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图 书 馆
 
  第一章 公共图书馆
 
 
                    第二节 区、县公共图书馆 ...回目录 
  天津市6个市区、4个郊区、3个滨海区、5个县均建有公共图书馆。这些公益性的图书馆,是向当地各阶层群众提供政治理论、科技文化知识、文学艺术等类书刊和进行阅读的理想场所,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一、和平区图书馆
  和平区图书馆是1958年10月在原新华区图书馆的基础上建立的。1959年3月,和平区和城厢区文化馆的图书室并入。初建时接收上述3馆的图书共4.5987万册,连环画1.2万余册。1964年馆址确定以后,各项业务活动有了较快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被撤销 ,改为区文化馆图书组。1976年1月恢复独立建制。同年7月遭地震灾害,馆舍被震塌。1979年7月重建。馆址坐落天津市和平区山西路98号 ,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职能机构设外借部、阅览部、采编部、辅导部、博览部、音像部、技术咨询部、法律咨询部、少儿阅览室、总务部、对外经营服务部和业余教育部。有工作人员42人,其中副研究馆员1人、馆员16人、助理馆员16人、管理员8人。
  藏书建设:以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普通中文书刊为主,少量收藏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古籍图书。择优收藏中、初级外文读物,增加为普及和提高读者科学文化知识的图书。藏书总量为18.0408万册。其中古籍书4328册 ,被选入《中国善本书总目》的有102册。中文新书16.6418万册,外文原版书350册。还藏有自50年代以来的《天津日报》、《人民日报》等20多种报纸合订本和各种期刊合订本,磁带1280盘。
  读者工作:试行22种文学期刊开展外借,至1995年实行全部图书开架借阅。开展预约借书;为离退休老干部、残疾人及驻区部队送书上门服务;积极主动为区领导机关和科普部门服务;组织读者参加全市性的读书活动;举办读后感征文比赛、文学作品系列讲座等。
  业务辅导工作:将区内160个单位的图书馆(室)组成6个系统、18个协作组的业务辅导网络。通过举办图书业务学习班、工作经验交流会等集中进行业务辅导。1980年以来,组织基层图书馆(室)开展了“争创文明图书馆”竞赛活动。1987年成立的和平区图书馆学会,举办了多种学术活动。  
  现代化设备的应用:1994年投资10万余元,先后安装了两套计算机设备,逐步实现了流通系统计算机管理。
  该馆从1980—1994年先后获天津市和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先进单位” 、“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图书馆” 称号。1994年经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由文化部定为“二级公共图书馆”。
  二、河东区图书馆
  河东区图书馆于1956年10月在区文化馆图书室的基础上建立,1957年4月8日开馆。“文化大革命”期间馆舍被强占,藏书被封存,业务工作全部停顿,机构并入区“毛泽东思想文化宣传站”,为该站的图书组。1979年恢复原建制。
  该馆馆舍曾先后设在六纬路、李公楼等地 。1972年在十一经路扩建成独立馆舍。1988年3月,因市政建设拓宽十一经路,馆舍拆除暂迁至大直沽后台新华书店五楼。1996年新馆迁至河东区十三经路,建筑面积为3500平方米。
  职能机构:设有采编组 、外借组 、阅览组 、辅导组和行政组。有工作人员35人,其中已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的26人,有馆员5人、助理馆员12人、管理员9人。
  藏书建设:围绕河东区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特点,逐步形成以轻纺工业、冶金工业、电子工业、医药工业等为重点的藏书体系。1995年底馆藏中文图书21万册,报纸51种,期刊291种,少年儿童读物2万余册。藏书中,解放前出版的《四部丛刊》、《万有书库》保存完整。
  读者工作:设有图书外借处、开架借阅室、报刊阅览室、社科图书阅览室、青年自学阅览室、老年读者阅览室、少年儿童阅览室。以读者协会成员和基本读者为骨干,以开展“三热爱”读者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举办图书评论、辅导报告、“河东书会”和送书上门等方式,向广大读者推荐优秀书刊,并辅导读者阅读。
  业务辅导工作:在全区组建了工厂 、学校、街道3个系统的图书馆网络,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业务培训;协助基层图书馆(室)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各项业务工作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三、河西区图书馆
