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部门图书馆(室),独立建制的有160余处,其名称有“图书馆”、“文献馆”、“资料室”、“情报 室”、“信息室”、“信息中心”等。其规模大小不一,图书文献资料的收藏各有特点,其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也不尽相同。此类图书馆均系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建立发展起来的新型图书情报单位,在其本专业领域内,为科研和生产服务。有的馆(室)自建立以来,馆藏国内外文献资料不断增加,读者工作不断拓宽深化;有的承担了多批国家级、市级研究课题和科研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果;有的在机构、馆藏、业务工作等方面发展迅速,已与国内外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有的加强图书情报基础工作,建成网络化的现代化信息服务系统,成为向一定学科提供国内外最新信息的基地和文献检索中心。
一、天津市医学图书馆
(一)历史沿革
天津市医学图书馆是市级医学专业图书馆,隶属天津市医学科技情报研究所,坐落在和平区成都道131号(天津医学科技情报研究所内)。1956年开始筹建,1957年7月1日开馆。开馆初期,藏书4000余册,期刊367种(其中中文期刊64种,外文期刊303种),有工作人员15人。
1957年,“天津市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成立,医学图书馆为成员馆之一。根据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分工,该馆负责全市医学书刊采购的协调平衡工作,并负责编印全市医学书刊联合目录和新书通报。
1960年,该馆建立全市医学图书馆(室)协作网,成员包括卫生系统、军队医院、企业医院等60 多个图书馆(室),开展了协调书刊订购、馆际互借、业务培训等工作。
1972年,该馆与卫生局情报室、《天津医药》杂志社合并成立天津市医药科技情报站,图书馆改为图书组。1981年5月,天津市医药科技情报站改为“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所”,恢复“天津市医学图书馆”名称。此时藏书11万册,中外文期刊增至千余种。近年来,加强基础工作,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增加现代化服务手段,成为向全市医药工作者提供国内外最新医学信息的基地和医学文献检索中心。
馆舍总面积虽仅有800余平方米,由于馆藏丰富,环境幽雅,工作人员服务周到,被誉为“小巧玲珑”的图书馆和专家的“摇篮”。
(二)职能机构
职能机构设有采编部、流通部、检索咨询部、期刊部和技术发展部。有工作人员20人,其中副研究馆员2人,馆员7人。
该馆由医学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兼任馆长,并由所长、图书馆主任和学科带头人组成馆的学术委员会,负责对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指导。
(三)馆 藏
按照综合性和保证重点科研与防病治病项目需要的原则,图书收集以现代医学为主,同时注重收集传统医学图书。藏有国外医学百科全书、国内书目、期刊联合目录等,形成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藏书体系。
总藏书量14万余册。其中中外文图书约10万余册,中外文期刊约4万余册。平均每年新购图书1200余册,订购期刊1400余种。
已与国内200多个医学图书情报单位和英、美、日、加等国医学图书情报单位建立了情报交换关系。
(四)读者工作
服务范围面向全市卫生系统3万余名职工。服务内容:
1.图书资料借阅服务:设有中、外文期刊阅览室、外文期刊过刊阅览室、检索工具室和普通阅览室。期刊全部开架阅览。图书类实行两种办法:一般读者闭架借阅;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开架借书。
各阅览室有专人为读者查找资料、介绍检索方法和检索工具书的使用,并承接追溯性文献代查咨询项目。
2.文献、信息咨询服务:包括解答咨询,对临床、科研的重点项目进行定题服务等。
3.计算机网络及电子阅览服务:1990年6月引进美国CD-ROMMEDLINE只读光盘检索系统。它包括医学索引(IndexMedicus)等3种重要的目录索引,收录70多个国家3200余种期刊文献目录。
1992年,该馆作为地区二级终端,通过天津市科技信息研究所终端与世界DIALOG、ORBIT和ESA-QUEST三大检索系统建立了使用关系,可以通过该馆终端从这三大联机检索系统检索文献。
4.引进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文献数据库,开展中医药查新咨询工作。
1994年底,该馆在全国卫生系统首次联通美国INTERNET交互网络,并开展了联机检索等信息服务。在全国医药卫生系统第一个建立了大型区域网——天津市医药卫生科技信息计算机网络(津卫网THN)。服务项目有电子阅览室和远程联机用户。
二、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一)历史沿革
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是以收藏社会科学图书、资料、期刊、报纸等为主的综合性专业图书馆。其前身是天津市历史研究所图书资料室,成立于1958年10月,设在马场道天津历史研究所旧址院内。“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历史研究所被撤销。图书资料室人员流失,图书资料散失、损坏。1972年恢复历史研究所建制,图书资料室随之恢复。
