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图 书 馆
 
  第三章 党校、工会、共青团图书馆
 
 
                   第一节 党校图书馆 ...回目录 
  党校系统图书馆(室),除市委党校建立较早以外,大多是在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立发展起来的。至1995年,全市共有各级党校73所,其中有图书资料馆(室)建制的59处,总面积1.2万多平方米,总藏书量106万多册,有工作人员206人。
  各馆(室)均注重图书资料建设,积极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在为教学、科研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图书馆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于1951年建立图书室。1957年2月该校与市行政干部学校合并,建立中共天津市委中级党校。两校图书室合并后改称图书资料室,由党校教育长兼管,另任命3名副主任负责业务与行政工作,全室工作人员有20名。至1964年,藏书12万册。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校被迫停办,图书室被封闭,所藏图书资料大部分散失。
  1971年9月,市委党校复校后,图书资料工作暂附设在教务部门。1973年图书资料室开始重 建,同时开展借阅服务。至1978年底,藏书达到7.5万册,有工作人员11名。1979年初,新建面积近2000平方米馆舍落成。1979年3月,图书资料室独立建制。从此,各项业务工作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至1980年,馆藏书刊达到12万册。
  1984年10月成立天津市党校系统图书资料中心。1992年9月市委党校图书室更名为“市委党校图书馆”。此时藏书已达30万册,工作人员增至28人。至1995年,馆藏书刊增至32万册。
  图书馆设综合技术部、采购编目部、流通阅览部、参考咨询部和《资料月刊》编辑部。有工作人员22人,已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的19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8人,初级10人。
  藏书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为核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尤以中共党史、党的建设 和党的历史文献为重点,形成具有党校特色的藏书体系。近年来,随着党校课程设置的变化,增加经济类藏书,充实文史、法学、领导科学、管理科学、现代科技,以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图书资 料,特别注意收集地方出版物,使藏书更具地方特色。
  藏书总量有30多万册,另有报刊合订本1048种、2万多册。入藏的图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著作的各种版本的全集、选集、单行本比较齐全,并有解放前解放社、晋察冀边区出版 的革命文献。解放后各主要出版社出版的社会科学类图书的历次版本及内部资料、手抄文献、革命家回忆录等均有收藏。还收藏有古籍线装书916种、1万余册。报刊合订本中,包括解放前报刊3282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3800册,港台及外文报刊1632册。
  服务对象主要是党校的教研人员和学员。党校系统图书资料中心成立后,服务对象扩大到区县局和大企业党校的教研人员。为适应教研人员和学员的需要,根据课程安排,陆续开设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党的建设、领导与管理等专业阅览室,以及古籍文献室、港台与外文文献室、建国前期刊室、建国后期刊室、复印资料室、声像室等。阅览面积700平方米,设200个座位。从1985年开始,教研人员可入库选书;1986年起,逐步扩大开架借阅范围。
  多年来,配合党校教学和科研,先后编辑《求知》、《学习资料》、《教学参考资料》、《内部参阅资料》、《报刊文摘》、《领导参阅》、《专题参考》等业务资料。1987年4月将《内部参阅资料》正式定名为《资料月刊》,作为党校图书馆资料刊物定期出版。还主编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党校图书馆《馆藏建国前期刊联合目录》。
  为促进成员馆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1992年5月,“中心”对所属56个区县局及大企业党校图书馆(室)的工作开展了科学评估。通过评估,进一步促进了党校系统图书资料事业的发展。
  该馆自1994年起添置计算机和管理系统软件,向现代化多功能的发展方向迈进。
  (表8-5)天津市党校系统图书资料馆(室)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