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间 ,擅长书画 、古物鉴赏的安岐 ,以40年的积累著成《墨缘汇观》一书,上卷著录法书300余种 ,墨榻9种,附后续录提及法书54种;下卷著录名画130余幅,附后续录提及名画118种;均对其中的作者、题材、风格、款式、钤印和装裱、画材等一一加以评介,为诠定真伪和品鉴欣赏提供了资料。书画家李友太的《瓮虚斋观帖录》、《旷真精舍观画录》,陈珍的《书法偶集》,内容精当,受人推崇。乾隆年间,解道仔的《红椒馆印谱》,沈铨的《青来印谱》,赵埜的《楮叶集》印谱,均流传一时,影响深远。查为礼的《画梅题记》,是当时书画题识的杰作。道光年间,画家华琳所著《南宗抉秘》专论南宗画法。清末李葆恂工诗善画,著有《无益有益斋读画诗》、《偶园所见书画录》,且有石印书法真迹《猛庵先生遗墨》传世,影响广泛。
民国时期天津出版的美术理论著作,例如花卉画家陆文郁(莘农)的专著《蘧庐画谈》(1931),上集论述“谢赫六法”、“用笔四名”、“旧画四类”、“新十二类”、“小山八法”、“小山四知”,以及“治色”、“用纸”、“用绢”等内容;下集为“花木浅说”,分述了49种花木的形态 、色彩变化与绘画技法 ,是较早教授国画花卉绘画技法的专著。当时,天津的报刊不断发表美术家评传和美术研究的文章。特别是20年代至40年代,发表多篇对泥人张的评论文章。1921年5月教育家严范孙在《社会教育星期报》(298期)发表的《张明山的事略》一文,称张明山执艺“优游自得,若不经意,匊一丸泥,谈笑间略抟捖为颅形。”他“并无师承,遂为独得之秘,君又能画巨幅山水,工而且速。”张明山去世后 ,“君之子兆荣字玉亭 、续荣字华棠能世其业,而兆荣技艺尤精,仍为南北塑像者之冠。”1932年8月2日《大公报》发表的《谈谈泥人张》一文 ,称张明山为“天津的天才”,是“大可纪念的一个人”,他的艺术是“袖里捏塑人像神情毕肖,足使西洋雕塑名家咋舌。”1940 年6月23日《庸报》发表张伯伦的文章《泥人张的艺术》。此文从希腊文豪刘奇安描写雕塑家的命运谈到当时中国艺术家的命运问题 ,对泥人张这一“天才艺术家”只“认为系一匠”和“社会不重视,天才终埋没”表示惋惜。此文对张明山从事泥塑艺术的经历、艺术特点、典型作品、创作轶事及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均作了评述,并附随文图2帧 。1948年5月1日《天津民国晚报》发表雁声的文章《天津的泥人张》。文中披露光绪二十年(1894)天津怡和洋行的外国人请张明山给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捏制泥像,捏得十分像真,李看后惊奇的了不得,从此“泥人张”享了名的经过 。此文还引出当年崔旭在《津门百咏》中所云 :“竹马鸠车不倒翁,太平鼓子闹儿童,泥人昔说鄜州好 ,可似天津样样工 。”同年3月,《民教》(二卷一期)发表了画家《张兆祥小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