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图 书 馆
 
  第二章 学校图书馆
 
 
                    第一节 高等学校图书馆 ...回目录 
  天津市的高等院校,历来重视图书馆的建设。至1994年,全市高校图书馆达到26所,馆舍总面积为15.6万平方米,藏书总量999万册,有工作人员992名。图书馆的总体条件适应了为教学、科研和读者阅读的需要。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高校图书馆还与外国一些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图书资料交换关系和进行了图书馆学的学术交流活动。
  一、天津大学图书馆
  (一)历史沿革
  天津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北洋西学学堂图书馆,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建校时成立。最初馆舍及设备均较简陋,曾聘美籍人爱温斯和东伊那任图书馆名誉管理员和图书馆主任;管理制度及目录组织等均采用美国图书馆办法。民国以后,受时局动荡的影响,发展缓慢。1937年北洋工学院西迁入陕,1938年7月与北平大学工学院等校合组西北工学院,并成立西北工学院图书馆。
  1937年7月天津沦陷后,学校成为日本侵略军的兵营,仅有部分贵重图书寄存于英租界外商公司,相当数量的图书期刊流落社会,损失严重。抗战胜利后,1946年取回寄存图书及收集散失书刊,恢复重建北洋大学图书馆。解放前夕,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护校运动中,书刊得以完整保存。
  1951年9月,北洋大学图书馆与河北工学院图书馆合并成立天津大学图书馆,以西

8-13 天津大学图书馆
沽原馆址为总馆,元纬路馆址为分馆。1952年随学校迁至七里台新址。1956年该校响应中共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加强对图书馆工作的领导,调配干部,增加经费。1958年8月图书馆迁入近万平方米的新馆舍,规模扩大,藏书增加,还进行了业务改革。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图书馆正常业务基本停顿,1971年始逐渐恢复。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馆舍震裂,书架倾倒。全馆人员在震后修复书架、整理书刊,并在临建棚中坚持借书服务。1981年国家教委成立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该校图书馆为天津高校图工委委员馆,馆的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在利用现代化技术为教学、科研服务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馆 舍
  自清末北洋西学学堂图书馆始建至1958年以前,因多种原因,几十年内一直无独立馆舍。
  1985年建成北馆(即老馆) ,建筑面积为9853平方米 ,位于教学区中心 。同年 ,4570平方米专用书库扩建完成 。 1990年建成总面积为1.0968平方米、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科学图书馆;另新筹建300余平方米的分馆。馆舍大规模扩大,馆藏书刊得以合理布局,从而扩大了开架阅览范围,服务质量提高。
  (三)职能机构与队伍建设
  1.职能机构设置
  解放前,图书馆曾先后设图书馆经理官、主任主持工作。解放后,图书馆由教务长和教务处领导,由学校任命专家教授担任图书馆主任。设采录组、编目组、流通组、阅览组和办公室。
  1957年9月学校组建图书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校长(或副校长)担任,图书馆长任副主任委员。1958年和1961年职能机构设置进行了改革。
  1974年确立校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由负责教学的副校长主管图书馆工作。1980年10月恢复由校长、各系系主任(或著名专家)、教学处长、科研处长、共青团委负责人、图书馆正副馆长组成的图书馆委员会。职能机构设有采购部、编目部、流通部、样本书阅览部、期刊部、科技查询中心、文献教研室、技术部、社科部、办公室等。
  2.队伍建设
  图书馆采取多种措施补充和培养干部:①有计划地选留应届毕业生;②公开招聘;③举办多种学习班(如古汉语、英语、计算机、图书情报、现代化新技术应用等)。
  至1995年,图书馆有工作人员129名。已取得各级专业技术职称的117名。其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人,副高级11人,中级62人,初级39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全馆人员的90.7%。其中研究生及本科毕业生占54%。已形成具有较高学历和一定专业水平的图书馆业务骨干队伍。
