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电 影
 
  第二章 影片发行
 
 
                     第三节 解放后的影片发行 ...回目录 
  天津解放后的影片发行,按照中央文化部的部署和中国影片经理公司的安排,在明确人民电影事业的经营思想与工作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建立、健全工作机构以保证发行业务的正常进行;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类影片的发行,使其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和广大群众对电影的观赏需求以发挥电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发行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上级颁发的规章、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经营机制,从而保证了发行工作的正常运行。
  一、影片发行机构
  (一)市级机构
  天津解放后,市军管会文教部接管了原国民党“中央电影公司天津办事处”,成立人民电影发行机构——“天津电影服务社”,有工作人员11人 。5月15日华北影片经理公司在北平成立后 ,5月20日天津成立了“华北影片经理公司天津办事处”,潘秋任主任,天津电影服务社同时撤销 。1951年1月“中国影片经理公司总公司”成立 ,华北影片经理公司天津办事处更名为“中国影片经理公司天津办事处” ,沈华亭任主任。1953年12月,文化部决定改组中国影片经理公司为中国电影发行公司。据此,天津市的影片发行机构更名为“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天津市公司”,陈一帆任主任,李忠民为副主任 。1957年8月,根据国务院转发文化部《关于各地电影发行企业划交地方文化行政机关领导和管理的规定》,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天津市公司划归天津市文化局领导和管理,改名为“天津市电影发行公司”,黄润泽任经理 。1958年3月,文化部将原属电影事业管理局的放映网管理处与中国电影发行公司总公司合并,改组成立“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按照文化部的部署,1959年1月天津市文化局批准成立“天津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刘德任经理兼党支部书记,薛维典、翟铁琛任副经理 。1965年5月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与市演出公司合
并,组建“天津市影剧管理公司” 。“文化大革命”期间 ,影剧管理公司被造反派夺权,改名为 “天津市红色影剧服务处” 。1968年8月改称“ 天津市影剧公司革命委员会” 。1971年6月改称“ 天津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革命委员会” ,郭建章任革委会主任,方纪文 、张安和任副主任 。1978年7月更名为“天津市电影公司” ,郭建章任经理,薛维典、翟铁琛、武士俊任副经理 。1981年4月景辉任市电影公司经理兼党总支书记。1983年12月张全和任市电影公司领导小组组长,景辉为副组长,王斌为领导小组成员。1985年3月市电影公司恢复“天津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名称 ,任大星任经理,郭祖祥、郭凤桐任副经理至1995年。
  1985年8月,市文化局批准市电影公司为文化系统“改革试点”单位 。自此,市电影公司在完成影片发行任务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领导体制、机构设置、人事制度、经
图7-20 天津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办公楼外观(夜景)
营机制等项的改革。到1992年,该公司实现了企业模式、经营机制的转换:实行经理负责制,公司领导班子聘任制;改革了经营机制,实行一业(电影)为主,综合经营;改革了机构体制,实行“部”建制;改革了干部人事制度,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改革了劳动用工制度,实行全员合同化管理;改革了收益分配制度,变传统的“福利型”为效益业绩型,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到1994年,该公司扩建为综合经营实体,以“天津市电影实业发展总公司”作为公司的第二名称;拥有电影发行放映、电影技术、电影器材、电影录像带发行、电影广告5个分公司,“红楼影都”、“天影大酒店”、“金水座酒店”3个中型企业和一个冷冻食品厂,“光明”、“大光明”、“小光明”(原“儿童”)3家直属电影院和70余家电影联营单位;公司资产达2000万元,成为市文化局直属的文化系统创利大户和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到1995年,改革后的市电影公司设办公室、电影部、行政管理部、财务部、电影技术部、电影广告部、录像分公司共7个职能部门;共有干部、职工103人;总经理任大星,副总经理郭祖祥、郭凤桐。
  市电影公司地址 :初期在解放南路302号 ;1959年迁至解放北路223号(今天津市华侨商店楼上) ;1971年由解放北路迁至成都道167号至今。
  (二)县、区级机构
  县、区分别于1973、1977年设置影片代理发行机构 。1973年9月,国务院决定将河北省所辖武清县、宝坻县、静海县、蓟县、宁河县5县划归天津市管辖。这5个县均设有电影发行放映管理机构——电影管理站 。5县划归天津市管辖后,各县所需影片统由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安排发行 ;各县电影管理站承担本县电影院 、放映队的影片供应业务。为适应电影放映网发展的需要,1977年,东、南、西、北4个效区和6个市区相继建立电影管理站。区电影管理站承担当地各系统电影放映单位的影片供应业务。1980年,按照全国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和天津市改革方案,市文化局于12月发出通知,将各郊区、县电影管理站均改为“电影发行映公司”,负责经营、管理本地区的电影发行、放映工作。
  1982年起 ,原由6个市区电影管理站承担本区电影放映队和对内电影俱乐部的影片供应和排片工作,改由市电影公司统一经营 。4个郊区和汉沽、大港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承担的影片发行业务分别于1994、1995年改由市电影公司经营 。此后这6个区电影公司只负责当地电影放映活动的管理,不再承担影片发行业务 。塘沽区和5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仍负责经营当地16毫米放映单位的影片供应工作。和平、河东、河西、河北、南开5个区电影管理站不再承担影片发行业务后,全力从事放映管理工作 ;红桥区电影管
图7-21 1976年,天津市郊县电影工作参观组赴
山西省昔阳县参观学习农村电影管理工作
经验,在大寨展览馆留影
理站经区编委作出决定,于1993年6月撤销。
  二、影片发行运作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 ,在接管原国民党“中央电影公司天津办事处”的基础上建立的天津电影服务社,立即开展工作,使21家影院于1月23日即恢复映出 。当月共排映13个节目,其中:国产片6部,苏联片4部,美国片3部 。解放区人民电影工作者拍摄的纪录片《民主东北》(共10辑)、《解放天津》、《新政协》、《新中国》、《百万雄师下江南》和解放后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桥》 ,分别于2月中旬、4月下旬、6月中旬、8月下旬、12月下旬在天津发行 。11月,为庆祝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32周年,
图7-22 解放后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根据文化部电影局的部署,发行了苏联故事片《列宁在十月》、《青年近卫军》、《列车东去》、《玛丽黛传》 。这一年,全市共发行310多部
 