  河西区图书馆于1957年10月成立,馆址在绍兴道与九江路交口处。1966年初馆藏图书14万册,有工作人员15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该馆并入“河西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为宣传站的图书组。1974年8月恢复独立建制,逐渐恢复业务活动。1976年地震,旧馆舍被震毁,业务工作停止。1981年下半年迁入广东路安德里42号原河西区少年宫旧址。1985年建成新馆,坐落在河西区广东路安德里42号,1986年6月1日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288平方米,建筑面积2543平方米。
  业务机构:设采编部、借阅部、资料部、辅导部。有工作人员49人,其中获图书资料专业技术职务的36人,有副研究馆员2人、馆员9人、助理馆员13人、管理员12人。
  藏书建设:1995年馆藏图书15.9966万册。另藏有《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44种1112册;报纸62种;期刊425种;保留期刊169种1798册。
  读者工作:馆内设有文艺社科阅览室、自然科学阅览室、老年人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地方文献阅览室、参考咨询室、自学室。图书借阅服务方式有馆际互借、预约借书、资料代查、电话续借、为残疾读者送书等。除资料库藏书外,所有图书均实行全开架外借;还在馆外建立39个固定服务点,开展馆外流通服务。年接待读者15万人次,借阅书刊30万册次。成立了河西区图书馆读者协会,开展读书学习和研究交流活动。曾举办英语征文演讲大赛、中外文学名著诗歌朗诵会、文学知识讲座等。
  该馆是全区图书馆业务辅导和基层馆网协作的中心。辅导的主要内容是基层图书馆(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现代化建设:置有微机、终端机、复印机、打字机、录像机、防盗监测仪等现代化设备。1994年经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由文化部定为“二级图书馆”,并被评为“全国文明图书馆”。
  四、南开区图书馆
  南开区图书馆于1959年8月在区文化馆图书室的基础上建立。1962年3月并入南开文化宫,为图书组。“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组停止业务活动。1974年恢复区图书馆建制,业务工作逐渐恢复。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馆舍被震毁,拆除重建。
  1985年1月新馆建成开馆。新馆舍位于南开区二马路88号,占地1050平方米,建筑面积3020平方米。其中书库为4层建筑,面积为750平方米;借书和阅览室620余平方米。
  职能机构:设采编组、借阅组、辅导组、技术组、后勤组和办公室。有工作人员48人,其中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0人,初级职称29人。
  藏书建设:1995年底藏书总量为20.8562万册。其中图书19.5195万册;过期期刊合订本4998册;报纸合订本2886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952册。另收藏音乐、语言磁带2531盘。藏书中较为珍贵的图书有古籍线装书9536册,其中善本书125册已编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该馆注意拓宽收集藏书渠道,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图书文献。还征集“内部刊物”,并成立了“内刊室”。
  读者工作:馆内设有2个借书处和3个阅览室。阅览座席324个。从1986年5月开始,将部分图书和全部期刊、报纸实行开架借阅。根据读者的需要,举办讲座、书展、报告会,辅导读者阅读。从1988年以来开展的家庭读书活动,已形成该馆开展读书活动的特色。还为残疾读者、、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定期送书上门。建立图书流动服务车,为边远地段的读者定期定点送书。1987年6月成立读者协会,通过协会活动,密切了与读者的联系。
  对基层图书馆网的业务辅导:通过总结和推广工作经验,推动基层馆(室)工作的开展;同时,举办图书管理员业务培训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应用:1994年购置了计算机设备及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的采编子系统、编目子系统及流通子系统。已基本实现采编、编目、流通的计算机管理。
  1989年被评为全国公共图书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先进单位”;1994年经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由文化部定为“二级图书馆”。
  五、河北区图书馆
  河北区图书馆于1956年6月在区文化馆图书组的基础上成立。1983年初新馆建成,5月1日开馆。馆址在河北区黄纬路三马路,处于人口稠密的商业繁华地区。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16平方米。
