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元代,天津就有了花会活动。到了清代,戏剧、曲艺活动已相当活跃。京剧在北京形成后,不久传入天津。到咸丰年间,开始出现群众自发组织的戏曲票房。当时曾经出现的曲艺活动 ,主要是产生于天津的“时新小曲”(后改称“时调”)和以天津地方语音说唱的 “西城板”(又名“卫子弟书”);同时,出现了群众自发组织的曲艺票房。
进入20世纪后,群众文化活动在教育界发展较快。抗日战争爆发后,直至天津解放,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号召和组织下,天津的高等学校及一些工厂、企业普遍开展革命、进步的文化艺术活动。
一、民间花会(皇会)
元代元贞年间(1295前后),在大直沽建“天妃灵慈宫”(亦称东庙)。元泰定三年(1326)在三岔河口西岸建海神天妃庙(称西庙)。两庙建后都有庙会活动。东庙在农历五月举办庙会,西庙每年农历三月天妃诞辰举办庙会。庙会期间,群众自发在天妃庙前举办花会表演,如耍狮子、舞龙、踩高跷、扭秧歌等。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天妃晋封为天后,天妃宫改称“天后宫”,俗称娘娘宫。据《天津皇会考》载:“有谓因康熙三十年(1691)圣祖幸天津谒天妃宫时,民间作百戏以献神,又借此娱圣祖。 于是有‘皇会’之称”。 又一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途经天津观看了“娘娘庙会”民间花会表演,颇加赞赏。更喜欢演出精彩的“跨鼓”,特赐给黄马褂4件;还有鹤龄会演唱得好,亦赐给4个鹤童每人一个金项圈;又赐给两会各一面龙旗。从此“娘娘庙会”便改称“皇会”。
自花会被称作皇会后,演出节目由简到繁,演出规模由小到大,成为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逐渐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花会形式,如高跷、龙灯、中幡、杠箱、法鼓、宝辇等,均已成为皇会活动必不可少的节目,其中的法鼓、宝辇则为天津所独有。
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为天后诞辰,花会连续出会4天,以请天后娘娘出巡散福。 据《续天津县志》载,“皇会”之时,人群“填塞街庙,通宵达旦,游人如狂”,其间船只不远百里而来,“由御河起沿至北运河、海河,帆樯林立,芥园、湾子、茶店口、院门口、三岔河口,所有泊船之处,几乎无隙可寻。”(见《津门杂记》)
史载乾隆皇帝共来天津10次,其中5次是在皇会期间。 《天津皇会考》转载乾隆戊申年杨一昆(字“无怪”)的《皇会论》记述的当时出会的盛况:“跨鼓声喧,中幡耀眼……通纲抬阁是新演,节节高乏人办,莲花落不耐看,猴爬杆亦有限,杠箱官委实可厌,稍可的是侯家后的拾不闲。秧歌高跷数见不鲜,唯有那溜米厂高跷人人称赞。……宝塔仍是章家办,花瓶会到底让口岸店,打顶马的数周家露脸。……法鼓还算大园小园。……一伙子清音大乐声悠远,两档子河南雅乐喧,后跟一行道士调笙管。……少不了鹤龄在和平音乐前,不知不觉又过了四驾辇。”文中不仅记述了多道花会的演出形式和表演情景,其中还夹杂着褒贬。
到1924年,皇会演出的出场次序大体上是:门幡、太师会、报事灵童、中幡、跨鼓、杠箱、捷兽会、高跷、拾不闲、重阁、抬阁、爬杆、地秧歌、灵官、宝塔七级、华盖会、鲜花会、花童会、大乐会、鹤会、銮驾会、娘娘五尊、接香会、护驾会等。最后一次出皇会是1936年。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皇会图》, 画有各类花会100多道,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皇会的名称、表演、规模、技巧等。 花会不仅是一种民间娱乐活动,也促进了商贸等经济的发展。
这些传统花会,至今仍是城乡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每逢年节,各级有关部门都支持和组织花会表演活动。
二、戏曲票房及业余剧团
明后期至清中期(约16世纪20年代至18世纪80年代),河北梆子、京剧,评剧传入天津后,随之出现许多戏曲票房。至20世纪30年代,天津具有一定规模的票房达60多处。
1.戏剧爱好者组织的票房,其成员来自社会各界爱好戏剧艺术的票友。 天津最早成立的票房名“群雅静票房”,著名演员刘赶三、孙菊仙均在此活动。成立于1900年的雅韵国风社,成员中有著名票友王君直、王颂臣、刘永奎等,京剧名家余叔岩也常来此活动。此后陆续成立的票房还有竹记票房(后改称群贤留韵社)、剑影铎声社、鹤鸣社、天津国剧社、光堂票房、华楼小票房、渔阳社、天津业余国剧研究社、海瑞票房、琴声雅集社、云吟国剧社、齐兴国剧社、雅颂霓裳国剧社、同志国剧社、新风票房、太平国剧社、普乐尧天票房等。
2.行业内附设的票房。是以某个行业、企业、机关等单位名义开办的票房。如开滦矿务局督办周大文爱好京剧, 置办了戏箱并组织爱好者排练演出,于1930年建立的开滦国剧社。 同年,北宁铁路局成立北宁国剧社(后改称宁友国剧社),《中南报》社成立了中南国剧社。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行业附设票房的有恒源纱厂、邮政局、海关、华万马会、电报局、地藏庵、电车公司、电话局、法国电灯房、东亚毛呢厂、仁立毛呢厂、北洋纱厂、久大碱厂等。这些单位附设的业余戏剧组织统称“国剧社”。
