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图 书 馆
 
  第一章 公共图书馆
 
 
  ...回目录 
  天津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始自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立的第一所省立近代公共图书馆——直隶图书馆,在近9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辛亥革命后,通俗图书馆事业在全国兴起,天津直隶省图书馆(1913年由直隶图书馆改名)于1914年也附设了通俗图书馆,并于1918年独立建制。1917年10月,天津社会教育处儿童图书馆建立。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天津公共图书馆事业曾有过一段兴盛时期,先后建立的7所市立通俗图书馆,在城内和河东设立3个附属儿童图书馆。
  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入侵天津后,强占河北省立第一图书馆,迫使该馆几次搬迁。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7年5月开始筹备天津图书馆,1948年4月局部开放 。至1949年天津解放前夕 ,仅存下省、市馆各一所,连同新成立的天津图书馆,总共藏书22万册,有工作人员53名,均处于经费拮据、难以维继的困境。
  1949年3月 ,天津市立图书馆改称“天津市第一图书馆”;河北省立天津图书馆和天津图书馆合并改称“天津市第二图书馆”。1952年将这两馆合并为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这期间,市区和郊区普遍在文化馆内设立图书室。1956—1959年,市内各区相继建立区属图书馆;1958年建立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被撤销,各区公共图书馆(室)相继关闭。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天津公共图书馆事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恢复重建;天津图书馆于1987年开始建造现代化的新馆舍,1991年竣工,当年12月对外开放;全市18个区、县图书馆已全部恢复独立建制,其中大部分馆建起了新馆舍。其间,又新建一批区、县级少年儿童图书馆。至1994年底,全市公共图书馆从解放初期的3所增至31所,总藏书量达669万册。1994年全年共接待各类读者326万人次 ,流通书刊达825万册次 。此外,在街道、乡镇、农村建立一批基层图书馆(室),形成了遍布全市城乡的图书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