  职能机构:设有采编部、外借部、资料阅览部、辅导部、行政办公室及经营部。有工作人员37人,已评定专业技术职务33人。其中副研究馆员3名,馆员15名,助理馆员14名,管理员1名。
  藏书建设:以收藏中文普及型、综合型书刊为主,外文图书只收藏语言文字的工具书和通俗读物。截至1995年底,藏书共18.1848万册,其中社科类约占64.1%,自然科学类约占29%;订阅期刊285种 ,报纸47种 。还收藏视听资料盒式录音带1100盘 ,其中主要是音乐和学习外语磁带。
  读者工作:馆内设有3个借书处(文艺书、科技书、少儿图书),3个阅览室(图书报刊、参考咨询、青年自学),阅览座席203个。从1985年起,实行图书开架借阅,还开办电话预约借书、无证借书、资料信用外借等服务项目。为引导读者多读书、读好书,先后成立了“文学评论社”、“读者自学中心”、“中学生读书会”、“振兴博览社”等读者组织,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文学名著朗诵会、读书知识比赛等。
参考咨询工作:主要是为区级党政领导机关和科技人员服务。曾编印《文摘参考》、《实用科技消息》,提供科技文献资料,举办科技文献检索讲座。
  对基层图书馆(室)的辅导:重点是建立和发展全区街道、学校、工厂和企事业单位图书馆,按系统成立协作网,并成立了河北区图书馆网委员会,统一协调和辅导各基层图书馆的业务工作。1981年4月成立区图书馆学会,通过学会加强对基层图书馆的业务辅导。
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应用:1994年7月购置了电子计算机,配备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系统”,培训了计算机管理业务人员。在采编、借阅流通、自动化检索系统实行计算机管理。
  该馆多次被评为河北区和天津市的“文明单位”、“先进集体”;1990年受到文化部表彰;1994年经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由文化部定为“二级图书馆”。
  六、红桥区图书馆
  红桥区图书馆于1956年10月建立。馆址在文昌宫大街4号原“天津广智馆”旧楼。基本藏书是区文化馆移交的图书9000余册。
  建馆后各项业务工作均有较快的发展,到1966年6月藏书总量己达40余万册。“文化大革命”中图书全部封存,业务工作停顿。1970年该馆并入“红桥区毛泽东思想文化宣传站”,成为图书组。1972年1月恢复独立建制。1983年因市政建设工程施工,原馆舍被拆除,暂在文化馆本溪路分馆开展工作。
  1988年2月新馆落成,开馆服务。
  新馆舍坐落在红桥区西青道的繁华地区,占地面积1462.72平方米,建筑面积2407平方米。
  职能机构:设采编部、外借部、资料部、阅览部、辅导部和办公室。有工作人员39人。在专业人员中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有30人,其中中级14人,初级16人。
  藏书建设:以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普通中文书刊资料为主,重点收藏工具书、科普图书和本地区地方文献。该馆地处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区,少数民族书籍作为重点收藏,已形成该馆藏书的特色。1995年藏书总量11.5441万册。其中社科类图书5.0135万册,占43%;自然科学类图书6.5306万册,占57%。另有中文报刊107万册,中文杂志214种。
   读者工作:利用展橱及编印《书讯》等形式宣传推荐图书;通过馆际互借方式转借书刊文献并送书上门;积极参与和组织历届“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经常举办文学报告会、读者辅导讲座和图书评论等活动。现代化设备:置有打字机、复印机、速印机、录像机、录音机、投影机、彩色电视机、音响等设备。1994年添置了微机及终端机等。

图8-9 红桥区图书馆
  1988年以来,先后被市文化局评为“先进单位”、“文明图书馆”和“天津市文明单位”。1994年经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由文化部定为“二级图书馆”。
  七、东丽区图书馆
  东丽区图书馆的前身是东郊区文化馆图书室,馆址在大毕庄村。曾先后随文化馆迁至高庄村(今属津南区)、四合庄村和张贵庄跃进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业务工作停顿,工作人员下放,图书丢失损毁严重。1971年12月图书室恢复借阅活动。1974年图书馆独立建制,馆舍仍在文化馆院内。
  1978年在张贵庄荣成路动工兴建新馆舍,1979年6月建成交付使用。馆舍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8平方米。设有书库、外借处、开架阅览室、儿童阅览室、综合阅览室、自修室等。阅览座席266个。
  该馆设外借组、阅览组、少儿阅览组、采编组、科技铺导组等职能机构。1994年有工作人员20名,其中中级专业技术职务7名,初级10名。
  藏书建设:1979年新馆建成后,藏书逐渐增加。至1995年,馆藏图书为11.5325万册。其中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图书各占一半,均为中文图书和期刊。
