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图 书 馆
 
  第一章 公共图书馆
 
 
                    第一节 市级公共图书馆 ...回目录 
  市级公共图书馆有天津图书馆和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这两个馆以其历史较长、馆藏较丰富、承担的任务和责任较大,而成为全市公共图书馆的领头馆。
  一、天津图书馆
  (一)历史沿革
  天津图书馆是由直隶图书馆、天津市立图书馆和原天津图书馆三馆合并发展起来的。
  1.直隶图书馆(曾名“直隶省第一图书馆”、“河北省立第一图书馆” 、“河北省立天津图书馆”,习惯称“老省馆”)
  清光绪年间,清廷学部侍郎、邑绅严修(范孙)献出图书1342部,陈列在天津教育品陈列馆 (此馆由直隶工艺总局创立,馆址在天津市东门外玉皇阁) 北楼 , 匾额题名“图书室”。光绪三十三年十月(1907年11月),直隶提学使卢靖(木斋)委派学务公所张秀儒、储毓轩在直隶省筹建图书馆 , 于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十一日 (1908年6月9日)开馆,定名“直隶图书馆”。藏书以严范孙所捐献的图书、直隶督署下发的1万余卷图书和提学使司请款专购的12万卷图书为基础。随后,严范孙又捐赠图书1200余部;同时还有两江、两广和云贵总督,浙江、山东和吉林巡抚等捐赠的图书。开馆初期藏书近20万卷(册)。馆舍附设在河北区大经路(今河北区中山路)直隶学务公所内。

图8-1 1908年天津出现的第一所官办大型图书馆
——直隶图书馆
1913年春,迁至中山公园北部一幢楼房。1918年9月,直隶图书馆更名为“直隶省第一图书馆” ,严侗(台孙)任专职主任(馆长),工作人员5人 。1924年秋,馆舍遭奉系、直系军队接连强占,图书、家俱损坏严重 。 1928年随直隶省改名 “河北省”该馆更名为 “河北省立第一图书馆”。1933年8月,由省府秘书刘潜(芸生)任馆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 ,日本侵略军进驻中山公园 ,强占该馆馆舍 。1939年初,日军强令将图书迁出。该馆被迫迁至西关外联兴里一处破旧民宅。因该地低洼潮湿不适用,6月迁至租赁的鼓楼东大街164号民宅。在辗转迁徙中,有不少图书、资料流失、损毁。1945年9月河北省教育厅委派井守文(蔚青)为馆长,馆名改为“河北省立天津图书馆”。
  天津解放后,经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原“河北省立天津图书馆”划归天津市领导。同年3月与天津图书馆合并 ,名“天津市第二图书馆”。
  2.天津市立图书馆
  1929年春,由天津特别市教育局倡议创办,1931年6月开馆,姚金绅任馆长。馆舍位于南开杨家花园。1937年7月更名为“天津特别市立第一图书馆”,藏书6万余册 ,有工作人员14人 。1939年7月天津发生水灾,馆舍被淹,图书受到损失。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名“天津市立图书馆”。由于经费困难 ,连续缩编裁员,处于关闭状态。1949年3月该馆改称“天津市第一图书馆”。同年10月,市教育局任命邓庆澜为馆长。市人民政府增拨经费,大量购置新书,充实人员,广泛开展政治、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馆业逐渐兴旺。
  3.天津图书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市热心文化事业的社会知名人士倡议 ,得到当时的市长杜建时的支持,决定建立天津图书馆,并于1947年先后成立建馆筹委会和董事会、监事会 ,推选杜建时为董事长,徐端甫为副董事长,张伯苓为常务监事 ;聘任时子周为馆长 ,陶履中为副馆长 。馆址设在法租界法国公议局大楼(今和平区承德道12号,天津艺术博物馆址)。该馆在筹备期间 ,接收了日本侵华期间在津建立的“日本图书馆”的藏书,于1948年4月30日局部开放。
  1949年3月 ,将解放后划归天津市领导的河北省立天津图书馆并入该馆 ,该馆改称“天津市第二图书馆”。杨思慎任馆长,井守文任副馆长。

