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美 术
 
  第七章 摄  影
 
 
                       第二节 摄影活动 ...回目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天津艺术摄影的普及和发展时期。据史料记载,自1928年至1937年的10年间,天津市立美术馆和天津市青年会每年都举办艺术摄影展览,每次展出摄影作品100至400幅不等 ,展期一周至3周左右 。例如1937年6月市立美术馆主办的第六届摄影展览,有天津、北平、上海、南京、青岛、济南、武汉、广州、桂林、杭州、苏州、烟台、徐州、香港、澳门等城市参加 ,共展出艺术摄影作品400多幅,观者如潮,盛况空前。其间,还有天津海关华员俱乐部举办的摄影展览及一些摄影家举办的个人摄影展览等。
  解放后,天津的摄影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得到不断发展。50年代,以摄影协会为中心,积极组织会员深入生活,进行创作,拍摄出不少反映现实的优秀作品 。1958年7月曾举办“大跃进摄影展览”。当时,还曾举办“反对美、英侵略中东摄影展览”、“海河改造工程展览”、“天津市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摄影展览”,以及多次不同类型的影展 。在这些展览中,有不少优秀作品获奖。梁一丁的《钢花飞舞满堂红》获1961年布达佩斯第四届国际艺术摄影展金质奖:张朝玺的《勾戏脸》参加了第一届匈牙利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在第一届至第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和两届全国人像影展中,天津有60余幅作品获奖。有些优秀作品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型摄影画册和《中国摄影》、《大众摄影》等专业刊物上发表。
  1964年天津市文化局建立的新闻图片社,专事在第一线拍摄反映天津建设成就的资料照片和根据宣传任务的需要拍摄、编印展览用照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摄影协会停止活动。新闻图片社则因宣传任务的需要,拍摄业务十分繁忙。其间,在1973年召开的全国摄影工作座谈会上,天津针织厂的摄影工作者袁文斌作为天津的代表,作了题为《摄影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经验介绍。
  1977年秋,由张朝玺、严明、李文谱、袁文斌4人在天津针织厂合作创作的摄影作品《深挖洞》 (彩色),在北京展览馆展出,为展厅内两件巨幅(约12平方米)作品之一(另一幅《广积粮》由河北省作者拍摄),全国各大报刊均予以发表。这幅作品获全国摄影展“特别奖”。
  1979年5月摄影协会恢复活动,至1981年的3年间,曾组织会员赴青海、湖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深入生活和进行创作,还多次举办摄影报告会和摄影家创作座谈会。
  1981—1987年的7年间,天津的摄影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创作活动日趋活跃 。这期间,协会进一步组织会员深入生活和开展创作活动。1988年协会换届改选后,新一届理事会曾组织会员深入到大型工厂、部队以及滨海新区的农村、渔村进行创作,反映改革开放后天津的新成就、新面貌。还组织会员赴云南、广西、福建、江西、甘肃、新疆、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进行创作,拍摄出一批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化的优秀摄影作品,有200余幅在国内、国际重大影展影赛中获奖 。其中有周勤隆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蔡诚忠的《老年大学生》,王建民的《渔乡之女》,李大平的《秋林里的情话》,任乃英的《虔诚》,李瑞雨的《老汉与模特》,赵振亚的《自然、大地、石油》,冯炜烈的《沧桑》,李锦河的《伏虎揽月》,敦毅的《印象系列》,杨大群的《广告系列》,曲在田的《心系寒海》,战英男的《感应》等。在华北地区和省市以上影展、影赛中,摄协会员有800余幅作品入选,其中100余幅获奖。
  1987年7月,由中共天津市委《支部生活》杂志社牵头 ,与《中国摄影》杂志编辑部、《人民日报》社、《人民摄影》报社、中国摄影家协会天津分会等11个单位联合主办题为《改革路上》的全国摄影大赛 ,历时一年多,共征集到来自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80位摄影作者的应征作品4860幅 (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商贸、人民生活 、社会新闻等诸多方面表现改革10年来的辉煌成就,从中评选出优秀作品390幅(其中天津占20%),于1989年12月25日在天津工业展览馆展出,中共天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 、市政协的领导和中国摄