  (四)馆 藏
  按学校课程设置及学制的实际,早期图书馆收藏以法律及理工科西文教材与参考书为主。至1934年,馆藏中文书30000余册,西文书20000余册,共50000余册;中外文期刊160种。1937年7月天津沦陷后,绝大部分图书遭日本侵略军洗劫,部分图书流至天津市立第一图书馆。1939年天津发生水灾,幸得该馆馆长王君石及馆员们精心保护,藏书未受损失。抗日战争期间与北平大学等合组的西北工学院图书馆,藏书共10000余册(中文书10000余册,外文书3833册)。
  1946年在西沽原址恢复北洋大学后,从天津市立第一图书馆收回书籍200余箱(均为西文原版及中国古籍),从德商兴华公司、美商慎昌洋行取回战前寄存的图书60箱。到1946年底,馆藏中西文图书及杂志3.0048万册。为广集图书,向全国北洋校友发出了“募集图书启事”,校友们以捐资、购书相赠、将自己的珍藏献给母校等多种方式热烈响应。同时也得到社会上层机关和国内外文教单位的支持与帮助。1948年教育部拨出外汇7500美元,从美国五大书店购置最新出版的图书和杂志1000余册。这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英国、美国的文化委员会科学组织赠送一批现代科技图书和杂志。到1948年底,馆藏已增至70000余册。天津解放前夕,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护校队全力保护,图书期刊得以完整保存。1949年5月统计,馆藏西文书20000余册、中日文书30000余册、西文杂志合订本10000余册、中文杂志报纸10000余册,共70000余册。
  到1957年,馆藏增加到32.1391万册。1964年,馆藏书刊总数为80.4万册,比1957年翻了一番。
  馆藏图书以自然科学图书为主,约占全部藏书的75%,其中又以数、理、化和工程技术图书收藏较为丰富。近年来,随着边缘科学发展,学校增设了工业企业管理、技术经济等新专业,因而在经济、工业管理方面的书刊逐步增加。
  藏书特别注重专业性强、反映各学科前沿研究动态、对学位论文及科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各种国际学术机构出版物的收藏,以收藏年代早、连续性强、自成体系为特色。
  馆藏期刊以自然科学类为主,约占过刊总量的92.9%。外文过刊数量较多,其中西文科技刊占过刊总量的54.2%。多年来已形成西文工程技术类比重较大、收集齐全的优势。一些著名的期刊自创刊起即行入藏。
  “文化大革命”初期,图书馆业务陷于停顿。1981年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后,加强了馆藏建设。1995年底藏书量为155万余册,其中图书136.6万册(中文89.5万册,外文47.1万册),期刊合订本16.6万册(中文4.4万册,外文12.2万册)。另藏有特刊及标准7.8万册,声像资料0.9万件,光盘数据库5种。
  (五)读者工作
  图书馆主要读者是全校所有师生及职工约2万人。基本服务方式是提供阅览、外借和参考咨询。50年代前期,受馆舍和工作条件所限,多以综合阅览和图书外借为主。1958年,馆舍扩大,条件改善,逐步设置专业书刊阅览、样本书库及文献索引阅览。1985年后,外借服务采取闭架与开架相结合的方式。1990年科学图书馆建成,引进高档微机及光盘数据库,建立了国际联机检索终端等,读者工作出现新局面。
  1.馆内阅览
  (1)北馆(老馆)阅览(有座位1030个)。设有:
  常用科技书阅览室:陈列中文常用科技参考书、工具书。
  社科期刊阅览室:陈列中文社科现刊及近年过刊,社科文摘资料及当年报纸。
  文艺期刊阅览室:陈列中文文艺现刊及近年过刊。
  社科过刊阅览室:陈列历年社科过刊,并附设过期报纸库,供闭架查阅。
  (2)科学图书馆阅览(有座位910个)。设有:
  中文科技期刊阅览室:陈列中文科技现刊及1974年以后的科技过刊、1978年以后学校研究生毕业论文、兄弟院校交换资料。
  外文科技期刊阅览室:陈列西、日、俄文科技现刊及近年科技过刊。
  外文科技期刊库:陈列1970年以来的西文、1974年以来的日文、俄文科技过刊。
  样本书阅览室:陈列近年内到馆的中外文样本书和1974年以来到馆的国际会议录。
  样本书库:陈列1974年以来到馆的中文科技及全部外文样本书。
  2.外借服务
  1985年春调整了借书处:设中文借书处、外文借书处、中文基础书开架借书处、中文专业开架借书处、外文书开架借书处、文艺书开架借书处。
  3.参考咨询
  1964年成立检索组。“文化大革命”中撤销检索组建制。1979年重新恢复检索组,1985年改设参考咨询部,同时成立情报信息中心。
  1992年11月,国家教委批准天津大学图书馆首批成立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于1993年4月将原有两建制合并成立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该站设有:
  (1)教师检索室:陈列中外文检索刊物314种。内有国际上几大权威检索工具,如《工程索引》、《化学文摘》、《科学文摘》等。收藏年份均在20年以上,接待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及优异生。