  读者工作:主要是开展群众性的读书评书活动。建有图书评论组织“书评会”,经常组织评书活动;组织读者参加全市举办的“振兴中华”、“三热爱”读书活动;积极为少年儿童读者服务,开展以阵地借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
  业务辅导工作:主要是帮助基层建立图书站(室)。70年代末,全区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的农村图书室、乡镇图书站重新建立。80年代,全区农村、中学图书馆网已形成。
  该馆在1980~1994年的15年间,连续被市文化局、市人事局、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先进单位”、“文明图书馆”、“文明单位”、“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等。1994年经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由文化部定为“三级图书馆”。
  该馆于1992年5月随东郊区更名为“东丽区”,改称“东丽区图书馆”。
  八、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的前身是西郊区文化馆图书室。1952年以来,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等原因,图书室的归属和驻地曾多次变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损失。1976年1月区图书馆独立建制,定名“西郊区图书馆”,1992年3月随西郊区更名“西青区”改为西青区图书馆。
  1980年建成图书馆新楼,1984年增建报告厅及其它附属设施,共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
  职能机构:设采编组、借阅组、辅导组、后勤组等。有工作人员25人,其中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5人,初级6人。
  馆藏建设:该馆根据本区农业生产和读者的需要,馆藏以蔬菜栽培、林果培育、水产养殖方面的书刊为重点,其它多为文艺作品和科普通俗读物。至1994年馆藏图书总量为3.6473万种,8.3069万册,均为中文图书。其中社会科学类约70%,自然科学类约占22%,儿童图书约占8%。报刊合订本107种,3363册。1995期刊205种,报纸24种。
  读者工作:设有综合外借处、文学室、报刊室、自修室、资料室;采取开架、半开架的借书形式。年接待读者约8万人次,借阅书刊20万册次。为配合科普教育,定期编印科技小报和举办专题农业知识讲座。1987建立“蔬菜病虫防治咨询处”,聘请农业专家解答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深受农民欢迎。为方便乡村读者借书,以“流动图书车”送书下厂、下乡、入户,定期、定线、定点为读者服务;组织科技新书流动展览,摆摊借书,赶集借书,帮助专业户、重点户查找生产技术资料。
  业务辅导工作:面对全区两镇七乡文化站图书室,分片进行业务辅导,已实现全区图书馆“馆网化”。
  1994年购置了计算机,为实现计算机管理迈出了第一步。
  1981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市、区“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和“模范集体”。1994年经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由文化部定为“三级图书馆”。
  九、津南区图书馆
  津南区图书馆(原南郊区图书馆)前身为原天津县民众教育馆的图书室。1949年8月改为南郊区咸水沽文化馆图书室,藏书13000余册。
  1980年1月南郊区图书馆独立建制。新馆址位于咸水沽镇红旗路体育馆西侧,占地面积2218平方米,建筑面积1318平方米。1981年2月1日开馆。1992年3月,南郊区更名为“津南区”,图书馆随之更名为“津南区图书馆”。
  职能机构:设采编组、借阅组、科技辅导组、行政组等。另设有小站镇图书站、葛沽镇图书站。全馆有工作人员25人,其中中级专业技术职称3人,初级7人。
  藏书建设:1980年有8万余册。到1985年馆藏图书总量为11.9805万册。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综合性图书为主,并侧重收藏农业种植、养殖、初高中教学参考书。同时注重收集本地区出版的地方性文献和资料,也包括科技及社科报刊。
  读者工作:设有外借处、图书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少年儿童借阅室、社科图书阅览室、科技咨询室等。有座席115个。不断扩大发证范围;经常召开读者座谈会,利用“读者园地”宣传书刊,指导阅读;利用流动图书汽车,定时定点到乡村开展巡回图书借阅工作;开展代查、代购图书资料,电话续借,预约借书,无证临时借书,送书上门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
  该馆积极开展业务辅导工作 ,全区已建乡镇级图书站5个 ,村级图书室38个,中学图书室22个、小学图书室38个,基本形成了全区图书馆网。