影家协会主席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展期25天 。经过评比,有10幅作品获大奖(天津占3幅),50幅获优秀作品奖(天津占30幅)。天津获大奖的3幅是:
  高大鹏:“系列作品”获艺术类“个人风格奖”。
  王小林:“静物系列”获艺术类“个人风格奖”。
  李锦和:《铁臂神威》获艺术类“最佳瞬间奖”。
  这个以改革为主题的摄影大赛,在全国是首次举办。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摄影报》等8家新闻媒体作了宣传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为大赛题词:“摄影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袁毅平 、摄影理论家丁遵新分别在《中国摄影》(画报)、《人民摄影报》发表了评论文章。
  1990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天津分会更名为“天津市摄影家协会”后 ,进一步组织会
图6-84 《火海夺棉》 作者 王羽来
员深入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作活动,并在塘沽、汉沽、大港区和蓟县建立创作基地。几年间,先后30多次组织会员400多人次赴东北、华北、西南、西北等地区进行创作 ,不少作品在国内、国际的重要展览和比赛中获奖。如:李保国的《江南春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第九届亚洲、大洋洲摄影专题比赛中获一等奖;崔顺才的《欲穷千里目》获第十三届全国影展铜牌奖;王志成的《龙腾虎跃》获第十四届全国影展铜牌奖;李锦河的《防不胜防》获第十五届全国影展铜牌奖。此外,在国内、国际重大影展、影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还有《古街新雪》(董岩青摄)、《窗花满眼映春归》 (蔡诚忠摄)、《火海夺棉》(王羽来摄)、《我们的老师像妈妈》(李军摄 )、《金波曲》( 冯炜烈摄 )、《新秀》( 杨克摄 )、《彩塑》(史力军摄)、《扬帆迎日》(刘震中摄)、《光影交响曲》(袁文斌摄)、《祖国情》(孙继武摄)、《酒杯》(王晓林摄)、《青山添诗情》(尹春华摄)、《小心翼翼》(李瑞雨摄)、《油塑》(赵振亚摄)、《战井喷》(林玉亮摄)、《白天鹅》(崔顺才摄)、《渴望》(雷平摄)、《子夜》(刘雨雄摄)、《暖流》(王晶一摄)、《谷雨》(王建民摄)、《与“日月”同辉》(陈德义摄)、《永恒的颂歌》(李大平摄)、《惊蛰》(陈国利摄)、《舒展》(王立摄)、《奔向明天》(郑盘齐摄)、《舞》(高平摄)等。
   为展示摄影艺术成就,促进摄影活动的开展 ,天津摄协多次举办摄影展览和摄影比赛。大型
图6-85 《光影交响曲》 作者 袁文斌
展览有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天津市摄影艺术展览”(1979)、“刘少奇同志生平览展”(1980)、“第七届华北摄影艺术展览”(1980)、“ 天津市摄影艺术赴京展览”(1981)、“第八届华北摄影艺术展览”(1982)、“ 第四届天津市摄影艺术展览”(1983)、“第五届天津市摄影艺术展览”(1985)、“ 天津市引滦入津摄影展览”(1985)、“十四沿海城市摄影艺术展览”(1985)、“ 第九届华北摄影艺术展览”(1986)、“第六届天津市摄影艺术展览”(1987)、“ 第十一届华北摄影艺术展览”(1988)等。大型摄影比赛有:“SOP全国摄影大奖赛”、“全国花卉摄影大奖赛”、“天龙杯全国摄影大奖赛”、“ 八小时以外全国摄影大赛”、“新春美专题摄影比赛”、“津门新貌摄影大奖赛”、“ 天津首届少年儿童摄影比赛”、“农村摄影艺术大奖赛”、“晶彩杯摄影大奖赛”、《柯林达杯摄影大奖赛》等。
  1988年以后举办的规模较大的影赛有 :“ 第二届晶彩杯摄影大赛 ”(1988)、“古文化街新貌摄影比赛”(1989)、“ 柯尼卡杯彩色艺术摄影大奖赛”(1990)、“税收带来祖国美摄影比赛”(1992年)、“渔阳金秋摄影比赛”(1992)、“ 金昌
图6-86 《小镇》(1989年) 作者 冯炜烈
杯摄影比赛”(1993)、《人民保险杯摄影比赛”(1993)、“‘流动的旋律’交通安全杯摄影比赛”(1995年)、“长城颂摄影比赛”(1995年)、“十月的风采兴业杯摄影大赛” (199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