  (2)专利标准阅览室:陈列国内外的专利及其《标准》。
  (3)国际联机检索室:有国际联机检索终端,已与美国DIALOG情报检索系统联网。通过该系统400多个可供检索的数据库,能及时检索到国际最新信息。
  1993年查新中心机检课题数量列全国12所高等院校查新站的榜首。1994年10月电子信箱开通。该馆已成为北京公用电子信箱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电子通讯单位的用户,能与世界上著名的Internet网、sprint网等6个电子通讯系统联网;校内用户可在图书馆利用微机与全球网络沟通,可向世界各地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
  (六)辅导工作
  1.设施条件:
  在科学图书馆设有256个座席的学术演讲厅和可容纳百余人的多功能会议厅;在学术活动区设专家研究室和为学术会议提供会议场所;为在校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专用工作间。
  2.宣传报道和阅读辅导
  (1)新书报道:在中文和外文目录室各设有新书报道栏,定期公布新到图书。
  (2)专题书展和专题书目:曾举办“太阳能”、“地热能”等书刊专题展览;编印《地热能参考资料》和《馆藏工具书目录》等,供读者利用。
  (3)阅读辅导:利用馆藏资料对学生进行阅读辅导。每年除配合重大节日举办图书展览外,还根据客观形势和热点问题举办读书会,并创办《图书馆与读者》小报。
  (七)现代化设施及现代化技术应用
  1.计算机应用:全馆拥有多台计算机,分布在计算机室和有关业务部门,各部门可独立开展相应的业务。
  2.视听服务:1985年增设听音室、录像室、彩色放像机、大屏幕投影电视和多种外语与专业录像带。1990年在科学图书馆内增设视像厅和听音室,可在同一时间为若干读者提供不同内容的录像。全馆视听室共有410个座席,成为学生学习外语的第二课堂。
  3.缩微阅读:60年代即已开展此项服务。1990年在科学图书馆设缩微阅读室,配备多台显微阅读器,包括带复印设备的缩微阅读器,可在阅读时进行复印。
  4.复印服务:备有多台复印机,能及时复印读者需要的资料。
  二、南开大学图书馆
  南开大学图书馆于1919年建校时创立。1920年设图书馆委员会,将大、中学部图书馆合并。1923年8月,大学部迁入八里台新校舍,馆址设在秀山堂。1924年9月改迁至恩源堂。
  1927年,天津著名藏书家、实业家、清朝直隶提学使卢木斋捐资十万元兴建“木斋图书馆”,翌年落成(馆址在今南开大学行政楼),为二层楼房,有阅览座位400个。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馆藏达20万册。其中古籍多为“延古堂李氏”旧藏;经、史、子、集内,元明刊本及其他较好版本有数百种之多;西文书6万余册;中外文报刊550多种。
   1937年7月28日日本侵略军炮轰南开园,木斋图书馆被摧毁,馆藏图书、资料大部分毁于炮火或遭日军劫掠。抗战期间,南开大学与北平大学、清华大学三校在昆明

图8-14 木斋图书馆
  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同时建立西南联大图书馆。1945年8月抗战胜利,1946年图书随校北迁。1947年8月,从日本追回西文图书194箱,经上海运抵天津,每本书扉页均贴有标记:“民国二十六年此书被日寇劫去,胜利后由东京收回刊此以资纪念。”1949年1月天津解放时,馆藏书刊17万余册。
  1950年卢木斋逝世前嘱子女向南开大学捐赠1.8516亿元,以重建木斋图书馆。
  1951年秋,原木斋图书馆修复使用。1952年冯文潜任馆长后,广开书源,充实馆藏,制订规章,改善服务,为该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7年3月,南开大学首届图书馆委员会成立,杨石先校长任主任委员。1958年10月,位于新开湖畔的图书馆大楼落成,翌年投入使用。1963年巩绍英教授任馆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图书馆工作虽遇到严重困难,许多专业技术人员仍然坚守岗位,坚持服务。1969年初大部分工作人员下放到“干校”劳动,到1970年下半年才陆续回馆。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时图书馆大楼损坏严重,全馆人员奋力抢救馆藏书刊,并在馆外搭设帐篷和简易房舍,坚持借阅服务。1979年黎国彬教授出任馆长。同年,高教部在南开大学图书馆设立以物理类为主的外国教材中心。
   1981年6月成立校图书馆委员会。1983年天津市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和《天津图书学刊》编辑部,均在南开大学图书馆办公。
   1984年来新夏教授出任馆长。在总馆之下附设有专业分馆及系、所级图书资料室20多个。其中,数学研究所图书馆为南开校友、世界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于1985年创建,其藏书和服务水平为全国同类馆之冠。同年成立的经济学院情报资料中心,是高校中规模最大的经济文献信息单位之一。
   1990年春冯承柏教授出任馆长。