  1988年至1993年被天津市文化局评为“文明图书馆”,1994年经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由文化部定为“三级图书馆”。
  十、北辰区图书馆
  北辰区图书馆的前身是北郊区文化馆图书室,有藏书千余册。在北仓镇刘园村借用民房三间,开展图书借阅活动。1954年,在北仓前街建区文化馆,馆舍8间,图书室占3间,藏书3000余册。“文化大革命”中图书被封存,工作停顿。1970年随文化馆迁至果园北道。1972年恢复图书、报刊借阅活动。1980年7月选址建新馆舍。当年10月建成,占地面积2751.84平方米,建筑面积1410.11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二层楼,面积500平方米;后接三层书库楼,面积335平方米;附属建筑面积570多平方米。
  职能机构:设采编组、辅导组、外借组和行政组。有工作人员20名,其中中级专业技术职务5人,初级13人。
  馆藏建设:该馆地处京津交通要道,大型工厂企业较多。根据实际需要,馆藏以政治、文学艺术、医药卫生、工农业基础知识、工具书及地方文献为主。截至1995年,藏书总量为10.1596万册,期刊122种,报纸32种。
  读者工作:设有社科外借处、科技外借处、报刊阅览室、资料室、青年自修室、儿童借阅室、老干部阅览室等。共有阅览座席110个。1984年以后逐步实现了开架式阅览和开架式借书。为方便农民读者,辟有农村书库,藏书6000余册,并与各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和村图书室开展集体借阅活动。积极组织读者参加天津市“振兴中华”、“红领巾读报读书奖章”等读书活动。还通过读书报告会、读书论文研讨会等形式,以及一年一度的“图书馆宣传服务周”,不断加强图书宣传和阅读辅导工作。
  业务辅导工作:重点放在帮助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和中学图书馆等基层图书馆(站)的建设和发展,已在全区形成区、镇、村三级图书馆网。
  十一、塘沽区图书馆
  塘沽区图书馆于1958年在区文化馆图书室的基础上建立,1959年1月1日开馆。馆舍设在文化馆内,藏书约3万册。1961年开始对旧馆舍进行改造和扩建,1962年底竣工。不久又在塘沽区营口道街心花园内开辟一处“儿童阅览站”。到1965年藏书已增加到17万册,有工作人员18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馆舍被占用,藏书被查封,业务工作停顿。1970年该馆并入区“劳动人民文化宫”,为图书组,原馆工作人员大部分被下放劳动或转业。
  1974年初,恢复区图书馆建制,并于5月动工兴建新馆舍。馆舍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其中书库为1000平方米,读者活动场地860平方米。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正在建设的图书馆新馆舍局部被震坏。经维修加固,于年底恢复对读者服务。
  职能机构:设外借组、阅览组、科技服务组、辅导组、采编组和行政组。有工作人员39人。业务人员中,获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2人,中级12人;初级23人。

图8-10 塘沽区儿童图书馆
  藏书建设: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生产科研的特点,对海洋石油、海洋化工、造船工业、港口运输、外贸、仓储等类图书资料,列为重点收藏。现有各类藏书共33.142万册。其中:马列著作和哲学类5024册,社会科学类19.823万册,自然科学类11.4354万册,期刊合订本6139。订有中文期刊360种,中文报纸39种。还有线装书7600余册。
  读者工作:设有普通阅览室、专门阅览室、青年自学室、报刊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和两个外借处,阅览座位450个。自1986年起逐步实行开架借阅;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工厂、企业、科研部门了解需要,提供信息,送书到手;积极组织推动历届全市性“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经常举办文学讲座、作家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开展阅读辅导工作。
  业务辅导工作:通过举办图书馆基本知识学习班、业务工作专题研讨会、工作经验交流会,以及组织参观学习等,使基层图书馆(室)得到巩固和提高。
  自1987年以来,该馆多次被评为天津市和塘沽区“文明图书馆”。1994年经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由文化部定为“三级图书馆”。
  十二、汉沽区图书馆
  1949年汉沽镇始建文化馆,内设图书室,藏书1000余册。
