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图 书 馆
 
  概  述
 
 
  ...回目录 
  天津的图书馆事业,自创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解放前图书馆事业经历了艰难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天津的图书馆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创建的北洋西学学堂(后改名北洋大学,今名天津大学)和随校同时建立的学堂图书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近代新型高等学校图书馆。光绪三十年(1904)由教育家严范孙、张伯苓创立的南开中学,开始设立图书资料室。天津第一所近代公共图书馆——直隶图书馆(今名天津图书馆。该馆在历史上曾多次更名,习称“老省馆”) ,创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 ,创建人为时任直隶提学使的卢靖(木斋)。清末民初,该馆被誉为居大江南北第三位的图书馆。清末在天津建立的还有河北工学院图书馆和河北法商学院图书馆。
  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天津市图书馆事业一度有所发展。老省馆于1914年在东马路附设了通俗图书馆。1917年,全国最早的一所儿童图书馆建立。1919年南开大学图书馆于建校同时创建。
  1922年和1923年,先后出现一个以马克思命名的“马氏通讯图书馆”和一个以工人名义创办的“工人图书馆”。马氏通讯图书馆以鲜明的态度在天津《新民意报》上公开发表宣言 ,宣称办馆宗旨是为了改造社会,并且相信“改造社会 ,不是少数人能办到的事 , 所以便把我们的工具——马氏的书籍来供给大家”。工人图书馆则向社会征募“有益于工友们的书报”,提供工友们阅读。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这两个宣传革命思想的图书馆,为天津市图书馆事业发展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1927年 ,卢木斋捐资在南开大学校园建成“木斋图书馆” 。随后,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河北水产专科学校、工商大学等学校图书馆相继建立。同年,耀华学校在建校的同时,建立了图书馆。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天津公共图书馆事业又有过一段兴旺时期,曾先后成立7所市立通俗图书馆,还新建了天津市立图书馆。
  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入侵天津,天津沦陷,图书馆事业遭受一场劫难。
  1939年天津发生的水灾殃及图书馆,市立图书馆和其他公共图书馆藏书损失惨重,大部分停止开馆,或处于半瘫痪状态。高校图书馆损失更为严重。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开大学、北洋大学等战时外迁和被迫停办的院校及其图书馆陆续返津。高等学校图书馆时有11所。
  此时天津的公共图书馆——老省馆和市图书馆的工作均处于半停顿状态。早已停办的通俗图书馆尚未恢复。
  这期间,出现一个“天津图书馆”。该馆是在天津市知识界和热心文化事业的社会知名人士倡议下建立的。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接管了旧天津留下的公共图书馆和11所高等学校及其图书馆后 ,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整、改造。1952年,将原省、市属两个图书馆合并,建成天津市人民图书馆 。与此同时 ,各级图书馆(室)普遍整理藏书,清除反动、淫秽、荒诞书刊,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为广大群众服务的工作。高校图书馆随所属院校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由原有的11所合并为6所。这一时期的图书馆数量虽有所减少,但在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各馆都得到了充实和加强。
  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同年7月 ,文化部召开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图书馆的方针任务是:既要为广大群众服务,又要为科学研究和生产服务 。天津市文化局于8月召开天津市图书馆工作会议,贯彻全国会议“积极发展,提高质量,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精神。
  1957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国务院制订了《全国图书馆协调方案》,并决定成立中央和地方的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天津市于同年10月成立了由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天津大学图书馆和医学图书馆等8个馆组成的天津市中心图书馆委员会。
  1958年10月建成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至1959年 ,市内各区在文化馆图书室的基础上,相继建立区属图书馆7所,形成了市、区级图书馆网。当时在“全民大办文化”的影响下,天津市出现了民办图书馆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建成民办图书馆约有500余所。
  这期间 ,高等学校图书馆随着学校的盲目发展 ,由6所猛增到29所 。于是出现不少新建的图书馆因基本条件并不具备而难以维继的局面。
1961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天津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 ,得到巩固和稳步发展;高等学校图书馆经过调整,由原来的29所调整为13所。
  “文化大革命”期间,图书馆事业遭到摧残、破坏。图书馆被视为“封、资、修”的阵地,许多图书资料列为“毒草“封存,有的甚至被焚毁;不少图书馆专家学者受到批判、迫害,大批图书馆工作人员被下放劳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被撤销;历经多年艰辛建立起来的各系统基层图书馆(站、室)绝大部分被关闭;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停止活动;各高等学校图书馆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经费减少,使长期连续订购的外文图书和期刊一度中断,给后来的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各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震灾期间,广大工作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抢救书刊,维护馆区安全,使主要的和珍贵的图书资料未遭受大的损失。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天津市图书馆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恢复和发展时期,大部分图书馆恢复开放,图书馆工作步入正常轨道。
  1980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专门听取关于图书馆工作的汇报,通过了《图书馆汇报提纲》。1987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指出:“现代图书馆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要条件;图书馆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 ;要把开发文献和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化建设对文献信息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作自己的根本任务。”1979年3月,天津市图书馆学会成立。进入80年代以后,天津市文化局召开了一系列图书馆工作会议 ,讨论研究图书馆事业发展计划 。全市公共图书馆自1980年起开展了“创建文明图书馆竞赛”活动,促进了各级图书馆的改革,由多年来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1981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 。11月,天津市成立的天津市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简称“天津图工委”),开始对全市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进行协调、研究和业务指导。
  此时期,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发展,科研与专业图书馆的成长与完善,使天津市图书馆事业逐渐形成以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领导的公共图书馆、教育部门领导的高等院校图书馆和科委领导的科研和专业图书馆三大系统图书馆为主体的格局。再加上其他各类型图书馆,形成了全市图书情报工作网络。1989年11月成立的天津市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加强和巩固了三大系统图书馆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全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到1994年底 ,全市共有市、区、县公共图书馆31所 ;高等学校图书馆已有26所,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67所,中、小学图书馆(室)3800余所;驻津及市属科研院所图书馆(室)160余所 ;党校系统图书馆59所。郊县农村,除乡乡建立了图书室,55%的村庄已建立图书室,还出现了一批户办图书室。此外,工会、共青团系统和机关、事业单位图书馆(室)也达到一定规模。
  图书馆的馆舍显著改善 ,设备日益齐全并趋向现代化 。至1994年底 ,市、区、县公共图书馆建筑总面积达7.6万平方米 ,较1978年增加3倍。全市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筑总面积15.6万平方米。一批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建立了专用的图书馆馆舍。一些新建的图书馆馆舍,不仅是面积的扩大,其建筑设计、结构和布局更为科学合理,突破了传统图书馆馆舍的模式,向着现代化多功能发展。
  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各类图书馆根据各自的任务和特点,有计划地补充馆藏,改进藏书结构,提高藏书质量,在文献收藏方面已具有一定的优势,有14所图书馆达到研究级收藏水平。
  图书馆专业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显著提高;读者工作有很大改进和提高;图书馆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开发利用进展迅猛。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境外图书馆界人士来津参观访问和进行学术交流日渐增多。
  改革开放给天津图书馆事业带来勃勃生机。各系统图书馆在加强合作、搞好自动化建设的同时,正在朝着联机编目、联机检索方向发展。网络化建设已经起步,并逐步向现代化科学管理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