   1992年该馆进行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业务工作规范和管理规章制度。同年,国家教委在南开大学建立文科文献信息中心。
   1994年11月17日国家教委和对外贸易部批准,将原天津对外贸易学院并入南开大学,该校原图书馆随之并入南开大学图书馆,改名为“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至1995年底,全馆共有藏书230万册,中外文报刊1.5万种。
   (二)馆 舍
  馆舍有两处。老馆位于校园东部新开湖畔,与主教学楼和东方艺术馆隔湖相对,1958年10月落成,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呈“工”字形,主体中部5层,两翼各4层。书库可藏书80万册,设有阅览座位1000多个,整个建筑在当时国内图书馆中居一流水平。1981年在大楼东西两翼后侧各增建了6层书库,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至此老馆总面积增至1.15万平方米,总藏书容量可达150万册。老馆以收藏中文平装书刊为主,主要为本科教学服务。
   1987年1月,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捐助港币1000万元,国家教委拨款人民币300万元,建造南开大学图书馆新馆——“逸夫楼”。此楼位于校园西部新教学区中心,是一座现代化开放型图书馆,建筑面积1.115万平方米,楼高5层,内部设计以“服务读者”为主,自南至北分设3区,多为开放式的大开间,便于开架借阅,1990年
5月投入使用。

图8-15 南开大学图书馆
  新馆的功能主要入藏文理科外文书刊、古籍、特藏、声像资料,兼及中文基藏库本和新中国成立前报刊等,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研究工作服务;国家教委南开大学文科文献信息中心、理科外国教材中心均设于此。设有大阅览厅4个,学术报告厅1个,专题阅览室和小型研究室10多个,共有阅览座位1160个。另有书库5个,可容纳图书100万册;书库内两侧设有阅览座位。
  (三)职能机构与队伍建设
  解放前的南开大学图书馆,直接对校长负责,校长聘请图书馆主任1人主管全面工作。解放后,图书馆实行校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学校建立了由各学科负责人组成的图书馆委员会。馆内实行由党委、行政、团总支、工会、教代会代表参加的馆务会议制度,并建有图书馆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
  1.机构设置
  图书馆的职能机构设有办公室、采购部、编目部、期刊部、参考阅览部、流通典藏部、古籍特藏部、文献服务部、技术部。
  2.队伍建设
  图书馆有工作人员132人。其中,学科专业结构:图书情报学35人,文科16人,理科12人,外语21人,其他专业4人;学历结构: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53人,大学专科40人,中专(含高中)20人,其他18人;专业技术职称结构:高级20人,中级50人,初级28人,其他34人。
  该馆重视人员的在职培训与教育。措施是选送非图书馆学专业毕业人员参加半年以上脱产进修学习图书馆学专业;鼓励支持具有中等学历的人员参加电大、业大、夜大、函大等成人教育学习;选送大专以上的人员出国进修学习等。
  (四)馆 藏
  建馆之初,藏书仅数千册。1923年增至3万册。1927年木斋图书馆落成后馆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除自购图书外,卢木斋以其家藏中文书3万余卷捐赠,其中以清朝“官书”为主。1930年天津著名藏书家李典臣捐赠经、史、子、集、丛及碑帖、戏曲本等计7.3万多卷。此外尚有严范孙、李组绅等人赠书。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藏书近20万册。1946年从西南联大分得图书3528册。随后,新购图书及接受颜惠庆、余鹤桥等人赠书,至1949年藏书达17.5万册。
  1950年接收天津市副市长、著名藏书家周叔弢的赠书7万余册和杨石先的赠书,还购得法国驻天津领事馆全部藏书1万余册,以及其他自购新旧图书。1952年陆续得到达仁学院(即贸易专科学校)、津沽大学、天津大学等图书馆的赠书。经过接受捐赠和调拨,至1966年馆藏图书达90万册。
  “文化大革命”期间,馆藏发展缓慢,外文书刊入藏受限。十多年中年均入藏量仅1万余册。到1978年,馆藏图书总量近110万册。
  1979年以来,在学校增拨经费的同时,还得到国家文科专款、理科教材中心专款、数学所购书专款及世界银行贷款的资助,使主渠道购书量大幅度增加。此外,还广辟书源,多开入藏途径:广泛开展国内外图书交换工作,大量征集国内外社会团体、学术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赠书;建立南开文库,收集南开大学在国内外、校内外的专家、学者、校友的著述。