1979年3月,天津社会科学院成立,历史研究所划归该院所属,图书资料室改为该院图书馆。馆舍位于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7号天津社会科学院院内。总面积4600平方米,分为工作区、阅览区、书库区三部分。书库区面积为2800平方米,可容纳百万册。阅览区面积为1300平方米,设有综合报刊阅览室、中外文工具书阅览室、经济书刊阅览室、日本研究书刊阅览室、天津地方史资料阅览室、台港图书报刊阅览室等。
(二)职能机构
设采编部、编目部、流通部、阅览部和办公室。有工作人员18人,其中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3人、馆员6人、助理馆员2人、管理员1人。
(三)馆 藏
藏书绝大多数为社会科学类各学科图书,兼收少量的自然科学各学科图书。图书收藏范围包括: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哲学,社会科学总论,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宗教等类社会科学图书,工具书及期刊、报纸。其中,以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类各种书刊为收藏重点。兼顾哲学、美学、伦理学、文学、法学、日本问题等方面。在藏书中,以日本史、天津地方史类和港、台社会科学各类图书,以及港台出版的部分期刊合订本较有特色。在线装古籍中,以明、清两代关于天津的笔记和清乾隆年间直隶省部分县志为独特收藏。外文图书以日文图书为重点。
至1994年藏书总量40万册。其中,中文图书36万册,包括线装书7000函,1.997万册;外文图书4万册,包括西文图书7000册、俄文图书3000册、日文图书3万册,兼有法文、德文等少量图书。中外文报刊合订本5万余册。另有台湾、香港近年出版的社科类新书万余册。
(四)服务对象
该馆服务对象主要是社科院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近年来,逐渐扩大为社会服务的范围,每年接待院内外读者近万人次。另外逐步扩展对外联系与交流,已接待美、日、俄等国专家、学者和港、台学者多人。
三、天津市科技信息研究所文献馆
(一)历史沿革
天津市科技信息研究所文献馆(简称“科技文献馆”)的前身是天津市科委情报处于1960年成立的资料组。当时引进一批国外样本,开辟了样本阅览室。以后扩大到订购国外科技期刊,开展阅览、咨询、检索等服务业务。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该室于1964年增加工作人员,购进科技文献资料。“文化大革命”中,随科委机构撤销,资料室关闭,人员下放劳动。
1973年10月成立天津市科技情报所,建成中文、外文及样本3个阅览室,建立了收集、分编、制卡、流通、检索、咨询管理制度。1982年天津市科技情报所由和平区和平路迁至河西区吴家窑大街新建的情报大楼,将资料室改称“文献馆”,开展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
(二)馆 舍
馆舍面积1800平方米,阅览室1720平方米。设文献开发部、中外文采编室、中文文献阅览室、专利文献阅览室、缩微文献阅览室、外文文献阅览室、外文期刊及特种文献阅览室、样本与检索期刊阅览室等。有工作人员24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7人、中级6人、初级8人。
(三)藏书建设
以工程技术为中心,重点收藏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新能源、节能新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文献;载体形式以印刷型为主,辅以缩微平片、胶卷和光盘;文献类型以科技期刊、会议录、中外文专利、检索工具书、产品样本及标准文献为主;馆藏结构按照突出重点、照顾一般、确保成套文献、确保核心期刊的原则进行收集,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至1995年,馆藏总量2.1687万册,期刊(合订本)6.6513万册,其它文献1040万件。
1.重点文献:国外科技期刊文种有西文、日文和俄文等;专业范围包括化工、机械、电子、轻纺、食品、能源和交通等。
2.专利文献:70年代初开始收集,有日本、美国和世界专利组织的检索工具书。1982年配齐各种专利说明书(载体类型全部是胶卷)。已收藏有美、英、德、法、俄、瑞士、日本和两个国际组织及中国专利文献1000万件。1993年配置“中国专利(CNPAT)文摘(CD-ROM)光盘数据库”。
3.国内文献:多年来一直保持在2000种左右。其中国内会议文献从1980年以前每年几十套发展到每年150 —200套。
4.国外工业产品样本:自60年代初开始收集,已存有16万余册。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32个国家。
(四)现代化技术应用
备有进口缩微文献阅读器、复印机、缩微复印机等,能随时为读者提供文献复印服务。
1983年引进“王安小型计算机”,开始自动化研究,承担了一批国家级、市级的研究课题,获得丰硕成果。
该馆年接待各界读者和用户约5万人次,已成为天津市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与服务中心。
(表8-7)天津市科研系统文献馆(资料室)基本情况一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