图8-2 1931年建成的天津市立图书馆
  4.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天津图书馆
  1952年1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决定 ,将天津市第一图书馆与第二图书馆合并,定名为“天津市人民图书馆”,隶属天津市文化事业管理局,由副局长李霁野兼任馆长,邓庆澜、姚予节任副馆长。同年7月,任命黄钰生为馆长。姚予节为副馆长。馆址在和平区承德道12号。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建立后,购书经费逐年增加,同时陆续接受藏书家周叔弢、任振采等捐赠的珍贵图书,使馆藏图书不断增多。至1966年藏书已由1952年两馆合并时的40万册增加到160余万册 ,基本形成适应天津经济、文化建设需要的藏书体系,逐渐成为天津市的藏书和目录中心、图书馆界协调中心和学术研究交流中心。
  1956年在中共中央发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该馆积极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生产服务,开展送书上门、对口跟踪服务、科技文献检索等工作,开拓了公共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途径。
  在全市图书馆工作中,该馆承担着对基层图书馆(室)的业务辅导任务。该馆还联合各大学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组建起“天津市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开展馆际互借和协调书刊采购工作。
  至1966年,全馆工作人员增加到122名。
  在这期间,馆舍条件逐步改善,扩建了书库,开设多种阅览室,日均接待读者近千人次。
  “文化大革命”期间,该馆绝大部分藏书被封存,业务工作基本停顿。粉碎“四人帮”之后,被禁锢的各类书刊恢复开放。1978年以后,在坚持为自然科学研究服务的同时,加强为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党政领导机关提供信息服务的工作。
  1982年6月,该馆更名为“天津图书馆”。
  (二)馆 舍
  1952年1月,两馆合并组成的天津市人民图书馆 ,馆址定在原天津图书馆(今承德道12号) 。馆舍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 ,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 。 1965年在馆院内建成2400平方米书库一座;1975年在院内西侧扩建1500平方米6层楼 ;1980年在河北区红星路新建书库和教学用房1300平方米;加上租用的赤峰道书库,全馆使用面积达1.05万平方米。
  1983年5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新建天津图书馆 。1986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将新馆建设工程列入改善城市人民生活十件实事之一,于1988年4月11日奠基开工,1991年5月竣工,同年12月26日对外开放。新馆坐落在南开区复康路15号,地处天津市文教科研规划区内 。 占地60余亩 , 建筑面积为3.0429万平米 , 藏书容量500万册 ,阅览座席2500个。
(三)职能机构与队伍建设
  机构设置:1952年的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设阅览组、采编组、编目组、典藏组和总务组。1956年增设参考资料组、联络组。1959年设立办公室、采编部、阅览部、科技部、辅导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馆革命委员会”下,设政工组、服务组、办事组。1974年恢复办公室、采编部、阅览部、科技部、辅导部等机构,并建立了典藏部、政工科。1979年增建社会科学服务部、中专教学组、印刷装订厂。1988年实行馆长负责制。职能机构设采编部、借阅部、社科情报部、历史文献部、典藏部、报刊部、宣传推广部、新技术应用部、研究辅导部、生产经营科、房屋设备科、行政科、财务科、保卫科、人事科、办公室。
  队伍建设:1952年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初建时,有工作人员58人,1957年增至71人,1961年增至122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专业人员被“下放”到工厂、农村和学校等单位劳动。
  1978年以后 ,老专业人员归队,年轻专业人才得到补充。1981年全馆人员192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3人,占全馆人数的22.39%;中专(含高中)65人,占33.85%。1982年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评出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1人、馆员17人、助理馆员18人、管理员21人。
  1987年全馆工作人员258人。其中男109人,女149人;文化结构:研究生3人、大学本科31人、大学专科68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39.53%;专业结构: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102人中,图书情报专业44人、外语专业14、其他专业44人。
  1987—1988年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 ,评出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22人、馆员53人、助理馆员92人、管理员63人,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者占全馆总人数的89.53%。
  至1994年,全馆职工316人(男120人,女196人);文化结构:大学本科71人、大专129人、中专(含高中)75人、其它41人;专业技术职务构成 :高级21人 、中级76人、初级143人、其它25人;专业构成:图书情报学73人、计算机9人、外国语25人、其他84人;年龄结构:30岁以下113人、31~40岁122人、41~50岁60人、51岁以上21人。
  (四)藏 书
  该馆的藏书来自多方面。
  1952年两馆合并组建成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时,最初的书源是集中两馆所藏,共约40万册。以后,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购书经费逐年增加。1956年在中央发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大量引进外文书刊。在此期间,还多次接受政府调拨和社会人士、著名藏书家周叔弢、任振采等的捐赠。至1962年,馆藏总量增至136.2万册。“文化大革命”中经费骤减,外文书刊的订购基本中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购书经费逐渐恢复和增长。1982年馆藏增至243.5万册,1995年增至307.72万册。
  较珍贵的藏书有:
  革命历史文献资料400余种,3000余册 。 其中有毛泽东、朱德著作的早期版本 ,由博古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列著作早期版本,周恩来早期在天津进行革命活动时写的《警厅拘留记》,李大钊为批驳日本军国主义的反华文章而撰写的《支那分割之命运驳论》等。
  中国近、现代史和天津地方史文献 ,有图书1301种和载有天津内容的刊物234种,占全部收藏量的一半以上。如记载1870年“天津教案”史实的《北戌草》和英文版的《天津大屠杀》,反映义和团在天津活动的英文版《天津围城记》,都是早已绝版的珍贵史料。还有反映帝国主义侵华史的《各国租界条款》等。
  馆藏解放前出版的报纸40多种 。 如1886年出版的 《时报》 是天津最早的报纸;1890年至1948年的《京津泰晤士报》(英文版)和1915年在天津创刊至1948年停刊的《益世报》都是颇有影响的报纸。
  地方志3700余种、5300多部。约占全国现存地方志总数的40%以上,其中属善本书的有1051种 , 列入《全国善本总目》的国家级善本方志383种 。如《(弘治)八闽通志》、明·景泰七年刻本《寰宇通志》、明嘉靖《辽东志》等,皆为海内孤本。还有明至民国年间各种活字本。