  经过几十年积累,到1995年底,馆藏文献总量60余万种,230余万册。其中中文平装书34万种,115万册;中文线装书2万种,近30万册;外文图书45万册;报刊总收藏量1.5万种,37万册;中文现刊近3000种;外文现刊2500种;光盘、录像带、录音带8800件;缩微资料7000余件。所藏文献涉及英、法、德、日、俄、朝鲜、阿拉伯、西班牙等十几个语种。经过多年努力,图书馆藏书已基本形成适应该校多学科、多层次读者需要,文理兼备的多语种、多载体、具有国家研究级水平的综合藏书体系。
  馆藏中具有特色和较珍贵的有:
  该校经济研究所文献专藏:自1927年经研所始创起,在中外专家捐献图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外文书如西方不同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凯恩斯、费希尔、克拉克、李斯特等人的经典代表作。有多种利用西方经济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实地调查研究的资料和报告。其中有至今尚保存完好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种物价指数和统计资料。还有历届研究生结业毕业论文原稿,以及历届硕士论文提要汇编等原始资料,其中许多论文作者后来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著名学者专家。
  历史类藏书:除中国历史文献有系统完整的收藏外,美国史、日本史等外文藏书也比较丰富。其中,美国外交文件、成套的《美国历史上的大辩论》、美国历届总统咨文等均有收藏。    
  数学类藏书:早在30年代馆藏质量已闻名全国。当时世界著名数学家的专集有35种,多为绝版书。现藏数学类图书中,仅80年代以来的新版外文图书就有1.2019万种、1.8936万册,都是反映世界数学领域最新水平和动态的专业学术著作。
  化学类藏书:中外文核心杂志及年鉴、手册等,有完整的收藏。
  物理类藏书:有近年出版的物理方面外国教材和学术著作2000余种。美国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出版的物理方面的《会议录》全套收藏。
  革命文献收藏: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和译著及解放区的出版物。
  工具书收藏:有各类工具书1.9万余种。其中,中文8100种,西文7800种,俄文1600种,日文1600种。包括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传记、资料(年谱、年表、传记目录索引、人名录)。其特点是:①范围广泛,类型齐全,功能多样。②文种繁多。除有中、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文种外,还有阿拉伯语、希伯莱语、世界语、马来语、爪哇语及荷兰、芬兰、瑞典、希腊、意大利等数十种语言词典。③学术性强。富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工具书较为齐全。
  线装图书和地方志收藏: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如《天津卫志》(康熙本)是国内仅存的两部之一。
  特藏文献及非书资料:外文特藏内有多部颇具学术研究价值的稀世珍本。如英国首次来华大使马格尔尼当年觐见皇帝后写的英文原版书《英使觐见乾隆纪实》(1798),是外国人研究中国的重要文献。
  馆藏期刊:以数学、化学、生物、经济、历史等学科的刊物最具特色,其中连续收藏50年以上的刊物多达80余种。所藏中国海关自开关以来至1949年百余年海关册,是中国最完整的一套海关册。
  (五)读者工作
  为读者服务工作,是南开大学图书馆工作的主体。多年来该馆一直积极做好外借、提供阅览和参考咨询等项服务工作。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全馆开展“三爱一优”(爱馆、爱书、爱读者,优质服务)活动的同时,在流通阅览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流通出纳从传统的闭架式走向开架式:
  ①在文献资源的总体布局上,采用“藏阅合一”的开放型体系。除善本、特藏、样本库外,中文书库、外文书库、线装书库等全部实行开架或半开架借阅。②突破旧的藏借方式,实行“藏书、借书、阅览”三者合一,书库内设阅览座位,库外设出纳台。③开展预约借书和送书上门的主动服务方式。④流通典藏部门将10万余册主要教学参考书实行计算机管理。⑤加强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在努力为读者寻
求馆外信息源及联通手段的同时,尽可能为社会提供服务。⑥图书外借册数和借书期限等,根据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初级中级职称的教师、副教授以上人员的不同需要,作出具体规定。
  2.参考阅览工作:
  ①大量增设各类型阅览室、文献资料室和检索室,延长开放时间。②加强参考咨询服务。每个阅览室均设置咨询台、咨询本;大阅览室配备高级职称的咨询员,为读者提供文献、文献知识和检索方法的服务。
  3.帮助读者了解、利用图书馆:
