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美 术
 
  第七章 摄  影
 
 
  ...回目录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约于清末在天津出现。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天津被迫成为通商口岸以后,一些外国人来到天津,他们拍摄不少纪实性的照片。1860年8月 ,意大利战地摄影记者费利斯·比特拍摄了《失陷的大沽炮台》(天津地方文献史料《津门闻见录》有此记载)。英法联军的随军摄影师约翰·汤姆森曾于1862年和1869年两次来天津拍照。1870年出现的《美国轮船“莫诺卡西号”在华北》即拍摄于天津口岸。欧洲摄影报道先驱——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约翰·汤姆逊于1871年拍摄的“望海楼”、“育婴堂”的残垣断壁和正在拆木料的天津人群像,是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发生后的纪实照。
  19世纪末,天津出现了照像馆。例如,1874年中国早期职业摄影师梁时泰从广州来津开设“梁时泰照像馆”和广东人黄国华开设的“恒昌照像馆”(1904年天津盐商王奎章买下恒昌,改名“鼎昌”;1912年由天津摄影师李鸿亭等接管更名为如今的“鼎章照像馆”)等。他们主要是拍摄人物肖像,也拍摄学校风光、舞台表演照等艺术作品。1885年,梁时泰被醇亲王召去拍摄北洋舰队的照片,转年醇亲王将此照片进呈光绪皇帝。这是中国照像馆拍摄的纪实照片首次进入宫廷。
  1924年12月4日,鼎章照像馆在鲁家花园为孙中山先生拍摄了他在天津的最后一张照片。
  天津的著名画家张兆祥在这时学会照像后,用摄影艺术帮助绘画,创造了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技法。1928年,天津北洋摄影会举办两届影展,参观者逾两万人。此后,随着大量刊登摄影作品的《北洋画报》等刊物的出现,天津的摄影开始从人物肖像的拍照向艺术摄影扩展。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随着新闻、宣传、文化事业的发展,摄影艺术不断发展和繁荣。1958年7月26日中国摄影学会天津分会成立后,组织会员投入以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歌颂新社会人民生活为主题的摄影创作,拍摄出一批好作品。当时曾举办海河工程专题展览、抗洪救灾摄影展览和不同主题的街头影展。至60年代初期,在先后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和两届全国人像摄影展中,天津有60多件作品入选,有些作品走出了国门。
  1964年,天津市文化局根据宣传工作的需要 ,开始筹建新闻图片社,以利用摄影和图片开展时事政治宣传和文化艺术宣传 。该社自筹建开始,就以边筹建、边生产的精神开展工作,很快就为河北省社会主义教育展览等制作了大批展览图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摄影艺术受到冲击,摄影协会停止活动。新闻摄影活动仍很活跃。天津新闻图片社除翻制大量新华通讯社提供的新闻图片外,还拍摄不少反映天津建设的照片,供全市工厂、机关、学校和企业事业单位张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摄影艺术活动迅速恢复,摄影队伍不断壮大,摄影群体不断发展和健全,其中以大港油田摄影协会和河西区的广角摄影学会尤为突出。
  1979年5月中国摄影协会天津分会恢复活动后,两年间组织创作活动40余次,参加活动的约500人次,拍摄出的较优秀的作品,有25幅入选国际摄影展览,其中4幅在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中获奖 。此后的十余年间,摄影协会组织会员深入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作活动,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这期间,天津群众性的摄影活动蓬勃发展,摄影展览、摄影比赛不断举办。
  在摄影活动不断发展的同时,摄影评论和摄影理论研究也在发展。进入80年代后,天津每年都有一些摄影评论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并出版了一些摄影专著。