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天津的电影放映业,是纯商业化的经营。电影院主要是洋人、富绅和有闲阶层茶余饭后进行娱乐消遣的场所,广大平民百姓受消费水平所限,能走进影院的人,为数不多。
解放后的电影放映事业改变了旧社会电影业纯商业化经营的观念,积极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和电影工作政策,体现人民政府关心人民 |
 |
群众文化生活和发展电影事业的精神,使电影不仅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化、大众化艺术形式,而且成为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一、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在军管会文教部文艺处的动员鼓励下 ,当月23日起就有21家影院陆续恢复映出。这21家影院是:光明、华安、新中央、美琪、北洋、明星、天宫、国光、东亚、河北、青年会、亚洲、大光明、平安、华北、上权仙、开明、权乐、天津、新北、太平。当月分别排映了国产片6部 :《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还乡日记》、《莫负青春》、《同是天涯沦落人》、《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苏联片4部:《十三勇士》、《胜利大检阅》、《血肉山河》、《日日夜夜》; |
图7-9 故事片《万家灯火》(1948) |
|
美国片3部 :《飓风》、《泰山得子》、《化身博十》 。6月间上映了东北电影制片厂(今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解放后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9月间隆重上映表现平津战役后解放军挥师南下渡江作战的大型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这一年全市27个电影放映单位,共放映15700多场,观众364万余人次。
1950年春,配合文艺界学习与“批判”的需要,部分影院上映了历史故事片《清宫秘史》。10月初,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上映了中苏合拍的大型彩色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随后上映了大型文献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和《红旗漫卷西风》。这些表现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影片首次放映,在全市引起了轰动。这年11月,北京和天津两市的电影工作者出于对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的义愤,为声援朝鲜人民,联合举办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电影宣传月,上映了国产故事片《中华女儿》和苏联故事片《易北河会师》等;同时开展了肃清美国影片消极影响的斗争,自此天津市停止放映美国片。 |
 |
图7-10 故事片《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1948) |
|
1951年至1961年的十年间,举办了以宣传普及国产片为主题的“电影周”、“展览周”、“推荐周”、“展览月”等映出活动22次。
1951—1961年天津市重要放映活动与上映影片一览表(表7-3)
这个时期,中国对外友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频繁。为配合这些活动,不断举办外国电影周、电影展览。10年间,共举办苏联电影周、电影 |
展映18次,上映苏联不同时期的优秀故事影片《青年近卫军》、《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伟大的曙光》 、《攻克柏林》、《难忘的1919》 、《金星英雄》《收获》、《保尔·柯察金》、《丹娘》、《母亲》、《静静的顿河》、《复活》、《共产党员》、《革命的前奏》等70多部;举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朝鲜、民主德国 、罗马尼亚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越南、印度、法国、埃及、意大利、日本、蒙古等国电影周 、电影展映21次 ,上映这些国家的优秀影片《黎明前的战斗》(捷)、《牧鹅少年马季》(匈)、《祖国的早晨》(保)、《肖邦的青年时代》(波)、《侦察兵》(朝) 、《不可战胜的人们》(德) 、《理想实现了》(罗)、《旧恨新仇》 (南) 、《山鹰之歌》(阿) 、《同一条江》 (越) 、《流浪者》(印)、《勇士奇遇》(法)、《我们美好的日子》(埃)、《苦难的情侣》(意)、《没有太阳的街》(日)、《给我一匹马》(蒙)等共80多部。
1949年,全市27个放映单位共放映1.57万场,观众364万多人次。到1959年,全市 |
 |
图7-11 苏联故事片《伟大的曙光》 |
|
356个放单位,全年共放映15.35万场,观众10166万人次(比1949年增长28倍)。
60年代初,中国处在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影片生产减少,影院上映的节目随之减少,《李双双》、《槐树庄》、《红色宣传员》3部新片成为重点影片 。当时曾以这3部影片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市区、郊区和塘沽、汉沽区放映,还曾组织郊区电影放映队配合“四清”运动放映表 |