3.家庭票房。多因主人爱好戏剧而在自己的家里开设的票房。活动时间较长的是以近云馆主(杨慕兰)主办的周家票房 (后改称云吟国剧社)和李文光票房(后改称中国国剧社)等。
4.业余剧团。在企业、机关、学校和农村都有发展。 如以昆曲为主的汇文中学“彩云社”,南开中学的“南中昆曲社”,女师学堂的“昆曲社”等。农村的业余剧团多以评剧和河北梆子为主,蓟县、宝坻县等处还有皮影戏剧团。他们多在农闲和年节时演出,很受农民欢迎。有些票房和业余戏曲剧团,一直到天津解放后仍在活动。
5.曲艺活动。当时曾有结合时事内容表达百姓心声的作品出现。 如《1870年天津教案》 一书辑录了在天津流传的快板书《火烧洋楼》中《刑场》一段:“崔秃子、马宏亮年长在前走,瘸子姓冯在后头。十几位英雄一对一对往前走,头戴英雄帽,颤颤巍巍花绒球,过了鼓楼来到镇台衙门口。 英雄们破口大骂:赃官见了洋人好像避猫鼠,硬要天津卫哥们儿抵命也不问情由, 这是赃官办的“好事”也不害羞!我们一不是响马,二不是贼寇,三不是图财害命路劫才把命丢, 我们是替那屈死的小孩来报仇。 给天津卫除大害,打死丰大业,烧了鬼子楼。好汉做事好汉当,一命抵一命,死了也甘休!”这不仅反映了天津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性,也表现了当时天津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抗争精神。
三、学校的话剧活动
1908年,天津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赴欧美考察归来,深感话剧(当时称“新剧”)这一文艺表演形式具有启智教化作用, 即着手编写新剧,组织师生在课余排演。1909年,由张伯苓自编、自导,演出了《用非所学》,他在剧中扮演主要角色。1914年成立的“南开新剧团”,是天津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周恩来1913年进入南开学校后,积极投入新剧运动,并担任新剧团布景部副部长。他曾在《一元钱》、《仇大娘》、《千金全德》、《一念之差》等剧中扮演女主角(因当时男女分校,男校无女生)。 他还于1916年在校刊上发表《吾校新剧观》一文, 提出“新剧要写现实”的主张。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 天津的青年学生深入社会讲演和演剧, 宣传爱国思想,推动新文化运动。当时在直隶第一女子师范读书的邓颖超(邓文淑),组织同学们编写剧本,排演话剧。她曾在《刺杀伊藤博文》和《木兰从军》中担任主要角色。1923年11月10日,她还在《新闻记者》一剧中扮演男记者。 图9-1 天津南开学校学生演出话剧《仇大娘》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天津的许多学校,如汇文中学、中西女中、官中(第三中学)、新学书院等学校都演出过话剧。
1935年8月,天津市立师范学校的孤松剧团演出了《雷雨》,这是在国内最早演出该剧的剧团。
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期间,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随着“反内战、反饥饿”学生运动的兴起,一些大中学校建立了群众业余文艺组织,开展包括进步话剧演出等文化活动,如南开大学的“虹光剧社”排演了《打城隍》、《放下你的鞭子》、《兄妹开荒》等短剧,还将解放区的歌剧《白毛女》中的第一、二幕(改名为《乡女怨》)在1948年“三八”妇女节演出。 北洋大学的“北光话剧团”、 广东中学的“白水话剧团”、南开中学的“骆驼剧社”等都演出一些短剧和活报剧,配合学生运动起到了宣传教育作用。
四、图书阅览活动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地下组织的发动,许多学校、工厂、企业和社会上的青年, 广泛组织起以地下党员和“民青”成员为核心的读书会、读书小组(有的还建有图书馆或阅览室)。他们传阅革命进步书刊,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共产党的知识,收听解放区的广播,了解和讨论革命形势,提高政治觉悟。影响较大的有:
南开中学读书会(小组) 1945年11月南开中学复校后,男同学由地下党员马鸿宾、刘廉志、王炳仁等发起组织起几个读书会,女同学由梅宗娥、张宗瑞、李吟秋、冯以平组建读书小组。 这些读书会(组)从阅读进步文艺小说开始, 逐渐引导阅读《大众哲学》、《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以及毛泽东的著作等,使同学们接受革命启蒙教育。
耀华中学未名读书会 1946年2月成立, 由共产党员刘来(康力)、刘子安、徐景春等20几名教师和同学组成,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近代史3个小组,阅读《大众哲学》、《通俗经济学讲话》等进步书刊, 讨论大家关心的时事政治和自身进步与前途等问题。还开展唱进步歌曲、排演小节目、组织集体游戏等活动,团结和培育了50多名同学,有的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或“民青”组织,壮大了中共地下组织的力量。