图8-4 天津图书馆书库一角
  明清人诗文别集2千多种,其中海内孤本即达百余种之多。
  馆藏中国民间宗教经卷“宝卷”120多种、220多部,基本上包括了民间宗教主要派别的经卷。
  外文期刊的收藏,围绕天津工农业和科研需要的科技书刊,以及相应的科技检索工具书刊100余种 。其中收藏年份较长、使用率较高的如美国的《化学文摘》、《专利局公报》,日本的《特许公报》,英国的《世界专利索引》,苏联的《专利文摘》等。
  1989年在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中,经过专家鉴定 ,该馆馆藏文献中有相当部分达到“研究级”的藏书标准 。其中包括中国近代史、中国地方志、天津地方志、中国民间宗教经卷;工业技术类中的精细石油化工、高分子化合物等学科。适应天津工业发展的化工、机械、电子、冶金、轻工、纺织等类中外书刊,亦已形成具有特色的藏书体系。
  (五)读者工作
  该馆的读者服务面覆盖全市。主要服务方式有书刊阅览、外借、参考咨询、书刊资料展览、科技信息提供等 。 多年来,坚持“熟悉馆藏图书,了解读者需要”和“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的工作思路,使读者服务工作不断发展和深化,接待读者人数和书刊流通册次逐年增多。此外,还在工厂、农村建立图书流动站,设立周转书籍;为残疾读者、离退休老干部送书上门。
  1991年新馆建成后,实行开架阅览,其范围包括:中文新书、期刊、报纸,台湾和香港新书、报纸,外文新书、期刊,文献检索,专利文献,历史文献,地方文献等。
  该馆在宣传图书、揭示馆藏、组织读者参加读书活动方面,采用橱窗、展柜介绍,新书展览和编印推荐书目等方法,还配合各个时期形势教育和科研活动举办大型专题书刊、图片展览,图书交换大会和主题读书活动。1992年成立了天津市读者协会。协会以推动群众性的读书活动为基本任务,协助各级图书馆组织本地区、本系统的读书活动。
  (六)业务辅导和馆际协作
  该馆承担对本地区基层图书馆的业务辅导和组织各类图书馆之间协作协调任务。