 |
现“阶级斗争”的《夺印》、《箭杆河边》 、《千万不要忘记》 、《罪恶的地主庄园》等影片 。这期间,由于国际“共运”中政党之间“论战”的进行,已很少进口外国影片 ,只在朝鲜、阿尔巴尼亚、越南三国的国庆日、解放日上映该国的影片。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影片被封存后 ,主要是上映《地道战》 、《地雷战》 、《南征北战》(简称“老三战”) 等一些50年代摄制的故事影片和表现“文化大革命”发展的纪录片《毛主席和百万文化革命大军在一起》、《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和革命师生》等 ,以及被称为“革命样板戏”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 ;其次是批判放映被打成“反动影片”、“坏影片”、“毒草片 ”的《清宫秘史》、《北国江南》、《早春二月》、《林家铺子》、《兵临城下》、《舞台姐妹》、《逆风千里》、《阿诗玛》等 。当时 ,由于可供上映的影片节目太少 ,电影放映单位的出勤率明显降低 ,在册350多个单位 ,坚持放映的只有200多个 。“文革”前的1965年 ,全市255个放映单位共放映10.95万场,观众7129.2万人次。自1966年起,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次均逐年减少。1969年在全市开展“战备教育周”期间,影院上映纪录片《新沙皇的反华暴行》、《珍宝岛不容侵犯》等 。这年12月,为庆祝阿尔巴尼亚解放25周年 ,举办了“阿尔巴尔亚电影周” ,上映《宁死不屈》 、《创伤》等故事影片。1970年9月举办了“越南电影周”,上映纪录片《决心战胜美国侵略者》、《上前方之路》、《英雄的昏果岛》。1971年6月 ,为纪念朝鲜解放21周年和中朝友好条约签订10周年 ,上映朝鲜故事片《战友》、 |
图7-12 印度故事片《流浪者》 |
|
《看不见的战线》、《南江村的妇女》和纪录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访问朝鲜》。
1972年5月23日 ,以上映现代京剧《海港》、《龙江颂》和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等影片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
在“样板戏”影片摄制告一段落后 ,1974年5月举办“革命样板戏影片汇映”,上映《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8部影片,全市共放映9390场,观众988.4万人次。当时为配合“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活动,举办了“工业学大庆”和“农业学大寨”影片汇映,全市城乡放映了《大庆红旗》、《大寨红旗》、《昔阳盛开大寨花》等纪录片 。出于普及卫生保健知识的需要 ,1975年暑期举办了《卫生电影宣传月》活动,全市城乡放映了《防止“病从口入”》、《预防蛔虫病》、《预防绦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依靠群众改善环境卫生》、《赤脚医生好》等科教片。
为配合“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宣传 ,1976年初 ,全市城乡普遍放映被认为是“反映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金光大道》、《决裂》、《春苗》、《难忘的战斗》、《主课》等故事影片。
这期间,虽然上映影片节目较少,由于其他文化娱乐形式贫乏 ,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的迫切,电影放映网仍不断发展 ,到1975年,全市电影放映单位总数已有831个。是年,共放映15.96万场,观众15686万人次。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一些影院被震损,全市停止了电影放映活动 。到10月1日,市区有11家电影院恢复映出,集中放映了《地震》、《群测群防地震》、《房屋抗震》等影片,山西、福建、黑龙江省电影公司及时给予抗震题材影片的支援。 |
 |
三、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大批原被封存的影片恢复放映,电影市场呈兴旺景象。12月间,大型纪录片《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上映,全市人民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崇敬和缅怀的心情观看了这部电影。
1978年起进口片开始增多 ,这一年举办了“罗马尼亚电影周”和“ 南斯拉夫电影周”,使天津人民又看到阔别10多年的罗、南两国的电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电影放映活动更趋活跃 。1979年1月邓小平副总理访美期间,部分影院上映美国影片《摩登时代》、《未来世界》、《车队》等 。3月,在周恩来总理诞辰纪念日,全市影院上映描写周总理题材的故事片《大河奔流》和纪录片《周总理和我们在一起》等 。下半年,先后举办墨西哥、罗马尼亚、朝鲜、南斯拉夫4国的电影周,放映4国的共15部优秀故事影片 。这一年,全市电影放单位总数达到2212个, |
图7-13 故事片《大河奔流》 |
|
共放映32.2万场,观众31580万人次(这3项成绩均为天津电影放映史最高记录)。
