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图 书 馆
 
  第七章图书馆协作组织、学术团体
 
 
第一节 图书馆协作组织 ...回目录 
  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和80年代建立的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图书情 报工作协调委员会,都承担图书情报事业的研究、探索和开发利用,开展各图书馆之间的协调协 作,以及组织图书馆干部的培训提高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天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建设。
  一、天津市中心图书馆委员会
  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同年7月,文化部召开的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 确定了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1957年秋,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全体会议批准的由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的《全国图书馆协调方案》中,决定在北京、上海成 立两个全国性的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在武汉、沈阳、南京、广州、成都、西安、兰州、天津、哈尔滨成立 9个地区性的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天津地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于1957年8月10日成立,10月成立天津地区中心图书馆。
  天津地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隶属于天津市科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主要领导成员由中心图书馆各成员馆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娄凝先(天津市人民委员会秘书长、市科委主任);副主任委员:黄钰生(天津市人民图书馆馆长);委员:黄钰生、冯文潜(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孙令衔(天津大学图书馆馆长)、翁之熹(天津市医学图书馆副馆长)。委员会下设工作组,由中心图书馆核心馆抽调人员组成,负责处理委员会的日常业务工作。
  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任务:一是协助天津市科学工作委员会研究天津市各图书馆为科学研究 服务的统筹安排和全面规划;二是研究和协调中心图书馆之间的分工合作,包括书刊采集、调配及 馆际互借等问题;三是编辑天津市各大图书馆的联合目录及新书通报;四是研究有关业务干部培训提高问题。
  中心图书馆由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天津市医学图书馆、天津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天 津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北天津师范学院图书馆、天津医学院图书馆7个单位组成,以天津市人民 图书馆和天津市医学图书馆为核心馆。
  中心图书馆各成员馆分工如下: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面向全市读者开放。医学图书馆以医学临床学术方面的书刊为主,为全市的医药卫生工作者服务。高等院校图书馆除保证本校师生的需要外,根据各馆学科藏书特点对口开放。即:南开大学图书馆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经济、中西语言文学等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开放;天津大学图书馆对机械、电机、土木建筑、水利、化工、纺织等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开放;天津师范学院、河北天津师范学院图书馆对教育心理及文史等学科工作者开放。
  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成立后,制定了《天津市图书馆采购资本主义国家原版书刊协调方案》、《天津市1958—1959年期刊联合目录》、《天津市外文过期期刊联合目录》、《天津市期刊联合目录(医学部分)》。同时,受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和河北省科委委托,分别编辑出版了《化学化工外文图书联合目录》、《河北省医学图书馆联合目录》、《河北省化学化工中文图书联合目录》,还开展了书刊馆际互借工作等。
  1962年2月,国家科委、文化部发出的《关于加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工作领导的联合通知》,推动了天津市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工作,协调协作单位在原8个中心图书馆的基础上增至39个,先后编制全国性和天津地区性的“联合目录”共9个,为科技人员发放通用借书证5000多个。
  同年3月,天津市文化局召开的天津市图书馆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经过修改的《天津市中心 图书馆委员会组织简则》和《关于加强天津市中心图书馆成员馆之间馆际互借的意见》;明确了天 津市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在天津市人民委员会领导下,在市科委、市文化局的具体领导下进行工作 及其承担的任务和应发挥的作用。
   为解决天津市中心图书馆各成员馆订购外文原版书刊经费紧缺问题,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情况 下,天津市人民委员会于1962年第二季度为该委员会特批拨给外汇美金1万元,作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各成员馆补充急需书刊之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工作停顿,组织解体。
  二、天津市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
  天津市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于1989年11月10日。是由公共图书馆和高校、科研三大系统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建立的全市性的图书情报横向联合组织。其宗旨是促进天津市文献资源采集、开发利用和计算机网络的建立,使天津市图书情报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中 发挥积极作用。
  任务是:探索研究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天津市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的建议;协作协调天津市文献资源合理布局和开放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研究协调天津市图书系统计算机应用和数据库、网络的建立。
  协调委员会由天津市科委、市文化局、市高教局分管本项业务工作的负责人担任正副主任,并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天津市图书馆界的专家和学者担任咨询顾问。规定由市科委、市文化局、市高教局各派一人组成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天津图书馆。
  该委员会成立后,按照“多做实事,先易后难,快出效果”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工作,先后完成天津市首批参加全国文献资源的调查工作,协调天津市预订国外及港台地区原版期刊的工作,编制《天津市外文报刊联合目录(1988—1992)》,并建立了数据库。
  该委员会于1993年5月面向全市科技工作者发放《天津市图书资料(集体、个人)通用阅览证》。持此证的读者,可根据需要到协调委员会41个成员图书馆阅览馆藏文献。
  三、天津市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
  天津市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高校图工委”)于1981年11月16日成立。当时称“天津市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1987年,国家教委明确高校图书馆及图工委的教育和情报职能,遂改为现名。高校图工委是在天津市高教主管部门和全国高等学校图工委的双重领导下对全市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进行协调的联合组织。其任务是:
  1.传达上级有关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的指示和要求;落实全国图工委和天津市高校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了解和掌握各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情况;研究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有关事项;提出完善和改进高校图书馆整体工作的意见。
  2.开展天津市与外省有关高校图书馆之间文献资源建设的协调工作,组织和推动馆际互借与交换,调剂剔旧图书,编制联合目录,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3.开展高校图书馆工作有关课题的学术研究活动,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学术水平。
  4.开展与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及其有关组织之间的联系,交流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换信息,促进 天津市各高校图书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5.负责由高校主管部门主办的专业学术刊物《津图学刊》的编辑工作。
  6.组织培训高校图书馆在职工作人员,提高其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
  7.开展对图书馆工作的评估,交流图书馆发挥教育和情报职能作用的经验。
  该委员会由天津市高校主管部门领导成员及各高校图书馆的代表(馆长)组成,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和秘书长职位。
  高校图工委于1983年9月成立秘书处,设在南开大学图书馆;1993年5月移至天津外国语学院内。
  1983年12月,高校图工委创办《津图学刊》。主编来新夏,副主编阎英琏、张凤岭;公开发行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至1995年已出刊51期。
  高校图工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1991年6月应美国俄亥俄州州立6所大学邀请,组成以金永清、来新夏任正、副团长的6人访问考察团,对这6所大学进行访问考察。同年10月,接待了以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华伟博士为团长率由波林格林州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罗斯·米勒、霍华德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何光国、克利夫兰州大学图书馆馆长汉娜诺·诺德、迈阿密大学图书馆馆长米莉·赛森丝等组成的美国大学图书馆访华团一行5人来津访问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