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的学校图书馆,分高等学校图书馆、中小学校图书馆、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三种类型。
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始自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建立的中国第一所高等学校北洋西学学堂(后改名北洋大学,今名天津大学)图书馆。经过50多年的历史变迁至1949年,全市高校图书馆有11所。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学校图书馆不断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劫难。80年代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发展,至1994年底高校图书馆达到26所。这些馆都按照各自学校的特点,建设起较为丰富和具有一定特色的馆藏,新建、扩建或改建了馆舍,配置了各种现代化设备,并拥有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图书馆专业人员。绝大多数馆已达到作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的要求,成为学校的图书资料信息中心。1981年11月成立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促进了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发展和提高。
中小学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前,全部中学校藏书仅19万册,且分布很不平衡。解放初期,全市共有中学校图书馆54所,小学校图书室131所。以后随着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校图书馆不断增加。“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破坏,图书馆工作被迫停顿。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小学校图书馆事业迅速恢复和发展。至90年代初,图书馆设施明显改善,藏书增加到7756.9万册,阅览室2925间,阅览座席5.2万个。学生人均占有图书量,中学生为20.1册,小学生为4.7册。在为中小学生读者服务和指导阅读方面,按照少年儿童的特点,开展了“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爱我中华,爱我天津”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读书竞赛活动,对倡导中小学生读书求知、建设精神文明起到了积极作用。
天津解放初期,市属职业学校(即中等专业学校前身)规模小,校舍狭窄,多数无图书馆设施。“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属中等专业学校仅有的几个图书馆设施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后逐步恢复和发展。90年代初,职校学生人均占有图书量为21.8册。1990年3月天津市第二教育局颁发的《天津市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工作规程》,对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领导体制、馆舍、组织机构、工作人员、经费、设备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到1995年,全市67所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达3.8万平方米,藏书已达270万册。为促进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组织成立了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