  后随行政区划的变动,经历了建馆——撤馆——再建馆的过程。1959年1月宁河县与汉沽区合并,原县、区两个文化馆的图书室合并,建立“汉沽区图书馆”,馆舍面积1000平方米,藏书2万余册,有工作人员4名。1961年宁河县、汉沽区分别建制,图书馆并入区文化馆为图书室。“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室随文化馆并入“毛泽东思想文化宣传站”。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汉沽区,图书室房舍被震毁,损失藏书2万余册。在困难的条件下,搭盖临建棚60平方米,整理部分藏书,坚持开展外借活动。1977年12月,重建临时馆舍370平方米。1984年动工兴建新馆舍,1988年10月1日投入使用。新馆坐落在汉沽区寨上大桥北侧,蓟运河东岸,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整体为三层,局部四层。
  职能机构:设有外借组、阅览组、采编组、业务辅导办公室及行政办公室。有工作人员27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中级6人、初级19人。
  藏书建设:主要是中文普通书刊。以化工、法律及中文工具书为收藏重点。其中中文社科工具书较为系统、完整。除订购普通报刊外,重点收藏《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现藏书总量为18万册,其中中文图书16万册、报刊合订本2万册。读者工作:以书刊借阅为主。开设文艺书外借处、社科科技书外借处、读者基金会图书外借处;设报刊阅览室、参考咨询室、青年自学室、少年儿童阅览室。年借阅书刊读者15万人次。举办书评、读书征文、专题知识竞赛等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多次组织读者参加全市性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活动。
业务辅导: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基层进行业务辅导活动。60年代,帮助农村普及文化,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70年代初建立农村书库、农村图书室;1980年以

图8-11 汉沽区图书馆
后,开展系统的业务培训和学术研究活动。
  从1989年至1991年,该馆连续被评为市级“文明图书馆”、“市文化系统先进单位”、“文明单位”。1994年经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由文化部定为“三级图书馆”。
  十三、大港区图书馆
  大港区图书馆的前身是1963年组建的北大港区文化馆图书组。“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组解体。1970年北大港区并入南郊区,图书及设备纳入南郊区文化馆图书组。1979年11月设立大港区。图书工作由区政府文化科管理。1984年成立大港区图书馆筹备处,1985年图书馆成立。坐落在板厂路北侧,馆舍为平房,总面积240平方米。1987年11月该馆迁到教育局院内。1990年1月迁到区文化馆一楼,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实用面积220平方米,同年10月,图书馆用市文化局调 拨给的一辆图书专用车开办了“流动图书馆”,巡回下乡为读者服务。
1996年建成的新馆舍坐落在大港区北街,建筑面积4540平方米。
  职能机构:设采编组、借阅组、阅览组、辅导组、财务组和办公室。有工作人员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人。
  藏书建设:藏书总量为2.3523万册。其中马列著作经典类259册,哲学类757册,社会科学类8777册,文学艺术类1.0454万册,自然科学类2676册,综合性图书580册;文学刊物137种,报纸33种。
  读者工作:一方面积极开展阵地服务(已发展读者2000余名);同时充分利用“汽车图书馆”定期轮流送书到工厂、农村,开展借阅活动,为工人、农民读者服务。
  业务辅导:组织开展读书演讲会、读书征文比赛、家庭系列读书活动,以及中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读书知识竞赛等。
  十四、武清县图书馆
  武清县图书馆的前身是1933年旧河北省在杨村运河西“陆记公馆”(今县卫生局址)建立的河北省乡村实验民众教育馆,和同期在原武清县城(今城关镇)建立的武清县民众教育馆内设的图书室。当时两馆(室)的藏书分别为近万册和4000余册,工作人员分别有3名和1名。
1949年2月,在原“民教馆”基础上建立武清县人民文化馆,图书室设在文化馆内。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图书室被关闭。1973年8月,武清县归属天津市。1979年12月在县文化馆图书室的基础上建立武清县图书馆,馆舍暂在文化馆院内。
  1984年兴建新馆舍,1985年8月开馆服务。新馆址坐落在武清县杨村镇大桥路和育才路交口处,占地4133万方米,建筑面积825平方米。
  职能机构:设办公室、采编组、外借组、阅览组、资料组、辅导组、少儿组等。有工作人员38名,其中副研究馆员2名、馆员1名、助理馆员10名、管理员2名。藏书建设:50年代接收原民众教育馆图书近万册,后又接收县工会图书室图书3万余册,到1966年藏书总数为7.5万册。“文化大革命”中,损失图书约4万余册。1979年12月新馆落成时,仅存2.7543万册。该馆藏书建设以为武清县经济建设服务为中心,注重藏书的实用性。至1994年藏书总量为8.6万册。