北洋大学学生自治会阅览室 1947年下半年由学生自治会理事袁耕创办。阅览室陈列马列著作、革命文艺图书和苏联的文学作品,以及《时代》、《文萃》、《群众》等进步杂志;还暗中介绍解放区的信息和传阅共产党领袖的著作,并与中共地下书店“读者书店”合作,代销进步书刊,被师生称为“文化解放区”。
基督教青年会图书馆 1947年下半年由中共地下党员栾宪经负责,采取由进步同学捐书,向社会募捐购书等方式,收集到三四千册革命进步书籍,其中有革命文艺小说及哲学、历史、科技等书刊,基本读者有数百人。
南开大学铁流工学社 1947年秋由中共地下党员翟秀琏、江德元、孙克文、李祖培发起组成。工学院的同学自由参加。起初是在进步同学中传阅革命文艺小说,如茅盾的《腐蚀》、高尔基的《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等。随后是传播时事新闻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 以及开展唱歌、演戏、办报、摄影、野游等多种课余活动,团结同学共同进步。 成员由十几个人发展到80多人,占南开大学工学院学生的40%。
五、群众歌咏活动
1937年春,在上海从事救亡运动的音乐家刘良模来天津,在东马路基督教青年会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教唱了《救国歌》、《大路歌》、《毕业歌》、《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学唱者有400余人; 同时还通过青年会设的广播电台转播教唱实况,扩大影响,使更多的人学唱。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歌咏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天津各大、中学校及一些工厂、企业里,都有群众歌咏队、合唱团和教唱革命进步歌曲的活动。在群众集会或游行时,《团结就是力量》、《你是灯塔》、《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歌声,此伏彼起。影响较大的歌咏团队是:
南开大学星海合唱团(简称南星合唱团) 成立于1946年10月,由李祖义、梁志英发起,指挥韩敬庸(今名韩里),主要成员有宋学謇、聂运鲲、李祖培、陈康侯等人。合唱团成员从初期的100人发展到260多人。他们多次演出《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和《义勇军进行曲》、《雨不洒花花不开》等歌曲,并创编演出《抗暴歌》、《五月二十那一天》等配合学运的歌曲。他们还向各学校传唱,并为一些学校培养歌唱骨干和指挥,推动全市歌咏活动的开展。
北洋大学北光歌咏队 1947年成立,程振声和王桂五为正副队长。 开始有十几个人,曾排演《黄河大合唱》。 1948年初扩大成立了“北光社”, 下设歌咏团、舞蹈团、话剧团和口琴队,成员达到480多人, 约占全校总人数的68.6%。 他们经常演唱 《团结就是力量》、《茶馆小调》、《你你你,你这个坏东西》等进步歌曲。舞蹈队曾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阿拉木罕》、《喀什喀尔》及秧歌舞,还推广简易的集体舞,举办联欢活动,团结了很多同学。
青年会合唱团 1947年暑期组成, 成员来自广东中学、耀华中学、南开中学 、木斋中学、新学中学、特一中学等20几所学校的学生, 有150人左右。该团由中共地下组织领导,通过演唱和组织晚会演出,传播革命、进步歌曲 ,培养学校的歌咏活动骨干,不断扩大影响,推动学校歌咏活动。
东亚毛纺厂劳晶实验剧团 1946年成立,中共地下党员石小东担任艺术指导。该团除演出田汉的《回春曲》、陈白尘的《裙带风》等进步话剧,还在车间组织歌咏队 ,教唱革命 、进步歌曲 。曾在1947年“五一”节组织歌咏专场演出 ,演唱了《光明赞》、《青年歌》、《黄河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等。
六、出版刊物
抗日战争胜利后, 各学校的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纷纷组织起研究会、 壁报社。 还陆续出版20余种小型进步刊物。如省女中的《一二一》,省男中的《铃铛》,市三中文艺研究社的《吐露》,耀华中学的《学生》(后改为《五四》)、《晨曦》、《吼声》、《自由城》,南开中学的《北斗星》、《南钟》,木斋中学的《乌合》,工商附中的《读书生活》,女二中的《爝火》等。同时,社会上的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文化人还创办出版有《民言》、《一周》、《火把》、《自由周报》等刊物。这些报刊大都是以文艺形式宣传民主运动和革命道理,对启发群众的革命觉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