图8-5 天津图书馆中文新书阅览室

图8-6 天津图书馆电子文献阅览室
  1.对基层图书馆(室)的业务辅导
  第一阶段(1949年天津解放至1965年),帮助工厂、农村、学校建立图书馆。
  第二阶段(70年代后期),帮助“文化大革命”前期被破坏的基层图书馆(室)恢复活动。
  第三阶段(80年代初开始),加强对区、县图书馆的业务辅导。在区、县图书馆相继新建或扩建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图书馆”竞赛活动,促进基层图书馆藏书建设和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的提高。
  2.协作与协调
  (1)参与1957年10月组建的天津市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工作 。包括:全面规划全市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合作 , 协调各馆引进国外书刊的计划等 。至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活动。
  (2)参加华北地区图书馆协作网,履行该馆作为华北地区图书馆协作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馆和秘书处的工作职责。
  (3)组建天津市公共图书馆工作协调委员会(1986),负责组织市区图书馆的馆际合作。
  (4)筹建天津市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1989),加强天津市公共、高校和科研三大系统图书馆的协作。
  (5)组织天津市各协作单位联合编制各种书刊目录,实现资源共享。
  (七)学术研究
  该馆重视和鼓励工作人员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事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1959年,在黄钰生馆长主持下编写的《怎样开展图书馆工作》一书,1960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科技文献检索工具书刊介绍汇编》由天津市科委情报处出版。
  在图书馆学理论探讨、图书馆工作实践和珍贵文献的挖掘研究等方面,该馆工作人员发表和出版不少文章和专集。
  (八)现代化建设
  该馆为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逐步引进现代化设备和现代化技术的开发利用。现代化设备有:专用计算机房、视听室;缩微拍摄机、高温冲洗机、拷贝机、驱动器、计算机、传真机等。自1987年起,拍摄经全国缩微中心指定的报刊和图书,已成为全国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成员馆之一。90年代引进ILAS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 ,已基本完成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实验阶段 ,服务手段已从手工检索文献信息逐步向计算机检索过渡。
  该馆以优异的工作成绩于1980年获文化部、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文明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1994年在文化部组织的全国省、市、自治区图书馆评估工作中,名列全国第二。
  自1952年至1995年,先后担任该馆主要领导职务的有:李霁野、黄钰生、张玉勤、韩士奎、林景山、董长旭、陆行素。
  二、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为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创建的少年儿童图书馆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和建设,该馆已成为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系统目录中心、藏书中心、学术研究中心,也是全市少年儿童课外阅读中心和辅导全市区县少年儿童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业务工作的中心。
  (一)馆址馆舍
  该馆于1957年11月筹建 ,1958年10月1日对外开放 。馆址在东马路117号,暂由天津市城厢区政府代管。1959年至1960年改由和平区政府管辖。1960年4月馆址迁至南开区东门里文庙内。1960年底,划归南开区政府管辖。1962年6月改属天津市文化局。“文化大革命”期间,该馆遭到严重破坏,1968年秋并入天津市人民图书馆。1978年 ,在南开区东门里文庙内恢复重建,于1979年6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1985年3月底,因文庙修缮,迁至河西区体院北环湖中道5号临时馆址开展工作。1992年6月,馆址迁至和平区承德道12号。1994年迁入和平区鞍山道59号“张园”内,馆舍面积近3000平方米。馆舍条件的改善,使办馆设施日臻完善。
  (二)职能机构及工作人员
  该馆1958年开馆时有工作人员9人 。 1962年以后 ,职能机构设有借阅组、采编组、辅导组、办公室等部门,工作人员近3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工作人员被下放劳动。1978年4月恢复建制后,业务机构设立采编部、借阅部、辅导部、活动部、办公室,有工作人员40人。  1992年7月增设人保科。1995年有工作人员55人。工作人员95%以上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及较高的专业水平,其中有副研究馆员2人、馆员15人、助理馆员22人、管理员2人。
  (三)馆 藏
  该馆建馆初期,有少儿读物3万册左右。至1965年 ,馆藏达40万册。由于在藏书建设中注重系统、完整地收藏解放前后出版的儿童报刊最早版本的连环画等,馆藏颇具儿童读物特色。1968年与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合并后,藏书被分散调拨至其它图书馆。1979年,该馆恢复后,对馆藏进行搜集整理,经10余年扩充和发展 ,到1995年 ,各类藏书达8.5924万种,66.8197万册。其中,中文图书6.5395万种,39.1496万册;英语图书510种,511册;日文图书1110种,1125册;连环画1.6559万种 ,27.0891万册 ;图片272种 ,349套 ; 录像带283种 ,424盘;录音带445种,527盘;期刊1350种,2874册。藏书分类设库,使馆藏图书在内容、结构、质量、布局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 ,形成了具有少年儿童图书馆特色的藏书体系。
  (四)读者工作
  该馆的读者工作对象是全市少年儿童读者,以及与其相关的儿童教育工作者。馆内分设小学低、中、高年级和初中阅览室、教师参考阅览室、音像室、玩具图书室。外借工作设小学、中学外借处和集体单位借书处等。为解决偏远地区小读者看书难的问题,专门开设流动图书车,在一些地区建立流动图书站。同时,还开展巡回服务,方便学校借阅图书。
  在加强阵地图书借阅活动的同时,针对少儿读者的特点,结合馆藏图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且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的阅读辅导活动。如:
  ①举办诗歌朗诵比赛;
  ②配合各时期宣传教育工作,举办展览;