  ①开设“社科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由专业人员为学生开课并结合教学编写了“实习指导”一书。②举办不同类型的“文献检索知识”讲座,向读者介绍馆藏,讲解利用图书馆的知识及文献检索方法。③编制录像和《读者指南》,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利用图书馆,或用于新生入学教育。④在实行“义务馆员制”的基础上,1991年成立了“南开大学图书馆读者协会”,吸收学生代表参与图书馆服务、管理和研究,广泛收集师生的意见和要求,促使图书馆改进工作。
  4.宣传辅导工作
  以多种手段、多种方法、多种样式开展宣传辅导活动,对读者进行爱护图书、遵守馆纪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
  (六)现代化建设 
  南开大学图书馆注重现代化建设,使传统式图书馆逐步向现代化图书馆迈进。
  1.现代化设备、设施:建有专用计算机房、视听室、缩微资料室。备有CDC小型机、微型机、光盘驱动器、打印机、复印机、卡片复印机、缩微阅读机、录放机、收录机、单放机、传真机。
  2.现代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①图书流通管理系统采用微机区域网管理图书10万余册,可接待读者近万人。软件包括全部中、外文图书流通系统的管理功能及系统维护功能。②引进并应用Bibliofile光盘数据。③引进了中文机读目录数据。④开展情报检索服务。1990年实现了科技情报检索二级网的应用,已与世界上最大的信息数据库系统——美国DIALOG系统直接联网,成为它的直接用户,并已备有与国内外一切终端联网检索的通讯技术与设备。⑤于1994年开通电子邮件(E-mail),与国际上建立了广泛信息联系。⑥建立了国家教委南开大学文科文献信息中心。⑦建立了全校查目中心,推动校内文献资源共享。⑧逐步实现了财务、文书档案等办公现代化管理。
  三、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
  (一)历史沿革
  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由原天津市教师进修学院图书馆和天津市工农速成中学图书馆合并而成的天津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址在六里台(原天津市工农速成中学内)。 
  1959年院系调整时,原天津师范学校图书馆划归天津师范专科学校,随学校迁往八里台,称天津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1960年5月图书馆随学校更名改称“天津师范学院图书馆”。1961年接收已撤销筹建的渤海大学2万余册图书。1962年河北大学地理系并入该院,有关地理类专业书刊随之调入该馆。1965年学校接收越南留学生,图书馆即购进部分越文图书。至年底,馆舍面积为2000平方米,有工作人员27人,藏书46.9万册。
  “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馆业务工作停顿,工作人员亦多变动。其间,学校8次搬迁,图书馆3次整体迁移。1973年起图书馆设立图书组、报刊组和资料组。
  1981年9月新建图书馆大楼在八里台校园内落成。1982年6月,随学院更名改称“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同年11月,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成立。按照该委员会颁布实施的《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章程(草案)》的规定,图书馆加强了藏书建设、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和馆舍建设。在1981—1994年的十几年中,藏书由81.389万册增加到122.151万册(不包括期刊),藏书质量经过评定已进入国家研究级图书馆行列。
  (二)馆 舍
  该馆分设在南北两院。南院为总馆,1981年建成,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北院为分馆,1985年建成,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南北两馆共可藏书120余万册,有阅览座位1164个。
  (三)职能机构与专业队伍建设
  职能机构设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期刊部、特藏部、技术部、经营部、办公室和六里台北院分馆。到1995年,有工作人员63人。其中男22人,女41人。学历情况:大本以上20人,大专20人,中专及以下23人;专业技术职称情况:高级6人,中级23人,初级26,其他8人;学科专业情况:图书情报学19人,中文8人,外语4人,历史1人,计算机4人,数学、化学4人,其他23人。
  自1958年至1995年,先后担任该馆主要领导职务的有:骆公权、张贻宝、杨世珍、刘景祥、萧传经、曹聪孙、计儒森、张凤岭、孙蕴、殷玉洁。
  (四)馆 藏