  读者工作:通过宣传、借阅图书,积极为本县农业生产服务。自1988年起创办了《农村科技服务简报》,定期发往各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和种植户、养殖户,并组织各乡镇文化站对种植户、养殖户实施科技跟踪服务,了解需求送书上门。还利用农贸市场组织“科技图书赶集”服务,当场解答农民的技术咨询和借阅图书资料。
  业务辅导工作:重点是发展和巩固乡、村图书室。经多年努力,全县34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图书室,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4级图书馆网。
  1994年经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该馆由文化部定为“三级图书馆”。
  十五、宝坻县图书馆
  宝坻县图书馆的前身是1950年建立的县文化馆图书室,1959年县俱乐部图书室并入。当时藏书有1万余册,订阅报刊40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图书室停止活动,大部分图书被毁。到1974年才恢复图书借阅活动。
  1977年11月,县图书馆与县文化馆合建馆舍1100平方米,图书馆占410平方米。合建馆舍于1979年9月竣工,10月1日开馆。
  1993年10月图书馆新馆落成。新馆舍坐落于老城区中心商业街,占地面积688.86平方米,建筑面积1692.7平方米。
  职能机构:设有办公室、采编组、借阅组、辅导组、少儿组。有工作人员24人,其中助理馆员5人、管理员4人。
  藏书建设:在注意综合性的前提下,保证两个重点:一是农业科技读物;二是各类中文工具书刊。馆藏图书总数7.4149万册,其中常用工具书、农业科技书、文史类及综合性图书收藏较全。年订期刊232种,其中农业科技期刊有62种。
  读者服务工作:开展馆内阅览和外借。设有阅览座位220个。对借阅率较高的图书实行开架借书;对工厂、企业、学校、机关等集体借书予以优待;设专人为残疾人读者和离退休老干部服务,定期送书到家,服务上门;

图8-12 宝坻县图书馆
  还积极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工作。配合市、县的中心工作,每年开展“科技宣传周”、“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其间,编印推荐书目,举办专题图书展览、图片展览、专题讲座、读书报告会等。
   业务辅导工作:把建立与巩固农村图书室网点放在首位;同时担负县直属7大系统基层单位图书馆(室)的业务辅导工作。
  现代化设备:已购置计算机、终端机、中英文打字机、复印机、塑封机。配齐了流通、采编、编目、文献检索和咨询5个子系统的软硬件设备,已在流通、采编、编目3个子系统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
   该馆于1994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图书馆”,同年经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由文化部定为“二级图书馆”。
  十六、静海县图书馆
  静海县图书馆的前身是1949年10月建立的县文化馆图书室。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图书室被查封,工作人员被调离,图书损失严重。1972年5月图书室恢复工作,1978年6月图书馆独立建制,馆址设在县文化馆前院。
  1983年动工兴建新馆舍,1984年10月竣工交付使用。新馆位于县城中心地区胜利南路东侧,占地近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
  职能机构:设外借组、阅览组、采编组、辅导组和行政办公室。有工作人员33名,其中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7人,有馆员4人、助理馆员7人、管理员6人。
  馆藏建设: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普及读物为主。社科类图书侧重收藏各种工具图书,自然科学侧重于农业和工业生产的应用技术类图书。至1994年馆藏图书总量8.1224万册。其中,社会科学类藏书5.0339万册,自然科学类图书近2万册,期刊183种,报纸35种;收藏农业科普磁带和语言教学磁带81盘。
  读者服务工作:设有综合阅览室、资料室、自修室、老年阅览室和儿童阅览室,并设开架借书处。建立视听室,配备了流动图书车,经常开展丰富多采、形式多样的阅读辅导活动;注重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积极为当地工农业生产服务。
  业务辅导工作:全县已有28个乡镇图书站,329个农村图书室,138个学校图书室,37个工厂和行政事业单位图书室,总藏书量60万余册。辅导工作重视总结和推广基层图书室的工作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基层图书室工作。1990年8月县图书馆学会成立后,引导专业人员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1980—1994年,连续14年被县、市评为“文明单位”和“文明图书馆”。1989年和1994年两度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明图书馆”。1994年在天津市公共图书馆科学评估中,以814分列全市第一名。同年经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由文化部定为“二级图书馆”。