图8-7 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流动图书车为学校送书

图8-8 市少儿图书馆兴趣小组表演“图书剧”
  ③选择部分图书改编成短剧,组织小读者排演;
  ④组织全市性的专题读书活动。80年代开展的读书征文活动,有“可爱的中国”读书演讲活动、“振兴中华”读书活动。90年代以来开展的“英雄在我心中”读书活动,“争当小编辑”读书竞赛活动等,参加人数达300余万人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⑤举办知识讲座、报告会、学习班;组织兴趣小组,放映幻灯、表演木偶剧等。这类活动对小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五)业务辅导
  该馆对全市各区县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和中小学图书馆(室)进行业务辅导。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是组织经验交流,开展业务人员培训,建立和发展图书馆网等。60年代初期,率先在全国儿童图书馆界创办了《阅读辅导》季刊和《图书馆》 、 《阅读手册》、《报刊导读索引》、《教研资讯》、《家教咨询》等。1980年,在首届公共图书
馆“创建文明图书馆”竞赛活动中,承担了对全市各级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检查评比工作。同年3月 ,在全国率先创办了 《少图工作》 (曾更名为《儿童图书馆》 , 现称《儿童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杂志。1981年4月 ,配合市教育局起草 《天津市中小学图书馆(室) 暂行工作条例》 ,以此对全市中小学图书馆(室)的业务工作进行规范(此《条例》已由教育部转发全国执行 )。1983年举办首期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学习班,并组织撰写培训教材(此教材出版后,即被兄弟省市图书馆作为业务培训的必备参考材料)为配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研究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推进少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自1986年以来,该馆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在参加全国及“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学术交流活动中,不少文章公开发表并获省市级以上奖励。1990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委会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儿童图书馆版)》 分编委员会设在该馆 ,并委托该馆组织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者编辑出版了 《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儿童图书馆版)》,还编写了与之相配套的《使用手册》。
  该馆以工作成绩显著先后获天津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授予的“先进集体”、“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文明图书馆”、“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