐干部3人赴南郊、西郊等地,搜集、记录、整理了100余首挠秧号子、打夯号子和天津民歌; 舞蹈干部2人赴北塘挖掘整理天津独有的花会节目《飞钹》。 1961年冬季起,音乐舞蹈干部4人步行500余公里,到蓟县、遵化、三河等县搜集民歌30余首,舞蹈节目6个;3人赴任邱、大厂等县普查了民间花会及吹歌。 1962年派出两名音乐干部调查天津独有的曲种“天津时调”, 记录整理出包括“靠山调”、“鸳鸯调”、“拉哈凋”、“小五更”、“怯五更”、“画扇面”、“悲调”、“反调”等不同曲牌的时调曲谱21种,传统唱词56段。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组织美术干部对全市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制作进行调查登记造册。民间工艺家沙英奎的榫槽工艺品被发掘后,在全国民间工艺品大展中获金奖。
  (四)编辑出版群众文艺报刊,提供群众文艺演唱材料
  1956年6月创办《群众歌声》和《群众文艺》期刊,公开发行。 《群众歌声》曾改名为《天津歌声》、《歌迷与明星》,发表了一批受到群众喜爱的歌曲,如《五好红花遍地开》、《我们唱起赞美的歌》等。《天津歌声》编辑部组织重点作者参加天津市歌曲创研会,其成员创作歌曲2千余首,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546首,其中37首获奖。
  《群众文艺》曾先后改名为《海河说唱》、《天津演唱》、《天外天》。发表的曲艺、小戏等作品有不少被业余演员和专业演员演出。(该刊于1990年停刊)
  1983年创办了以提供信息和指导性文章为主的内部资料性《群文信息》报,1990年改为《天津群众文化》报。每月出版1—2期,主要内容是宣传政策、交流信息、介绍经验、探讨问题等,无偿发给全市群众文化机构和场所。
  至1995年,《天津歌声》出版367期, 发行818万册;《天津演唱》出版176期, 发行765万册;《天津群众文化》报出版161期,发行41万份。此外,向基层群文组织供应各种演唱材料和文艺知识性书刊730余万册。
  (五)调查研究群众文艺情况
  采取下乡、下厂为基层服务和蹲点了解等方式,对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总结成绩和经验。
  1984年成立以调查研究为任务的调研部,对全市群众文化工作情况及文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多次全面调查和专题调研。其中,《关于天津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西青区小康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获天津市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
  (六)理论研究和学术活动
  1962年,组织全馆干部和全市群众文化干部开展对文艺功能的大讨论。
  1978年开展的理论探讨和学术交流有:相声是以讽刺为主还是以歌颂为主的讨论;对群众音乐创作和群众舞蹈规律进行研讨。1981年与天津舞蹈家协会联合创办刊物《天津舞蹈》,刊发了多篇群众舞蹈理论文章。同时,还对群众文化规律和文化馆改革等问题展开专题讨论。
  自1986年起 ,每两年举办一次全馆干部论文宣读评奖活动 ,定期分业务门类举办由全市相关专业群文干部参加的理论研究会或论文评奖活动,评出的优秀论文,均汇集出版,与全国群文单位进行交流。这期间,群艺馆干部创作的作品有不少在全国获奖。突出的如:宋勇、李治邦参与创作的电视连续剧《苍茫》获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飞天奖” ;于双印 、李治邦创作的话剧《希望之歌》获“全国群星奖”银奖。
  三、天津市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
  1958年3月市委召开的天津市职工群众文化工作跃进大会期间, 成立由市总工会,市文化局、团市委、市文联、市妇联等15个部门组成的天津市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群文工委会”),负责协调和统一指挥全市各系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市总工会主席张高峰任主任,市文化局副局长朱仄、团市委副书记王仁任副主任。具体工作由市文化局群众文化处、市总工会宣传部、团市委宣传部负责,定期研究安排全市群众文化重大活动。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文化局群众文化处。
  “大跃进”时期,群众文化活动有浮夸现象,群文工委会吸取了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期间,群文工委会停止工作。
  1981年初,为适应拨乱反正后天津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形势,群文工委会恢复工作。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牟闵任主任,市文化局、市总工会、团市委的负责人为副主任。1982年2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孙福田任群文工委会主任。
  1983年12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81)31号《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和中共中央(83)34号批转中宣部等四部门《关于加强城市和工矿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意见》的精神,天津市召开群众文化工作会议。 会上宣布新建的天津市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由副市长姚峻任主任,副主任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总工会、团市委负责人担任。自此至1994年,市群文工委会每年年初召开会议,部署和安排全市性群众文化活动。例如,1992年1月22—24日召开的第七次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确定了当年开展的4项专题活动和6大系列活动。1994年3月17日召开的第九次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布署落实创建文化先进区、县和全年开展5大活动等工作。
  自1983年12月新的天津市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后,各区、县也相继成立本区、县的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全面加强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指导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