  十七、蓟县图书馆
  蓟县图书馆的前身是1931年建立的蓟县民众教育馆内的图书馆。馆址在蓟县西北圩城隍庙大殿内。时任馆长的王锡三曾多方募捐、征集图书;其堂姐曾捐献6亩地,以卖地款为县图书馆购置全套《万有文库》及其它书籍,充实馆藏。后几经战乱,图书损失严重,至1947年蓟县县城解放时,书籍已散失无存。
  1949年将原蓟县民众教育馆改为县文化馆,设大众图书阅览室。1956年蓟县图书馆独立建制。1958年县图书馆并入县文化馆为图书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图书组停止工作。至1976年开始恢复图书借阅活动。1981年恢复图书馆独立建制。当时除恢复借书、阅览室外,于1982年增设儿童阅览室。
  1984年兴建新馆舍。从此蓟县图书馆结束了50余年无正式馆舍的历史,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新馆舍位于蓟县县城中心地段文昌街11号,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96平方米。主楼为5层,1984年9月30日开馆。
  职能机构:设有办公室、后勤组、采编组、借阅组、辅导组、阅览组、资料组和少儿组等。有工作人员34人,其中有中级专业职称4人,初级职称9人。
  藏书建设:1956年建立县图书馆时,县政府拨购书专款8500元,购进了大量图书。60年代初期,藏书已有2.6万余册。“文化大革命”中,丢失和销毁图书2万多册。1976年恢复图书借阅时,仅有约1500册。独立建馆以来,加强了藏书建设,每年购书经费占全部经费的40%;同时向社会各界及兄弟馆广泛募集图书,接受兄弟馆及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的图书有7340册。至1994年藏书总量为6.3779万册。其中普通中文图书5.6856万册,报刊资料6176册。古籍线装书700余册。
  读者工作:1981年独立建制后,由每周开馆一天改为全年开馆。发放读者借书证,提供借书和阅览服务;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了解读者的阅读需要和阅读倾向;组建了振兴蓟县读书协会,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振兴中华”、“振兴蓟县”等读书活动,帮助读者增长知识,扩大视野,提高阅读水平。采取“集日摆摊”的形式,将馆藏有关养殖业、种植业和乡镇企业生产的科技图书资料搬到街头、贸易集市摆摊借阅,为经济建设、农业生产服务,深受群众欢迎。
  该馆还深入工厂、农村生产第一线,针对生产和科研课题,开展参考咨询,跟踪服务;组织了县、乡、村三级图书馆(室)的借阅网,发放图书互借证在全县通用。
  该馆儿童阅览室1982年荣获“全国红领巾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1983年获共青团中央等5单位颁发的“先进集体奖状”。从1984至1990年,该馆在创建文明图书馆竞赛活动中,获市和县的“文明图书馆”、“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1994年经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由文化部定为“三级图书馆”。
  十八、宁河县图书馆
  宁河县图书馆的前身是1951年建立的宁河县文化馆图书室。当时,有工作人员2人,藏书3万余册。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馆舍倒塌。震后,清理出藏书2万余册,搭建临建房屋近200平方米。
  1981年11月,在文化馆图书室的基础上成立宁河县图书馆。馆址暂设在县文化馆内。
  1984年4月新馆舍建成。馆址坐落在县城芦台镇文化路,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1平方米。
  业务机构:设辅导组、采编组、外借组、阅览组、少儿阅览室和资料室等。有工作人员17名,其中助理馆员5人。
  藏书建设:至1994年馆藏书刊总量为1.8051万册。
  读者工作:以阅览、图书外借和咨询服务为主。阅览室设座席80个。通过组织“图书宣传服务周”、举办“科技专业户现场会”等活动,开展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咨询服务,为种植、养殖专业户提供科技资料,解决了蔬菜种植中许多难题。1989年以来,先后组织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爱我家乡”、“庆‘六一’学赖宁”和“颂歌献给伟大的党”等不同主题的演讲会。
  业务辅导工作:以县城学校、工厂和农村基层图书室为重点,适时组织基层图书馆(室)业务人员专业培训,促进基层图书馆的建设。
  (表8-1)1994年天津市公共图书馆概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