              图7-23 故事影片《白毛女》       图7-24 故事影片《赵一曼》
 
影片(含大型纪录片8部),其中:国产片170多部,苏联片70多部,美国片50多部。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天津市开展了肃清美国影片消极影响的工作。自此天津市停止发行美国影片。
图7-25 《中国人民的胜利》文献记录片上映时报纸上刊登的大幅广告
  1950—1952年的3年经济恢复时期 ,天津共发行《清宫秘史》、《中华女儿》、《赵一曼》、《钢铁战士》、《新儿女英雄传》、《大地重光》、《白毛女》、《翠岗红旗》、《南征北战》等国产故事片89部(含私营厂出品的49部);中苏合拍的大型彩色文献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红旗漫卷西风》、《解放了的中国》等纪录片以及美术片、科教片149部;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口故事片127部。
  1953年,中国经济建设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从这年12月起,天津市开始实行影片“计划发行” ,在不同时期和根据群众需求选择与供应上映节目 ,并加强了新闻纪录片和科教片的发行 。还根据城市影院集中需要新片多,农村交通不便 、放映点线长、影片周转慢的特点 ,确定了城市多节目少拷贝 、农村少节目多拷贝的供片原则。自1955年起,按照中国电影发行公司总公司提出的“五项排片原则”(即:按照不同影片内容,不同时间、季节,不同地区特点,不同国际形势变化,不同的观众对象,采取不同排片方法),实行多样化排片。自1955年11月开始执行中国电影发行公司总公司颁
图7-26 故事片《平原游击队》
发的保护影片“五项办法”(即:《保护影片技术检查制度暂行办法》、《影片拷贝技术等级鉴定试行办法》、《影片超额损失、损伤赔偿试行
办法》、《影片拷贝轮转交接办法》、《影片拷贝包装暂行办法》),从而加强了影片拷贝的维护保养,大大减少以至杜绝了向放映单位迟发、错发、漏发影片拷贝事故的发生。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共发行国产故事片《平原游击队》、《董存瑞》 、《宋景诗》 、《怒海轻骑》 、《南岛风云》 、《水乡的春天》、《渡江侦察记》、《国庆10点钟》、《上甘岭》、《铁道游击队》、《家》、《李时珍》、《沙漠里的战斗》、《鸡毛信》 、《战斗里成长》 、《暴风中的雄鹰》、《女篮5号》 ,戏曲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上集) 、《搜书院》 、《宋士杰》等131部 ;香港故事片《火》、《春》、《秋》、《新寡》、《红颜劫》、《绝代佳人》等11部;外国故事片266部。年均发行中外故事片80部。此外还发行了大量美术片、纪录片和科教片。
  1958年2月,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天津市由中央直辖市改为河北省省会 。11月,河北省电影发行公司迁到天津 。1959年1月,河北省电影发行公司将所属天津专区发行站
图7-27 故事片《上甘岭》
划归天津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从4月1日起,天津专区各县的35毫米放映单位及霸县、静海、武清、任丘4个县的16毫米放映单位所需影片,由天津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安排供应。1960年起,国家遇到暂时经济困难,国产影片产量减少。1961—1965年,全市平均每年发行国产故事片只有
 