  1958年建馆时藏书5万册。校长任子庸提出“积极采购,保证质量”的要求。图书馆从多种途径采购书籍,还从河北大学和已撤销的渤海大学调入3万余册书籍、地图册等。至1965年底,馆藏图书46万余册,报刊合订本1.9万余册。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少量书刊散失或损坏。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拨款明显增加,又有国家教委的“文科专款”、“世界银行贷款”等资助,使主渠道购书量大幅度上升;同时通过征集、获赠、建立国内外交换关系等,广辟进书途径;还购进一批影印的重要文献,如《四库全书》(缩印本)、《申报》等,从而丰富了馆藏。
  藏书以该校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著作、教学参考书刊、科研参考书刊和工具书为重点,特别重视教育学、心理学和化学等重点专业学科书刊资料的收藏。至1994年,馆藏图书122.151万册,报刊9.3335万册。中文书占总藏量的93%,其中古籍线装书占中文书12%。外文书目占总藏书量7%。
  馆藏中具有特色和较珍贵的图书有:教育史、教育科学理论、心理科学理论、高等教育和中学教育各学科的教材、教法研究,以及教育文件汇编、年鉴等。
  地理类藏书较为系统完整。古代的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包括山川志、地方志)、游记、地图;近现代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综合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图学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著作等。
  外文图书的语种有英文、日文、俄文、德文、法文、朝鲜文、西班牙文等。其中收藏较多的有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方面的图书。
  古代类书有一百余种。有著名的宋代四大类书和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丛书除各种专类丛书外,包括自著丛书和地方丛书等有400余种。还有不见《中国丛书综录》著录的如清刊《锦官录》和《龙泉园集》等。
  地方性图书资料,收藏天津市和河北省及其所属各县县志较多。还收藏有天津乡人著述和天津出版机构的出版物。
  珍本、善本收藏有被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600余种,馆定善本近千种。
  解放前的中文报刊和教育类的报刊收藏较有特色。
  (五)读者工作
  该馆遵循“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工作方针,努力开发利用图书资料资源,开展外借、阅览、咨询、报道等服务工作。对有特殊需要的读者,派专人上门服务。还与天津各高校图书馆、市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等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
  阅览条件:设有学生综合阅览室、教师综合阅览室、外文阅览室、期刊阅览室、特藏阅览室、样本书库兼样本书阅览室。
  咨询、报道和技术服务:图书馆各部均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口头或书面答复有关询问,代查有关文献资料,可为读者复印所需文献资料和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
  宣传报道服务:①编印《图书资料简讯》,及时报道入藏新书,介绍重要书籍的内容;②开辟《读者益友》专栏,对读者进行阅读辅导,介绍有关图书馆的知识;③编辑剪报、壁报;④陈列展览该校教职员工的著作。
  (六)现代化建设
  该馆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80年代初确定以开发中文图书编目系统为起点,逐步实现计算机管理的基本思路。1989年购置国产VAX兼容机太极2230小型计算机,建起100平方米的计算机主机房,建立技术部,组织专业队伍和进行了技术培训。
  1990—1993年,在采编部建立小型计算机远程网络工作站,并建立起天津市第一座国家书目数据库。至1994年7月,完成了全部中文《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书目数据的回溯建库任务。
  至1995年,该馆拥有小型计算机、微机、小型机远程工作网、国家书目数据库、馆藏数据库、VAX机用和微机用《中文编目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基本实现了中文图书编目的计算机管理。
  (表8-3)1994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概况一览表
  (表8-4)天津市成人高等学校图书馆概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