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美 术
 
  第九章 美术理论研究
 
 
                  第二节 解放后的美术理论建树 ...回目录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至50年代末,是天津美术理论研究的推陈出新时期 。当时,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的美术系(科),均开设美术史论课程。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等单位和社团,均有一定数量的专业理论研究人员。许多书画家不断撰写论文。段无染的《汉画》是一部研究汉代美术绘画的专著,它通过对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的研究,系统地概括了中国汉代绘画的历史,弥补了以往对汉代绘画研究的不足;专门从事汉画研究的刘兴珍(女)所著《中国汉代画像石—山东武氏祠》,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陈簠斋的《十钟山房印举》,也是一部理论研究著作。当时,通史教材的编写成为美术史论研究的重点。1958年阎立川撰写的《中国美术史略》出版,这是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中国美术史,并自成体系的美术通史著作,他把中国美术的发生发展过程,按照社会发展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近代社会展开论述。此书已列为高等美术院校招考研究生的主要参考书目之一,还曾被一些院校选为美术史课程的教材。在西方美术史教材方面,穆家麒编著的《西洋美术史略》与阎立川的《中国美术史略》堪称姊妹篇。这两部通史类教材代表了那个时代美术史教材的突出成就。
  这期间,彩塑、年画等民间美术受到空前的重视,著作与研究文章不断出现。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分析美术遗产和贯彻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民间美术创作政策的结果。当时致力于此项研究的有时任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长(后任局长)的张映雪,他作为美术理论家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美术事业的主要领导者,在这方面卓有建树。1989年出版的《张映雪美术论文集》,收录他33篇文章,分11辑,是他在天津从事文化艺术领导工作以来撰写的美术文章的精粹。第一辑重点从备之书。
  1959年 ,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成立理论组 ,成员有陈因 、郭钧、阎立川、穆家麒 、王学仲、王文治。60年代,在郭钧主持下,何正慈、邵文锦等专家曾对杨柳青年画进行较系统的研究。“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理论研究活动停止。
  以上表明 ,解放后到50年代末 ,天津美术理论界在中国美术史、民间美术理论和书画鉴定领域,都取得一定的成就。“文化大革命”的开展,使这些研究领域沾染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将传统的中国美术史变异为“儒法斗争”美术史,因而失却了应有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