              图7-28 故事片《鸡毛信》      图7-29 故事片《洪湖赤卫队》
29部,外国故事片年均发行57部。其中受到广大观众欢迎和好评的国产故事片有:《革命家庭》、《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暴风骤雨》、《地雷战》、《李双双》、《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雷锋》、《地道战》等 。这期间 ,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强调为政治服务,不断安排被认为在政治倾向上有“错误”被称为“批判影片”的发行和表现阶级斗争内容的影片发行 。1964年9月,根据中央宣传部和文化部的通知,重新发行了“批判影片”《北国江南》、《早春二月》、《林家铺子》、《不夜城》。1965年,配合农村“四清”运动,在郊区农村发行了《夺印》、《箭杆河边》、《千万不要忘记》、《罪恶的地主庄园》等15部影片。
  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影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10年中只发行国产长片70部,其中10多部是“样板戏”和移植“样板戏”的舞台纪录片。其间,重点发行了表现“文化大革命”发展的《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毛主席检阅文化革命大军》等新闻纪录片 ;还有6部重拍的故事片如《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新故事片有《火红的年代》、《金光大道》、《艳阳天》、《青松岭》、《战洪图》、《闪闪的红星》等 。发行的外国片只有朝鲜、阿尔巴尼亚、越南3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故事片共36部,如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阿尔巴尼亚故事片《海岸风雷》,越南故事片《前方在召唤》等。新中国成立后摄制的500多部故事片和800多部进口故事片,除《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极少数几部外,其余全部封存,不准发行,造成电影市场的空前萧条。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以后,这些被封存的影片才陆续恢复发行 。1977—1980年的4年,天津市共发行新老国产故事片414部,其中恢复发行的占210部。
图7-30 故事片《暴风骤雨》

  1977年,全国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市电影公司由过去执行的代理中国电影公司发行影片改为自购影片、自主经营和实行独立核算的新机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电影制片业迅速发展,天津的电影发行工作呈现繁荣的局面 。据1978—1982年统计,5年间共发行国产新故事片486部,平均每年97.2部;发行进口故事片179部,平均每年35.8部。平均不到3天,观众就能看到一部中外新故事片 。这期间,电影发行部门本着配合形势、适应需要、突出重点、丰富多彩的原则,重点发行好优秀国产影片 。既重视城市的影片发行 ,也兼顾农村的影片发行;既重视故事片的发行,也努力搞好科教片、纪录片等各类短片的发行。
  到80年代,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出现了多种文化形式展开的以争夺观众为中心的竞争,传统的电影市场受到冲击,电影观众、票房收入一改多年来逐年上升的局面,出现了连年下降的趋势,导致电影放映网日趋萎缩。
  1980年以后天津市电影市场变化情况简表(表7-6)
  自1985年起,对部分影片实行上浮票价;1991年进行票价改革;1992年9月起部分影院试行最高限价每张3元的新票价标准。票价的调整,使票房收入有所提高,观众人次和放映单位数量仍是减少的趋势。
  1985—1995年天津市电影市场情况简表(表7-7)
  这期间,艰难运作的影片发行工作仍认真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以电影具有的多品种、多样式、多题材的固有特点和优势,科学安排各类影片的发行 。自1983年3月发行革命历史题材故事影片《风雨下钟山》之