进入80年代,电影放映跨入一个新的阶段。每年的新年、春节以及“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各个节日期间,都举办电影周、新片展映 ,或选择影片配合映出 。其间 ,还安排具有特殊意义的专题映出。1980年5月,配合中央为刘少奇举行追悼会 ,影院上映大型文献纪录片《少奇同志,人民怀念你!》 ;12月 ,配合中国特别法庭审判林彪 、江青反革命集团 ,放映了《元帅之死》、《枫》、《神圣的使命》、《泪痕》、《巴山夜雨》、《幽灵》等故事影片 。在配合国际文化交流与友好活动方面,1981年6月举办的“美国电影周”放映了《雨中曲》、《谁来赴晚宴》、《白雪公主》等影片;1983年10月为天津市与神户市结为友好城市10周年,举办“日本神户市电影周”,放映《蒲田进行曲》、《海峡》等影片。 |
这期间,一批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故事影片《南昌起义》、《山重水复》、《风雨下钟山》、《四渡赤水》、《西安事变》和纪录片《先驱者之歌》、《光辉的业绩》、《淮海千秋》等的放映,使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得到广泛传播;一批探索片《野山》、《老井》、《红高粮》、《孩子王》、《边城》等的放映,引起文艺界、知识界以及大学生们的欣赏兴趣,也给电影市场注入了活力;为满足部分观众一次观看多部影片的需求,这期间特批准部分条件较好的影院在节假日映出“通宵场”,一场连续放映4—5部优秀故事影片,很受观众欢迎,影院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到80年代中期,电影市场面临多种文化娱乐形式的冲击,原有的电影观众群出现了分流的趋势。为开展竞争,城市影院把改造设备、改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作为争取观的措施;农村电影院、放映队则以“为发展农业服务”、“为农民致富服务”作为坚持 |
 |
图7-14 彩色宽银幕故事片《南昌起义》(1981) |
|
开展放映活动的口号。有30多家影院改造、装修后被定为“特级影院”或“甲级影院”,经营情况有明显回升;一大批农村放映单位以灵活多样的映出方式受到农民欢迎。这期间,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联合,积极采取行政手段,对一些具有宣传教育意义的影片组织推荐映出,10年间共组织70多次(不包括外国电影周、电影展) ,上映故事片《李四光》 、《柳暗花明》、《天山行》、《万水千山》、《屠城血证》、《—盘没有下完的棋》、《红楼梦》 、《春晖》 、《啊,摇篮》 、《报童》等300多部 ;纪录片《莫让年华付水流》 、《零的突破》、《使命》、《今日长征路》、《毛泽东》、《朱德》、《叶剑英》、《我们的邓大姐》等80多 ;科教片《黄河与森林》、《环境保护 、《风能》、《安全生产》、《城市绿化》、《滦水滔滔》、《奋飞的天津》等100多部。 |
 |
1988年12月,在市长李瑞环倡导下,市文化局与市委宣传部、天津警备区政治部等7个部门联合在全市城乡举办由李瑞环定名的“‘鱼水情’电影回顾展” ,放映了《董存瑞》、《英雄儿女》、《暴风骤雨》、《扑不灭的火焰》、《白求恩大夫》、《高山下的花环》等一批表现党和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密不可分的鱼水情关系的故事影片。李瑞环出席回顾展开幕式并讲了话;著名电影演员于洋、陶玉玲、刘尚娴等应邀来津出席开幕式;市文化局张新生副局长多次到放映单位了解情况和指导工作。这次回顾展共放映1600多场,观众140万人次 。1989年初,为纪念天津解放40周年,全市城乡放映了以天津生活为题材的 、或由天津作家创作的 、或由天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六号门》、《水上春秋》、《吉鸿昌》 、《红旗谱》 、《闯江湖》 、《明姑娘》 、《神鞭、《赤橙黄绿青蓝紫》共8部,反映天津建设的纪录片《滦水情》、《奋飞的天津》、《平房改造》、《金色的外环》、《爱的奉献-SOS儿童村巡礼》等10部。
80年代末,电影放映仍面临困难,放映场次、观众人次和放映单位数量都呈现减少 |
图7-15 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右2)与电影演员于洋、
陶玉玲、刘尚娴等在一起。 |
|
的趋势 。1980年,全市有放映单位1734个,年放映32.1万场,观众28934万人次 ;1985年,全市放映单位1145个,全年共放映20.3万场 ,观众15204万人次;到1989年,全市放映单位还有702个,全年共放映20.6万场,观众12720万人次。
1979—1989年天津市重要放映活动与上映影片一览表(表7-4) |
1989年,全国702个电影放映单位共放映20.6万场 ,观众12720万人次 。进入90年代,电影市场仍不景气 ,放映单位、放映场次继续减少 。1991年 ,全市649个放映单位,全年共放映18.6万场,观众9298万人次 。到1995年,全市还有643个放映单位,全年放映6.26万场,观众765万人次。
四、天津市电影放映系统自1983年起开展“文明礼貌服务”竞赛,目的在于强化电影院类型的放映单位的素质建设,提高其宣传、放映与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广大观众服务。竞赛发起后,每年进行检查、评比 ,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单位”的影院,由市文化局授予“文明电影院”称号,颁发获奖证书、奖牌和奖金。至1995年,共评定“文明电影院”33家。这些影院成为全市电影放映系统学习的榜样。
天津市荣获“文明电影院”称号的放映单位一览表(表7-5) |
 |
图7-16 在“文明礼貌服务”竞赛中,影院跑片员做到“准点到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