后,到1992年,先后发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故事片《四渡赤水》、《抗日烽火》、《巍巍昆仑》、《百色起义》、《开国大典》、《开天辟地》、《大决战——辽沈战役》、《大决战——淮海战役》、《大决战——平津战役》、《决战之后》等10多部;领袖与英模人物传记片《周恩来》、《孙中山》、《毛泽东的故事》、《彭大将军》、《夏明翰》、《焦裕禄》,纪录片《毛泽东》、《朱德》、《刘伯承》、《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我们的邓大姐》等20多部;优秀故事片《人生》、《高山下的花环》、《黄山来的姑娘》、《代理市长》、《迷人的乐队》、《咱们的退伍兵》、《芙蓉镇》、《血战台儿庄》、《小铃铛》、《屠城血证》、《原野》、《红高粮》、《豆蔻年华》、《秋菊打官司》、《过年》等300多部 ;港台故事片《自古英雄出少年》、《南北少林》、《无敌小子》、《她来自台北》、《夜行货车》、《爱的小屋》、《妈妈再爱我一次》、《寻母三万里》等30多部;世界名片《复活》、《白痴》、《第十二夜》(以上苏联),《出水芙蓉》、《魂断篮桥》(以上美国)和受观众喜爱的其它外国故事片如《国家利益》(法国) 、《除霸雪恨》(土耳其) 、《义侠佐罗》(西班牙)、《神秘的黄玫瑰》(罗马尼亚)、《逃往雅典娜》(英国)、《幸福的黄手绢》
图7-31 故事片《四渡赤水》
(日本)、《希茜公主》(奥地利)等100多部,以及多种题材的纪录片、科教片数百部。
  1993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出《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意见》。据此中国电影发行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将45年来一直实行的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销全国各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各类影片的经营机制改由各制片厂直接向省级电影公司推荐、销售影片,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只经营进口影片业务。改制后,天津市电影公司与全国16个享有故事片拍片权的大制片厂及一些有单片拍摄权的省级电影制片厂和其他制片单位建立了业务关系。
  为适应全国电影发行体制的重大变化,加快影片发行由计划经济机制向市场经济机制过渡 ,1993年5月,市电影公司对郊区、县35毫米放映单位实行直接供片,减少了35毫米影片的发行环节 。7月,市电影公司自购了《虎兄豹弟》(北影),这是天津拥有地区发行权的第一部影片。1994年1月 ,市电影公司与全市70多家影院签订了《发行放映联营协议书》 ,建立了市电影公司院线经营机制 。为扶植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开展,开拓农村电影市场,市电影公司对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题材影片,优先安排在郊县影院上映。
  1993—1995年,全市共发行故事片470部。其中,向国内制片厂选购320部,从中影公司选购进口片153部 。这期间,重点发行的影片有:革命历史题材故事片《重庆谈判》、《秋收起义》、《井岗山》、《金沙水拍》;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题材故事片《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飞虎队》、《红樱桃》;领袖及英模人物传记片《叱咤香州叶剑英》、《蒋筑英》;其他题材的故事片《新中国第一大案》、《白
粉妹》、《一家两制》、《红粉》、《站直喽别趴下》、《唐伯虎点秋香》、《孝子贤孙侍候着》、《画魂》、《被告山杠爷》、《香魂女》、《凤凰琴》等。
  这3年发行的国产影片中 ,天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香魂女》、《凤凰琴》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并在国际电影节获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1995年的十几年间,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都举办电影周或新片展映,发行大批相关题材的影片以示庆祝或纪念。此外,结合天津市的实际需要,不断选择、安排相关影片的的发行,活跃了天津的电影市场。
  1994年 ,依照中影公司的统一安排 ,开始发行进口的大投资、大制作的所谓“大片”,当年发行《大醉拳》(香港)和《亡命天涯》(美国)2部 。1995年发行了《红番区》(香港),《真实的谎言》、《阿甘正传》、《狮子王》、《霹雳火》、《绝地
图7-32 故事片《重庆谈判》
战警》(以上为美国)等9部 。这类影片上映之初,由于观众的好奇心,曾引起轰动 。但因影片题材单一,多为枪战片、打斗片 ,加上票价较高,有的已受到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